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苏维埃逸史:斯诺采访萧锋
|
发表时间:2021-2-13 08:59
[原创]苏维埃逸史:斯诺采访萧锋
宋长琨 发表在 图说历史|国内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57-1.html 1936年8月15日,红一师三团政委萧锋接受了一位 “据说叫史密斯” 美国记者采访。萧锋在日记中写道: 晨到李家嘴师部开会,看到军团聂政委陪同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到我们红一师来参观。据说这位美国新闻记者叫史密斯。史密斯不辞辛苦,不怕危险来到苏区,真不简单。午餐,我们同桌吃饭,史密斯问我多大年纪,我说十九岁。又问我的经历,我说,1928年春,我十二岁的时候参加革命,担任过游击队长、少共中心县委书记、团政委等工作。他又问我是哪里人,家里是什么成分。我说,我是江西省泰和县人,家赤贫,自由学裁缝,是手工业者。他说,你真年轻。我说,年轻走起路来劲头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周副主席从南走到北,什么困难都不怕。史密斯听后连连点头。最后我说,欢迎史密斯先生到我们这里来参观感谢你不辞万里来到陕北。聂政委和史密斯讲英语,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按,这位美国记者“史密斯”,就是斯诺,萧锋听错、记错了。 ![]() ![]() [本帖最后由 宋长琨 于 2021-2-13 09:08 编辑] ![]() |
回复时间:2021-2-24 09:39
翘首待洋人 1936年7月中旬,美国记者斯诺、医生马海德从西安来到保安,原定12日到,但晚了一天。红军大学学员童小鹏在12日的《军中日记》写道: 今日是星期天,听到有两个洋人要到此来考察,大家都很兴奋,早早地到接上去等待他们的驾临。午饭后街上已是拥挤了,安静我都想早点看看这次来的洋人究竟是什么样子,肤色是红是白,眼睛是黑是青,鼻子是高是矮。在破烂的南门外的的路口上,站着几排欢迎的队伍,准备奏欢迎号的同志们也集合起来演习他们的音调了。破城上,街头上,大路口,都挤满了旁观的人们,几百双眼睛睁得很大的,望着来路,巴不得他们飞跃而至,大家好一睹为快。等得许久,都未见洋人来。虽然太阳无情的曝晒,让观众们汗流浃背,但看洋人的兴趣太高了,什么也不管了。当欢迎的队伍联系仪式和口号时,大家误以为他们来了,连屋子里的人也都涌出来,哪知道是一场空。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到下午四时,仍不见踪影,看来今天的确不能来了,大家似乎有点不高兴的跑散了。 ![]() |
回复时间:2021-2-25 09:01
英文标语 1936年7月12日,红军大学学员童小鹏在《军中日记》中记录了美国记者斯诺、医生马海德来到保安的情形: 今日是星期天,听到有两个洋人要到此来考察,大家都很兴奋,早早地到接上去等待他们的驾临。尤其使人注意的是,偏僻得很、从来没尝过洋气味的保安,今天满街贴起洋标语了。少学英语的我,当然也“害不下”,也不知道它是英文还是拉丁化了的中文。不过,总知道它是用来欢迎那要来的洋人的,弄得大家都和文盲看报一样。今天的保安,也大大不同了,以前的街道马粪载道,青草蔓生,空气似乎有点不好闻,但今日来时,已是新气象了,马粪不见了,青草铲除了,甚至房屋也稍加修葺了。这样的转变,不能不归功于洋人的到来。 按,原注:害不下,陕北土语,即解不下,是不了解的意思。 ![]() |
回复时间:2021-2-27 08:35
英文标语 1936年7月12日,红军大学学员童小鹏在《军中日记》中记录了欢迎美国记者斯诺、医生马海德来到保安,红军大学学员准备英文标语的情形: 今日是星期天,听到有两个洋人要到此来考察,大家都很兴奋,早早地到接上去等待他们的驾临。尤其使人注意的是,偏僻得很、从来没尝过洋气味的保安,今天满街贴起洋标语了。少学英语的我,当然也“害不下”,也不知道它是英文还是拉丁化了的中文。不过,总知道它是用来欢迎那要来的洋人的,弄得大家都和文盲看报一样。今天的保安,也大大不同了,以前的街道马粪载道,青草蔓生,空气似乎有点不好闻,但今日来时,已是新气象了,马粪不见了,青草铲除了,甚至房屋也稍加修葺了。这样的转变,不能不归功于洋人的到来。 按,原注:害不下,陕北土语,即解不下,是不了解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