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4268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2-11-6 16:37

魏建功与《新华字典》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在海安乡贤中,最为吾辈景仰的无疑是魏先生,魏建功。他的名字,不仅海安人不该忘记,每一个习汉字的中国人,都不该忘记。
魏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无疑占有无人可替代的地位。他是中国现当代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如果你对魏先生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对《新华字典》不会陌生吧?自这部开本很小、厚如砖头、便于携带的工具书问世以来,大概很少有学子的书包里会缺了它,在漫漫求学之路上几乎无人未曾受惠于它。有人提供的数据说,《新华字典》自问世以来,发行了三亿册。这应该是一个保守的说法。魏先生就是这部工具书的总编辑。
使用这部工具书的人,大多不知该书的总编是谁。这比奇怪,因为书上未署主编的名字。魏先生大概也不会在意在上面署名,只要这部工具书能具有最高的专业水准,成为大众案头工具书就可以了。放在今天,大概没有人会放弃这样的署名机会的。
还是20世纪70年代,在海安西场中学读书时,听老师简单谈起过魏先生,说北京大学的大学者魏建功是我们西场人。数十年过去了,对他的了解仅止于此。最近,也是因为要完成有关海安的一篇征文的约稿,我才开始涉猎魏先生的资料。
谈海安的地域文化,魏先生无疑是最值得,也是必须大写特写的。在读先生的学术大著和有关生平记载资料时,我曾突发奇想,海安出了这位大师级别的学者,无疑是世世代代海安人都该引为自豪的事,海安的有关部门或热心文化事业的人士,应该将《新华字典》做成巨型雕塑,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在公园里也应该有魏先生的塑像。至于在图书馆或博物馆设魏先生各种版本著作的专柜,陈列有关他求学、生活的遗物,也是不难做到的。
魏先生于1980年2月18日辞世后,遗下了藏书2万余册,以及一些名人的信件、手札等珍贵藏品。且不说那些珍稀古籍版本的藏书价值几何,仅仅是名人信札的珍贵程度,说出来是要让人感到震撼的——这些名人中有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仅仅是陈独秀写给魏先生讨论音韵、训诂方面的信件就有20封。那么这些藏书和信札目前流向何方呢?不太清楚。仅就可靠的记载,有1万多册藏书,因魏先生去世后,其子女搬迁的新居拥挤、潮湿,很难使这些书得以妥善地保存下去,就以5万元低廉的转让费,转给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该学院如获至宝,专设了“魏建功藏书室”,供师生查阅。当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属。但我这个海安人,看到这个信息时,真有点心疼、惋惜呢!
魏建功于1901年11月7日出生于海安县(当时属如皋县)西场镇。5岁开始就读于西场玉成公小学(即后来的西场实验小学)。从魏先生的年龄看,在而立之年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拿来主义”与整理国故并行不悖,西装革履与长袍大褂擦肩而过,百乐门的歌舞声与麻将桌的“哗啦”声,同时回荡在城市的夜空......那个时代,用许嘉璐先生的话说,在各个学术领域大师级的人物成群涌现。这样一种现象非中国独有,人类学家克罗伯也曾提出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
与魏先生有过密切或较多交往的人有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顾颉刚、台静农、朱自清、叶圣陶等。这些人中,有的比他年长几乎一辈,如陈独秀与鲁迅,比他大20岁以上,有的年长几岁、十几岁,也有的小他几岁。
我对魏先生的生平和学术贡献,未做深入学习和研究,粗粗浏览一些材料,觉得起码有三点贡献,是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要留下浓墨记载的。
其一,魏先生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的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皇皇五卷《魏建功文集》中,曾经并继续润泽着一代代学人。
根据他在北大的讲稿整理,1935年出版的《古音系研究》,“综论古今通塞,尚论群贤得失”,被认为是超越前人的“宏通之作”。该书出版时,为之写序言的有罗常培、周作人、沈兼士、钱玄同。沈兼士称:“建功此作,于古音之历史与对象,纵横搜讨,论列详明,能将前人贵古贱今重文轻语之积习一扫而空,诚快著也。”有后学认为其著“囊括古今,包举字内,气魄宏大,令人震服”。
其二,魏先生对中国台湾地区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厥功至伟,怎么评价也不为过。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台湾地区被日本殖民统治了五十年。日本人采取催毁台湾人母语的严酷统治手段,使得台湾民众基本上不会或讲不好国语。魏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赴台,带领一个专家团队进行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工作。
1946年4月2日,台湾地区成立国语委员会,魏建功被聘任主任委员,何容为副主任委员,有21位专家为委员。从事这项工作中,魏先生是领军专家,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创办台湾地区第一份国语报纸《国语日报》,他是第一任社长。直至1948年12月,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其三,就要说到《新华字典》的编撰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魏先生任北大中文系第一任主任。其时,叶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经与北大校方协商,请魏先生兼任出版总署新华辞书社社长,主编《新华字典》。为免行政事务影响编撰辞书的工作,魏先生辞去了中文系主任职务,只是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授。
从1950年7月启动这项工程,至1953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间历时三年多,数易其稿。叶圣陶从领导层面主抓,而魏先生则负责具体的编务。
这部字典是全世界读者最多、最畅销的字典。加上修订版,至今已出版了11版。有多少国人乃至海外人士受益于这部字典,几乎是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国人在使用这部工具书时,怎可忘却初版总编辑魏先生在这部书中凝结的心血和学术成果?

[本帖最后由 审核员 于 2022-11-06 16:43 编辑]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11-7 07:2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11-8 07:28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08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