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5-15 09:27
华声超版叶香散文新著《我心若茶》首发式暨分享会[分享]
残恋 发表在 现代诗谷|新诗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10-1.html ![]() 衡阳作家叶香散文新著《我心若茶》,近期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5月14日下午,衡阳市作协、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联合在衡阳图书城主办其首发式暨分享会,近百名衡阳、长沙、郴州作家、诗人、读者及驻衡高校教授、文学博士参加活动。 叶香本名何中华,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二七二铀业公司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期作家班学员,全球中文十强华声论坛文区总版主,签约天涯、新浪等网站。其创作涉猎诗歌、散文、小说,核工业题材长篇小说《撒哈拉沙漠的初恋情人》网络点击率颇高,此前已出版诗文集《梦里飞花》、小说集《香江往事》、散文集《寻根炎帝之行走天下》,部分诗歌、散文作品被翻译到海外。 本次活动由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甘建华主持,中核二七二铀业公司党委书记姚泽军致欢迎辞,著名诗人、市作协主席陈群洲及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文玲博士表示祝贺,著名学者、南华大学罗玉成教授及知名作家、衡阳回雁诗社社长李镇东评介、分享《我心若茶》读书心得。 作者简介: 叶香,本名何中华,衡阳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期作家班学员,全球中文十强华声论坛文苑超级版主,服务于中国核工业集团。 已出版诗文集《梦里飞花》;小说集《香江往事》;散文集《寻根炎帝之行走天下》《我心若茶》,报告文学集《魅力铀城》。多次荣获国内文学奖。 何中华电话:13873428255 ![]() [本帖最后由 叶香 于 2019-10-25 17:55 编辑] ---------------------------------------------- ![]() |
回复时间:2016-5-15 09:42
执念文学 静守诗意
★/周文 我与叶香共事多年,平日畅聊文学,自有文友间的心灵契合之感。他性格敦厚、勤奋刻苦,对文学创作执着成痴,几十年如一日伏案创作,就算是衣带渐宽,为“文”消得人憔悴,也从未懈怠过,其创作精神尤为令我敬佩。 叶香作为《华声论坛》文区的超版,是网络上的红人,拥有着超高的人气,随便上传一首小诗,都有不少读者跟帖留言。盛名之下的他,依旧谦虚低调,静心苦读,从上古神话到佛学禅意都有认真钻研过,他的这部文集糅进了“诗歌、游记、杂文、小说、纪实、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从“烟火爱情”、“ 往事千重”到“邂逅红颜”、“ 我心若茶”、“倾城倾国”娓娓道来,五个章节毫无矫揉造作、重复累赘之感,足以说明他文学造诣之高。 叶香的诗歌,有徐志摩的浪漫和痴情,有“童话诗人”顾城的纯净和执着,但也有着他自己的独特风格:淡雅清丽,情意流转,像低眉掬水的江南女子,一颦一笑,都透着灵动,散发着婉约柔情,柔情中不失旷达与从容。如他《如烟往事》中写到的:娉婷的荷花开在季节的尾端/我躲在巷口深情地窥探/落红深处/飘来了一声祝福/寂水也起微浪••••••。他的爱情诗,用词精炼传神,颇有余光中《等你,在雨中》的神韵。这部书中随性而作的诗歌,力道遒劲,一扫往日的婉约柔情,呈现出深美宏约之感,细细品读,宛若一缸年份久远的美酒,唇齿留香,后劲十足。 叶香的散文,寄情于山水,融情于日常,平淡中透着哲理,细腻中散发着温情。他访问名胜古迹,追寻始祖的历史痕迹,一字一句,都渗透了他对山水、对铀城、对亲人的浓浓情意,真情、感人是叶香散文最大的特点。 不少女人心中,或明或暗都潜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才子情结,无论你是贤良淑德,抑或貌美如花,往往难逃所谓“才子”们用满怀深情布下的天罗地网。 叶香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是红颜,夫复何求。那么叶香是如何写“情人、知己、爱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品读叶香的文字。 “今生一诺,来生必践”,他对雪儿的回诗: 夜阑人静/艳,在这刻上装/遇,从那秒暗香/每一条小巷/都有一段未知的故事/每一座木楼/都隐藏几曲激情过往/迷路的,艳遇的慌慌张张……尔后/流浪的继续流浪/觅食的再次觅食/回归的自然回归/只剩古城/为这梦收拾残香/家在红墙内/天涯在丽江/你的素颜/只能欣赏! 在“下一站在哪里”这篇文章里,他对情的诠释,又是另外一种情景:“湘菱问我,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我抬头看着天上的流云,自问:下站在哪里呢?我也不知道啊。当年杜牧潦倒江湖,诗酒风流;秦楼楚馆,放浪形骸。十年之后,再去扬州,他找的是一个昔日的情人,我与湘菱却是交心的朋友。