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7-14 18:23
上甘岭战役|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zyesheng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49-1.html
1986年8月,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出访朝鲜,30多年后,重返上甘岭,秦基伟表情严肃,很少同人交谈,他口中的“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故地重返,他面对群山行礼,他带领的第十五军的千百位战友长眠于此处的青山松柏下。上甘岭战役中,4.5万人的第15军打出各级战斗英雄12383人,占全军总人数的27.5%。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就会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优秀影片《上甘岭》。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岭》上映,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中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影片以艺术再现的手法,讲述了上甘岭之战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顽强坚守坑道阵地,与强敌浴血厮杀,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这是新中国具有史诗品格的红色经典电影,插曲《我的祖国》更是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息。在艺术再现的背后,历史上真实的上甘岭战役又是一个如何气吞山河的战场呢? 位于三八线以北约30 公里的五圣山,位于金化、金城和平康三角地区的中央,坡崖陡立,草深林密,是朝鲜中部的绝对制高点,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据的金化仅7公里。如果中国人民志愿军占有它,就可以俯瞰“联合国军”的金化防线,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上”。倘若“联合国军”夺取了五圣山,就等于从中部突破了志愿军防线,进而危及整个北朝鲜战线。 沿五圣山脚南延,有五个海拔在448米以上的高地,恰如分开的五指。其中有两个小山包,分别为597.9和537.7的北山高地,在这两个小山包背后的洼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名叫上甘岭,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便发生在这里。 上甘岭的“地下长城” 1952秋,中国与朝鲜方面已利用战线上的相对安定,集中力量构筑起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体系。“联合国军”方面此时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全线进攻,在胜利无望而又长期消耗的战争中,各参战国、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第34届总统竞选也即将开始,为捞取政治资本,美方决定以军事压力增加他们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准备从正面向我方发动进攻。 自1952 年4月20日,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在五圣山防线担任了东起五圣山,西至西方山,正面约30公里,纵深约21公里的防务。至10月14日近半年的时间里,第十五军在阵地上共构筑了300多条战防兼能屯粮储弹的坑道,总长近9000米。同年10月8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批准了蓄谋已久的“金化攻势”( 即摊牌行动) 计划, 准备夺占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等阵地。 ![]() 上甘岭战役 在上甘岭这块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仅驻守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两个连,美军著名“山地战专家”、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预计以200人为代价,在5天内实现占领上甘岭阵地的目标。然而,自10月14日至11月25日,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敌军所到之处,无不一片惨状,连山头都被削平了整整两公尺,志愿军的钢铁防线却依旧岿然不动。 ![]() 上甘岭战役后“联合国军”遗留下来的炮弹 10月14日,美方与南朝鲜军共7个营的兵力在空、炮火力和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驻守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的志愿军第15军2个连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当日,敌军对上甘岭两高地发射炮弹30 余万发,投炸弹500余枚,我军表面阵地工事几乎全部被毁。在不间断的爆炸冲击中,人仿佛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我军改变作战策略,退守坑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