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慧宇解老】——第十三章
|
发表时间:2020-10-7 10:20
[原创]【慧宇解老】——第十三章
慧宇居士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59-1.html
【慧宇解老】——第十三章
老子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锋。 (2014年4月12日)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处)天下。 【正误】 (通行本)是这样写的:“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错误。得宠跟受辱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天差地别,但你的得宠也是被别人宠,你还得请客送礼,感恩戴德。你再觉得高人一等也不过是一个奴才。普天之下,在上面的只有皇帝,但到了皇帝那里就不叫宠而叫尊了。宠辱的主体是掌握权势与财富的人,而受体则是服从权势和接受财富的人。宠辱的得与失都是处于下位,不可能“宠为上”。 “贵为身於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楚简本) “贵为身於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帛书本) “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河上公本)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黄元吉本)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王弼本)。 这里,关键字是“寄”与“托”。这两个字在当时是什么含义已不可考。但从传抄的混乱说明后人对这两个字的含义不是很明了。从现在看,这是两个近义字,一个寄存,一个托付,都有暂时的意思,连起来是寄托。使得自爱与自贵显得区别不是很大。老子说:“自爱不自贵”,这两个范畴在老子这里显然是不一样。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自贵只能暂时居于天下,自爱才能活得天长地久。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处天下”,我在一本书里见过这样的版本,觉得很贴切,就记了下来。这次一查出处,能找到的版本都没有这么写的。只好作为一个疑案先搁起来。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 |
回复时间:2020-10-9 16:51
关于“没身”,《金刚经》和《心经》都有论述。《金刚经》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关于“没身”,《道德经》中也多有涉及。所谓“没身”其实是修炼的结果,“道冲而用之”,于是真气归根,“归根曰静”。“归根”,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凡俗之人思绪万千,连绵不断,根本静不下来。他们习惯了这种状态,也不想静下来。静反而不正常,是有毛病了。你看一个人宅在家里,好静不好动。其实他只是身体静了,他的思绪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息。真气拥堵如北京二环的晚高峰。只有在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突发情况,紧张得浑身哆嗦的时候,才想到了静。也非常羡慕身边一些能不哆嗦的人,夸他们“每逢大事有静气”。其实这些人只不过是真气出来得少一些而已。所谓“流转生死”就是:在外人,外事,外物的引导制约下,真气在体内生发,运行,消散。只要体内的真气总量足够多,那就是生;当真气总量下降的生死线以下,不足以维持真气在体内正常运行的时候,那就是死。所谓“不生不灭”,就是说只要你能做到不让真气生发,就能不死。也就是老子说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回复到生命本来应该有的状态。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