帖子主题:你还记得多少--昆明老照片
![]() |
发表时间:2005-5-6 15:19
你还记得多少--昆明老照片
albsigui 发表在 彩云之南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146-1.html ![]() 凤翥街 位于市区西北部,南起昆师路,北至环城北路,中与龙翔街相交,长700米,宽4-6米。清初是大西门(宝成门)外沿城墙的一条小道,称关厢,后以明代建筑文昌宫内的凤翥楼而名,雅称凤翥街。 ![]() 如安街 东起五一路,西至东风西路。形成于清初,以佳言兆吉之意分段为如意街、平安街。1979年统称如安街。历史上建有巡抚署,1953年改扩建为昆八中,东端为如安街菜市场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两侧多为中式土木结构的民居宅院,滇式糕点名店“合香楼”在此开店经营。 ![]() 维新街 南起金碧路,北至南太桥,长349米,宽4.2米,清初形成街道。因街道内居民多以翠花(翠花是用铜片、珐琅和锡片等制成的大小花朵,主要用于妇女头饰和其它装饰)生产为业,故名翠花街。1949年后改为维新街,意为“废除旧制,提倡新制”(亦说以清末的变法维新得名)。 ![]() 昆明老民居 昆明老民居具有地方特色,分布最广的是三间四耳或三间六耳三间厅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一颗印”式建筑。僻街小巷多为寓所,大街闹市又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家。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受西方文华的影响,昆明出现了欧式建筑,如巡津街的法式住宅楼房,云南大学的会泽院,正义路马市口的万来祥西药房,金碧路的惠滇医院等等,同时出现了广州骑楼式店铺和新式临街店铺,如同合仁街、金碧路、三市街等。 ![]() 拓东路 东起东站,西至得胜桥,全长1.93公里。元、明、清时为官、商出入昆明的必经通京大道,清代因盐商集聚于此,称盐行街。中段有“三元宫”,又称“三元街”,东段有“聚奎楼”(状元楼)称“县城铺”。金汁河至岔街因寺得名,称地藏寺街。这里是昆明清代的驿站,1923年为滇黔公路起点。1937年统称拓东路。 ![]() 珠玑街 南起长春路(东大门),北至敷润桥(小东门),长1公里。据石碑记载,明清时期称“敷泽铺”,曾为猪羊等家畜的交易集市。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清政府改名为“猪集棚子”继而改为“猪集街”,激起了回族民众的极大反对。1944年改为珠玑街沿用至今,珠玑有珠光宝气、灿烂华美之意。 ![]() 北门街 南起圆通街,北至环城北路,长945米。西侧多陡坡,为市区较古老的街道之一。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筑云南府砖城,其北城门在街之北面(今30中大门北),故名北门街。这里有明代刑部尚书严清的故居、和达官贵人们建的“螺翠山庄”。原街南口立有褒扬严家世代功勋的“世恩坊”(已毁)。1929年7月,地方军阀混战中,中段发生火药爆炸,受灾3200余户、死亡12200余人、重残899人,附近民房被夷为平地,惨不忍睹。现尚存民国初年云南督军、省长唐继尧的故居大门和李公朴先生创办的“北门书屋”(68-70号)和“北门出版社”(10-11号)的旧址。 ![]() 登华街 位于五华山西侧,东起华山西路,西至黄公东街北口,全长223米。条石路面形成于清代,今尚存,街名寓意沿此路可登五华山。两侧多为中式土木结构的院落建筑。 ![]() 祥云街 南起金碧路,北至南屏街,中跨宝善街,全长403米,宽13米,车行道宽7米,沥青路面。南段于1926年形成,名祥云街;北段形成于1944年前后,称新祥云街;1979年南北合称祥云街。新昆明、红旗、祥云等影剧院和北京饭店、川味食堂、金碧酒店、东来顺饭店、狗肉店、祥云旅社、省百货公司等单位均座落于此。 ![]() 北京路 南起昆明站,北至米轨火车北站,全长4.5公里。因1966年贵昆铁路建成通车。沟通了昆明与北京的铁路交通,故名北京路。 明末清初,北京路一带除北段与穿金路交汇处有一座穿心鼓楼的路中,其余皆为农田荒地、水塘,1910年逐渐形成街道。从拓东路至长春路一段,因地处旧城东门“咸和门”外,故名“太和街”。由长春路至穿心鼓楼一段称“福德街”。1937年称环城东路。 1961年12月,修建塘子巷至昆明站的道路时,与北段相接成为贯穿市区南北的主干道。 ![]() 文庙直街 南起光化街,北接文庙横街,全长290米。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期间,建文庙于街北而得名。清末至建国初期,有名的雕刻手工艺和制帽作坊多集中于此,清代街南口立有“南国文明”坊。 ![]() 宝善街 东起盘龙江宝尚桥,西至三市街,全长692米。清代因街中(今同仁街口)有一座石桥,桥上为珠宝玉器的交易市场,而称珠市桥;亦称珠市街。东段是南教场。1930年后街道向东拓展,沿街建盖商铺房屋,1984年又延至盘龙江。街市店铺多川货土杂、客栈、食馆、丝线等。中段于新祥云街口,抗战时期曾是美国志愿航空队(后改为第14航空队)的办公驻地。 ![]() |