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距离,才冷静;也许距离,才真实;也许距离,才清晰永恒!” 这样的爱,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爱! 在“庐山今夜将你遗忘”这篇文章里,他对妻子的是如何说的:我退休之后,如果有可能,我想在这儿置一座旧宅子,可以很少,能容你我就行。我写字,你砚墨,泡上一壶上好的庐山云雾,让你坐在向阳的木格子窗前读我写的书,你永远只做我一个人的红线女! 千帆过尽,岁月依旧如流。溺水三千,一瓢足矣。 有人说:没有绯闻的名人,不是真正的名人。那么真正的名人是不屑于别人制造绯闻的。 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名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情感的困惑。 那么今天的名人,又将如何对待自己所发生的感情。 叶香说:“人这一生,都有过一段或几段美丽的初见,只是再浓厚的情感,也禁不起时光的打磨。情缘如同草木的一生,荣枯有定。所有的情感,都抵不过光阴的交替,看着年华老去,他们是这样无能为力。” 我说,理性的文人,应该是多情而不滥情,专情而不薄情。其气质与风华,流露出来的将是一种像紫罗兰一样高贵的人生——睿智、理性。 在“故土家园”这一章里,他写亲情,写得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 在“似水流年”“流年轻欢”中,叶香用了大篇幅写光阴与缘分。缘分是什么?让世人这般依恋。许多人背着缘分,不辞辛劳地做着努力,却发觉,兜兜转转,还是抵不过宿命的安排。我们一直以为的归宿,原来也只是驿站,那么多仓促地聚散,像流云一样,来去匆匆…… 在路上,乡音如城。在路上,知音渺渺。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这是叶香在书中对祖国山河的精炼概括。 有梦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用金钱与权力来衡量。执着自己的梦想,就算它卑微到了尘埃,就算全世界都不认可,只要你自己勇于追求,它就会开出绚烂之花来。 叶香说:“一个人,一杯茶,一卷书。从残春的晨晓,坐到午后,阳光从窗棂间轻洒进来,落在打开的线装书上,惊动了我一场没有做完的梦。于是,人入画,诗入境。尽了尘埃,清了胸膛,如此灵气,非官道能成,非仙人焉有!”这也许就是叶香执意追求的人生价值,诗意地栖居于人世间,带着一颗惬意的心,享受大自然的静美,神游在文学的世界里,不受官名所累,不受金钱所缚,静然自若,独钓寒江雪,坚守着一份文人雅士的傲然,亦足矣。 [本帖最后由 叶香 于 2016-7-1 18:02 编辑] ---------------------------------------------- ![]() |
回复时间:2016-5-15 09:42
品读《我心若茶》
★/紫梦花开 流年轻欢,凡尘紫梦。相知无言,感动在心。就是这样的一首小诗开启了我久封的心扉,我已经好久不码字了。因为已经没有 写文的灵感了,仿佛我已经忘记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文字。 有幸收到超版叶香的赠书《我心若茶》,迫不及待地拆去承重的包装,轻轻地翻开第一页,进入眼帘的就是上面的那首小诗。眼圈有些红润了,恰如这首小诗所描述的一样,我与叶香交情并不深,但却有那么一点的共鸣,那就是彼此都是文学的爱好者,他是超版,我是版主,我们一起打理文苑。用了十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收获颇多,感悟很深! 这本散文集收集了叶香近年来创作的53篇文章,共5个章节。 第一章节:亲情常驻 故土难离。人生冷暖如四季,亲情常驻一日春。从回忆外婆中,可以看出来叶香是个怀旧的人,细品这些文字,我感觉到了慈母的牵挂,父爱如山的厚重。百善孝为先,想必叶香也是一个孝顺的人。 第二章节:往事如烟 筑梦铀城。人世间任何的深情都会惊动光阴,往事可以重温,但记忆只能封存。花开一季,情暖三生。千古风流,以此为记。在《忘年之交》中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叶香与老万之间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何况是结交了一位那样重情重义的老大哥呢?一段忘年交,值得一生回忆! 第三章:烟火爱情 邂逅红颜。一个转身,也许就一辈子错过,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已成为尘封的永远。这一章最吸引我的是《都是桃花惹的“祸”》此文写的是叶香与三位美女诗人一起游桃花岛,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我的心也仿佛走进了那梦中遥远的桃花岛。那是一幅美丽的画面,那是一个与世隔绝,无与伦比的仙境,一旦入梦,便不想睁开眼,回到现实中------ 第四章:流年轻欢 倾城倾国。长久以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了无数文人的梦幻,成了失落的人间天堂的象征。我何尝不是向往着与心爱的男子长相守在那桃花源内呢?叶香的文字 寄情于山水,那些文字以玉为骨,以水为肌,以花为魂魄,以山为节志,以天地为情怀,以万物为大爱,真正流露出温婉灵透的气质。