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时间:2018-7-2 22:43
二、德胜门
德胜门位于北京城内城北垣之西,北城墙至此开始折向西南。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之西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并废元大都东之北门光熙门和西之北门肃清门,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辟两门,北之西门仍称“德胜门”。自此将元大都的十一门,改为了北平城的九门。 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北京城是由藩镇边城的北平城草创,宫室已然完备,但京城各门基本上是延用元大都城门,规制不高。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重修包括德胜门在内的京城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闸楼、角楼和城墙包砌城砖。从而奠定了後来五百多年京城的格局。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楼宽27米,深12米,廓面阔31.5米,进深16.6米;三滴水重檐歇山屋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戗脊走兽7个;下层檐柱24柱,上层檐柱16柱。城楼内两侧城墙内壁修有登城马道。1921年因被认为情况危险,构件损坏严重而被拆除。(引自[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位于瓮城北端。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後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北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後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 瓮城北部呈圆弧状,东西长68米,南北长达110米。闸楼位于东侧月墙,灰筒瓦硬山顶,内设千斤闸,闸楼下辟有券洞门,为进出瓮城的孔道。德胜门瓮城较其它城门的瓮城要长出许多,箭楼到城楼的距离要长出近50米,这也是最后德胜门箭楼能被保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环城地铁(2号线)时,沿内城的城墙城门要全部被拆除,因德胜门箭楼距城墙较远,孤悬在外,不影响地铁和二环路的施工,也就顾不得管它了,等后来想着要拆的时候,已到了七十年代末,这时文保意识得到加强和提倡,加上有识之士的呼吁保留,就决定不拆了。 德胜门瓮城内除建有真武庙外,要比其它城门的瓮城多出一景,就是有一个祈雪碑亭,这源于乾隆皇帝吟了一首“祈雪”诗。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扶老携幼迁徙逃亡。史载,岁末,乾隆皇帝出城祭祀。回城时,大雪纷飞。乾隆喜形于色,銮驾停在德胜门,乾隆认为这是瑞雪兆丰年的吉兆,于是赋诗二首: 春祀还宫内,路经德胜门。文皇缅高祖,渺已实无孙。 力取权弗取,德尊果是尊。微尘郊外有,望雨复心存。 (入德胜门作,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春御笔) 次年(1758年),朝廷建立御制祈雪碑及碑亭于德胜门瓮城内西侧。碑亭形制为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自此“德胜祈雪”成为京城一景,也被称为“德胜石碣”。上世纪约20年代,据说是因扩建德胜门火车站,碑亭与碑被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