回复时间:2005-5-6 15:57
![]() 金碧路 自古是商业繁华的城区,元代是“押赤城”谷物、盐、铁制农具的交易市场。明代属新成铺市场,以粮食、家具、布疋、菸茶等交易为主,有著名的云津夜市。清末,滇越铁路通车后,不少广东、福建、浙江商人来滇经商,多聚居于此经营广洋百货、五金、染料、药材,故称广聚街。中华民国时有哥卢士、诺利玛、玛地亚多等8家洋行。1930年,以金马碧鸡坊而命名,金碧路两侧多为西式砖石结构的建筑,与拓东路同为市区东西主干道之一。 ![]() 长春路 明代已形成街道,明清时分五段:由正义路至象眼街称长春坊,因“长春观”得名;由象眼街至兴华街口,元代称树皮坡,因名贵杉木被大量砍伐,坡上堆满了树皮而名,清代这里集中了手工制皮作坊,又称熟皮坡;兴华街口至小花园处因有旧城大东门,俗称大东门,1937年统称绥靖路,有平定安抚之意…….1951年因"长春观"、"长春坊"、“殷春楼(东门城楼)”改名为长春路,取锦绣长春之意。 ![]() 民生街 明代,云贵总督在此建盖衙门祭旗的纛旗庙,庙同竖两面纛旗。清代称二纛旗街或二纛街。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1940年改为民生街,意为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新民生主义。这里历史上以制铜手工艺闻名,各类铜制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打击乐器等走俏商埠。“乌铜走银”的工艺品曾是进贡朝庭的贡品。郑氏体德堂制作的“女金丹”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 得胜桥 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因年号而名大德桥,为石砌三孔桥。桥址位于元中庆城即南诏拓东鄯阐城东门外约百步处,横跨盘龙江,元末被火烧毁,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重修。因地处要冲,夜晚盛市,形成云津夜市美景,又名云津桥。清初康熙平定吴三桂叛乱时,据说是赵得胜率部首先攻占云津桥入城,故后改称得胜桥。 ![]() 大观街 东起东风西路,西接环城西路,全长458米。明清时期,是出入府城的重要通道之一,街南的仓出里原为西城埂的运粮河码头,俗称老篆塘。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取名永丰街。1933年前后以大观楼命名为大观街,1937年延伸至大观楼,并改街为路。1949年后,环城西路以东复称大观街,以西称大观路。两廊多为中式土木结构建筑。1982年建成综合小商品市场,机动车不再通行。 ![]() 武成路 东起华山西路,西至东风西路,全长850米,东高西低。明清时东段有土主庙(今五华二中址),称土主庙街。1937年统称武成路,为市区传统商业街,著名中医馆“姚福元堂”配制的小儿乌梅丸、资生丸、达生丸等中成药颇负盛名。还有基督教的“三一圣堂”。临街建筑多为中式土木结构的店铺。 ![]() 光华街 东起正义路,西至五一路,全长435米。中段位于云贵总督署东面(今胜利堂址),故名东院街;西面名为辕门口。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云南光复,故取“光复中华”之意而名,是市区内古老街道之一,两侧多为土木结构建筑。从清代起这里就很繁华,由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文具店、中医药店、京剧茶室(名演员刘奎官等多在此献艺)、灯具和皮革制品等构成文化浓郁的一条街。其中福林堂配制的再造丸、烧腰散、糊药、百仙丹等84种名药及王运通的拨毒膏、跌打膏、和王子荣的中成药都深受民众青睐,享誉海内外。 ![]() 昆明老城 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的滇池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古时称“灵龟”之城,海拨1891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春天永驻的城市,在世界上享有“春城”、“花都”的美誉。四季如春的气候,秀丽迷人的风光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使昆明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 薛家巷 东起北京路,西至灵光街,长400米,宽3米。巷内多为民居住宅,清初形成巷道。因明代名士薛尔望先生在此寓居,故名薛家巷。清末建有“三纲祠”于巷中。此巷是穿心古楼进入小东门农贸市场的主要通道。 ![]() 民权街 南起民生街,北至武成路,全长178米。