“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这是叶香在书中对祖国山河的精炼概括! 第五章节:人生如茶 风景在心。品茶,品的是一种山高水长的情怀;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淡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去年网友燕姐给我邮来的玫瑰花茶还没有喝完。于是沏上一杯花茶,品味在心,任思绪飞翔,想起那些醉人的往事。叶香说:“做人,其实很简单,要像阳光一样照亮别人的内心,让别人越活越开心!这才是成功。是福缘,也是福报!” 《我心若茶》值得一读,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可以让我们找到心灵休息的港湾! [本帖最后由 叶香 于 2016-7-1 18:08 编辑] ---------------------------------------------- ![]() |
回复时间:2016-5-15 09:43
人生如茶,我饮故我在
——品读叶香散文《我心如茶》 (南华大学胡用琼博士 湖南衡阳) 在《我心如茶》散文里作者对茶这样定义:“茶字拆开是(草+人+木),人在草木之间”。人在草木间,心性归于自然,如茶一样,味淡而清香。 在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两位著名的散文大家都写过关于茶文化的散文。林语堂在《茶与交友》里向读者描绘了喝茶时的气氛,茶的烹煮,饮茶,茶具,他指出“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而且“ 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 林语堂散文是把人生感悟寓于茶文化的娓娓道来中,以茶文化比拟一种淡薄、宁静的人生心态。 被学界称为“饮茶户”、“吃茶文学家”的周作人更是文人茶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的著名散文《北京的茶食》、《喝茶》、《苦茶随笔》等都是以茶叙写人生,周作人从“清茶”向“苦茶”的品茶历程与他的人生历程堪称同步,不同时期的茶文化观彰显了不同的人生观。所以,文人茶文化,是古往今来文人的一种共同雅趣。 叶香的散文《我心若茶》并不是像林语堂、周作人散文那样精于对茶文化的把脉,比如对茶具、烹煮、茶食等关于茶文化本身的细腻描写,作者更多地是把茶的精神象征与人生观、生活观相结合。作者在这部新著里有一篇散文《我心若茶》,从“茶圣”陆羽对茶的释义说到北宋宋徽宗对喝茶要领的概括,然后笔锋一转,引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对茶味的品鉴谈起,向读者点明了《我心若茶》的主旨:“做茶的人是知味的,品茶的人也要知味,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清茶在手,友情在心,茶淡而情浓,悠长久远。慢慢地,我理解了茶道中‘品茶如品人,人品如茶品’的深刻内涵,喝出了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意蕴。”散文里一再出现的“知味”、“茶品”等语词是作者以茶喻人生的关键词。作者把“知味”与“参禅”相并置,茶味的品鉴与禅味的参悟殊途同归。参禅参悟的是宇宙万法的“明心见性”,而茶的知味则是一种情怀。 叶香在散文里写到:“品茶,品的是一种山高水长的情怀;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淡定。”可见,作者跳出林语堂、周作人写茶的细腻与周全,重在强调品茶的淡定情怀,“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深思。”作者甚至把品茶喝茶升华到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佛教参禅强调“明悟自心,彻见本性”,“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认得此清净自性,随心无染,心都无异”。茶味与禅道都强调心性自静自明。作者不光把茶味与禅教相并置,还把茶道与人生相联系,指出了不同人生时期的茶品。“人年轻时喝茶,觉得太淡,淡到不足以安顿一颗少年狂野的心,所有浓郁的东西都喜欢尝试……人过了三十,突然会让心从容下来,每天早晨如果能把阳光沏进茶里,然后继续一杯清茶,淡而隽永,氤氲化身……”。读到这里,禁不住想到武侠大家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描写独孤求败的剑冢:“第一柄是一柄青光闪闪的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第二柄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第三柄是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第四柄是柄已腐朽的木剑,原因是独孤求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独孤求败的剑术和剑器是与人生不同历程相呼应,最后达到无剑胜有剑的武学至高境界。不管是金庸的武学境界,还是叶香的茶文化人生,都强调了人生成长与经历,叶香的茶文化人生刚好与金庸的武学境界如出一辙,并且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准则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叶香的《我心如茶》重在品心明性,茶道与知味,茶与人生是紧密相关,正如作者从史铁生终生与病魔作斗争而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看到他文字中承载着苦苦寻求与向往人生光明与生命美好的心灵;从周作人身居苦茶庵品苦茶却未能走出亭子的封闭人生,一正一反,正好证明了喝茶知味的人生哲学,在散文里,作者反复强调信奉于此,践行于此的茶道人生——“茶饮久了,把自己喝成了茶,对于我来说,还什么不能成全呢?”所以才有“我心若茶“的感悟与惬意。 [本帖最后由 叶香 于 2017-12-17 22:46 编辑] ---------------------------------------------- ![]() |
回复时间:2016-5-15 09:44
浓淡相宜的茶味人生 ——品读叶香散文《我心如茶》 (南华大学胡用琼博士) 湖南作家叶香散文新著《我心若茶》共包含五个部分,作者分别从亲情与故土、铀城往事、红颜与爱情、倾城倾国文史、人在旅途等五个部分以第一人称表现自己的人生茶文化观。传统散文大多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散文的作者与叙述者都是重叠的,这种叙事手法真实、自然、亲切,易于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 叶香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散文中的故事仿佛就曾经发生在作者身上,一人一事所感也似乎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传统散文重在描写个人的亲身经历,表现个体对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从而散文具有了“纪实”的审美特征。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而言,传统散文排斥想象与虚构,它几乎是第一人称一叙到底,这种单一的、封闭的叙述方式曾经在九十年代成为诟病,随后散文在叙述上借鉴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叙述方式,强调一定程度上的想象与虚构,在叙述人称上也出现了多视点的叙述方式。虽然叶香采用了传统散文的第一人称叙述,但真情实感的流露照样打动读者。 叶香的《我心如茶》最突出的就是第一人称叙述所带来的真情流露。如散文开篇《回忆外婆》的温馨慈爱的场景:“那些年,我与弟妹寄住在外婆家。每至年关,外婆已早早准备好了我们的新衣新棉鞋。”“大年初一,醒来就能摸到枕头底下外婆用红纸包的压岁钱,心里如蜜一样的甜。”我们跟着外婆的足迹跳过去,如果睡去宽,外婆会在那边伸着手臂拉我们的,遇到没有护栏的小石桥,外婆就一个个牵手而过,想起来是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时候,总感觉外婆的手是我们温暖的依傍。新衣服、压岁钱,外婆温暖的怀抱都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回忆,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外婆的呵护与慈爱,我们记忆中满满的都是外婆的温情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我们已长大亦或人到中年,而外婆却与我们天各一方,对外婆的浓厚情感会随时占据我们的心灵空间。散文重在抒情,叶香选取了最能拨动自己情感之弦的生活故事进行叙述,同时这根弦也深深打动了读者。 又如在《父亲向我走来》开篇作者这样叙述:“我离开父亲的身边已有一万一千多个日子了,而我总觉得他就在我身边,正向我走来。”言简意赅的话语中包含了对父亲无限的深情与敬爱。亲人远离亲情常在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情感尴尬,特别是当自己最亲的人一去不复返时,那种对亲人的思念更加刻骨铭心,过去的温情生活不停地以各种形式复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叶香的散文向读者还原了关于父亲的温情生活。“父亲让我骑在他肩上”,“发高烧时急得团团转”,“打着青布雨伞把我挟在腋下过桥回家”,“赠书《三字经》、《千字文》以盼读书出状元”,“高考失利后让我顶职当工人”等等作者都记忆犹新地向读者一一道来,朴实亲切的话语让读者不由得从作者父亲慈爱的故事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只有在作品中重视感情的表现,感染力就能得到加强。”“艺术形象的动人之处,不在于追求表面的真实,而在于是否深刻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与感情。”叶香的散文叙写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亲情记忆,从他的温情流露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亲人对自己的无私关爱,想起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外婆。