清代云贵总督署在此挂纛旗,故称三纛巷。清代街西有一家制药作坊,配制的“小黑药”、“小红药”是治小儿发热惊风的良药,曾闻名全省。1947年扩街,以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权主义命名为民权街。 ![]() 昆明老民居 昆明老民居具有地方特色,分布最广的是三间四耳或三间六耳三间厅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一颗印”式建筑。僻街小巷多为寓所,大街闹市又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家。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受西方文华的影响,昆明出现了欧式建筑,如巡津街的法式住宅楼房,云南大学的会泽院,正义路马市口的万来祥西药房,金碧路的惠滇医院等等,同时出现了广州骑楼式店铺和新式临街店铺,如同合仁街、金碧路、三市街等。 ![]() 南屏街 1927年以前是南城墙外的护城河。1930年拆城墙填护城河,修筑成道路。抗战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等金融机构迁驻昆明,在此建盖西式高楼大厦,开设公私银行,形成以南屏街为中心,包括护国路、金碧路在内的多达48家金融机构的街区,有昆明“华尔街”之称。中段还有美国新闻处办公大楼,西餐馆和演出京剧的昆明大戏院等。1965年曾改名为东风路,1982年复名。成为市中心区东西走向的大通道。 ![]() |
回复时间:2005-5-6 16:04
![]() 盘龙江 又名滇池河,全长约120公里。发源于嵩明县西北部梁王山西麓的白沙坡,由北向南流经昆明市区注入滇池,因河道蜿蜒于老城北、东、南三面而入滇池,因形似盘龙而得名。 ![]() 桃园街 南起长春路,北接灵光街,长700米。清代南段是米市场,称卖米巷,中段有道教庙宇“青帝宫”,旁有卖香灯油的小铺,故称香灯房,北段有一片桃树林,名桃园口。清光绪年间,县令谢幼候在此建宅,名“潜圃”,大门刻有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寻得桃源好避秦”。中化民国年间改名为桃源,1949年后统称桃园街。 ![]() 塘子巷交叉路口 位于北京路和拓东路交叉口,原址街道狭窄,交通阻塞,于1978年拆除周围旧房,扩宽路面。1984年在交叉路口新建中心花园,内有300多平方米的圆形喷水池一座,池中仿造石林山峰,高达10米,周围鲜花四季常开。巷西外侧原为滇越铁路终端云南府车站,是昆明通向越南的铁路运输线,建国后国内段称昆河铁路,今天车站移至北京路北端。 ![]() 威远街 东起护国路,西至正义路,长500米,两侧多为旧式土木结构的店铺和民居。清道光初年,街内建有藩台衙门,故称藩台街。东段因在河上建有白鹤桥,因桥得名白鹤桥街。1912年改称威远街,从清代到现代一直是十分热闹的大菜市。抗战时期,云南富滇银行和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公馆都建于此。 ![]() 祟善街 南起后新街,北至金碧路,全长235.5米,宽3米,沥青路面。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成街。1930年,因祟善寺而得名祟善街。两侧多为土木结构的房屋,有饮食、土杂、蔬菜商店和侨光小学。 ![]() 龙翔街 东起文林街与建设路口,西至西站立交桥,长489米。形成于明初筑造云南府砖城后,因街西口正对三岔路口的关帝庙(俗称三分寺),故名三分寺街。民国年间,当地绅士求其与“凤翥”对仗而更名“龙翔”街,两侧多为中式土木结构建筑。街北廊抗战期间为省立昆华高级工业学校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门口是“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中潘琰、李鲁连、张华昌三烈士牺牲的地方,并立有“三烈士殉难处”碑一方。昔日街上茶铺甚多,是师生交谈和学生复习功课的场所。 ![]() 昆明老城 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的滇池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古时称“灵龟”之城,海拨1891米,年平均气温14.8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春天永驻的城市,在世界上享有“春城”、“花都”的美誉。四季如春的气候,秀丽迷人的风光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使昆明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6 16:18:11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