作者平淡的文字里流露出浓浓的真情是打动读者引起情感共鸣的磁场,从而增加了散文的艺术感染力。亲情的爱不光是一种温暖的记忆,更是一种美的再现,所以在伟大父爱的光环下,作者笔下的年轻的父亲是“高大英俊,神采奕奕”,即使是年过九旬的父亲,依然是满头银丝,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作者向读者描画了父亲伟岸、高大、英俊的形象,而记忆中“外婆是那样的美,她天生丽质,淡雅脱俗,一辈子只梳一种湖南女子独有的发式,穿着古典的旗袍,发髻高绾,走起路来是那样的矜持,那样的婉约,那样的优雅高贵。”记忆中外婆的美丽也许就是一种内在的爱倾注的美好想象。但是我们都无法拒绝这样的心理结构,我们的至爱在心中永远是美丽的,正如作者在散文《月光中隐没的爱》中深情抒怀:“为了儿女的成长母亲操碎了心,流干了泪,却从未抱怨过和索取过。母爱是一种忧伤,是一种情节,也是人生一段过往。……我想,远方的游子,无论你走多远,故乡那一轮明月,永远在你心理最明亮的!” 茶有浓茶淡茶之分,叶香在散文里多次强调喜欢清香平淡的茶味,在《我心若茶》中,作者写到:“清茶在手,友情在心,茶淡味浓,悠长久远。”实际上,当我们遍览这部散文新著后,发现作者在回味亲情,描写父亲,外婆、女儿、母亲时,像在回味一杯浓酽的茶,它的醇厚,他的芬芳正是难以忘怀的亲情再现。而作者在叙写爱情与友情时,却像在品茗一杯清香怡人的淡茶。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茶味正是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情感象征。对于妻子,作者在《欠你的债下辈子还》向读者讲述了伯父与伯母演绎平凡父亲的“平淡”爱情,伯母与伯父“风雨相依59年,保持着俯首低眉的虔诚,永远让他感觉到吃得准拿得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此为所爱之人隐忍无私的伯母”用服从、隐忍成全了一个男人良好的感觉,他将自己泡成了他那杯伸手可及、冷热适中的清茶。 同样在《忘年之交》散文里,当我刚调到纯化分厂办公室时,我的领导万克松就对我说:“我虽然是你的领导,但我们也是兄弟。”这种兄弟情谊让我永远铭记,在我父亲病危时,大哥联系车子送我老父去医院,挽救了父亲的生命。这样的好领导不但帮助下属如亲人,对工作无私奉献,所以作者不由得感叹:“在老万的字典里,他对自己严厉,对工作严谨,对下属严格。他奢求不多,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而老万看淡人生的生活就像一杯清茶,他带给别人芬芳,留有清香却让人永远回味。我想老万的时候,指间书页会发出声音,他是那么静美。”作者喜欢清茶,喜欢静品,这种对茶的感受方式正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折射。在“老万携夫人游遍祖国大好山河”,作者对老万的诗意生活无比艳羡:“任时光老去,自带一分心气,低朗,明净,从容,仿佛一段秘而不宣的心事。散发着幽幽的香,不张扬、不慌忙,即便人生终要到秋,枯叶寂美。”作者笔下的老万把自己泡成了一杯清茶,平淡的生活,无欲无求的泰然心态就像一杯散发着幽香的清茶。在这样的生活观的参照下,作者禁不住滤去痴狂,静品清茶:“我当沏一盏清茶,置于案上,等您来品,这样的布景,其实是想请您走进我的文字,看三分的简约,七分的痴狂,放弃沉溺,勿忘心安!” 实际上,历经月岁沉淀后的叶香,经历生活的打磨,已经能够超然于物外,散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夫妻恩爱,父母高寿等等美满生活,如作者在散文《最美的一副年画》里谈到:“人到了不惑之年,又特别喜欢过年。一方面,是家族的年味浓,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的高寿而欣慰”,这些美满生活背后渗透的是作者那种似乎看淡人生,实则努力经营的生活渴求。如《我心似雪 无关风月》中就是这种生活观的表现:“无论自己身处何种境地,我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虽然每一步都走得艰辛,但一直在向前,不曾退缩。”不管是周作人、林语堂等文人茶文化观,还是叶香的茶文化观,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茶道寄语生活的哲学,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喝茶中体味生活与美。但是这样超越的生活观是在人生取得成就,到达人生奋斗顶峰后自足圆满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在叶香的散文里既能看到努力向前,不退缩的进取精神,也能看到“在红尘中禅定。晨起时,泡一杯清茗,点一炉熏香,在清静的佛堂离打坐。”(《“将离”的缘分》)这种茶文化观实际上承袭了中国传统人文“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儒道精神,也是浓茶清茶的知味人生的表现。 [本帖最后由 叶香 于 2017-12-17 22:4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