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郑守仪:一生倾情有孔虫[下载]
[打印本页]
作者:
computer2014
时间:
2023-9-23 14:45
标题:
郑守仪:一生倾情有孔虫[下载]
1956年6月30日,一位文静娴雅的女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从菲律宾马尼拉飞往香港的航班。后来她成为中国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使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
那年,背着亲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只身来到机场,郑守仪的心情如同在气流间颠簸的飞机一般。回到祖国的兴奋和难舍的亲情相互交织,难以言表。
“父母定会为此伤心而难过。原谅我吧,我是你们的女儿,也是祖国的儿女!”
作者:
computer2014
时间:
2023-9-23 14:45
1931年,政守仪出生在菲律宾。早年,父母迫于生活压力,漂洋过海到菲律宾,依靠打零工、做小生意度日。虽身在异国他乡,但父母时常告诉她“不能忘祖”。
郑守仪还记得,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菲律宾,父亲提笔写下一首《醒狮》,以表内心的激动——“乍觉沉沉梦,昂首试吼声。伫着驱丑类,寰宇震威名!”
1951年,郑守仪考入菲律宾东方大学。读书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被老师称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毕业后留校,被聘为英语速记课教师。
饱含着期待和喜悦,郑守仪第一次登上了讲台。在自我介绍中,她向学生们骄傲地说:“我是一名纯正的中国人!”
没想到,正是这一句话,让她的第一堂课成了在这所学校的最后一堂课。
下课后,已经得到汇报的校长把她叫到办公室,关上门对她说:“很抱歉,你不能在这儿工作了。我们不知道你是中国人。政府有规定,外国人是不能在公立学校任教的。”
歧视深深刺痛了郑守仪的心。她开始默默寻找机会,“要是能在自己的国家教书该有多好”。
1955年,在菲律宾华侨中学教书的一位老师率先回国,来信告诉相熟的郑家姐弟:“祖国正在大搞建设,迫切需要人才,欢迎海外学子归来。”收悉来信,郑守仪欣喜若狂,立即回信请他联系归国事宜。
第二年6月30日,一家人像往常一样坐在一起吃早饭,郑守仪强装笑颜,心中却暗暗作着最后的告别。等到送走了上工的父亲、哥哥和上学的弟弟,又送走了去菜市场的母亲,郑守仪带上准备好的简单行装,打车直奔飞机场……
飞机降落的那一刻,郑守仪思绪难平:“祖国啊,我这个海外赤子,就是为了把青春奉献给您,才回到您身边来的。”
看到广州车站一幅题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巨幅宣传画时,她抑制不住流下了眼泪。几十年过去,谈及当年回国的情形,郑守仪仍然激动:“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我就感觉到,这是我的国家,在这里才能找到做主人翁的感觉。”
到青岛后,郑守仪立即给父母寄去报平安的家书,不久就收到父母的回信:“……你投奔祖国是万分对的。希望你专心从事研究工作,以贡献祖国,将来有成就,我们更是快慰的。”
作者:
computer2014
时间:
2023-9-23 14:46
回国后,郑守仪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事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此后,她就在童第周、曾呈奎等前辈科学家,以及导师郑执中的指导下,与有孔虫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因其壳内“口孔”相通而得名。大部分个体小于1毫米,从潮间带到深海、从赤道到两极,几乎在所有海洋生境中都有分布。绝大部分有孔虫具有钙质或胶结质的坚硬外壳,虫体死后其壳体可在地层中长期保存,有5亿多年的地质历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地层、古海洋、古气候和石油勘探开发等诸多科研领域。
有孔虫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物种组成和壳体元素构成记录了其所在海洋环境的信息,能够反映重大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是研究长时间尺度海洋演化的理想指示物种,也被称为“大海里的小巨人”。
有孔虫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属空白,直至1956年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才首次提出现代有孔虫研究任务。
上世纪60年代,回国后的郑守仪投身其中,开始了有孔虫研究,与郑执中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有孔虫实验室,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当时国内工作非常艰难,远在菲律宾的父母及兄弟给了郑守仪极大的支持。“那时候,国内相关参考书奇缺,连中文数据都没有,海外的家人把我当作全家报效祖国的代表,举全家之力帮助我。需要什么就给我寄,特别是资料,他们从国外订购了大量书刊寄给我。从最早绘图用的专业纸张、照相机到后来的录音机、电脑等,都是他们提供的。”回忆起往事,郑守仪十分感慨。
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为了了解和掌握国际有孔虫的研究动态和方法,郑守仪利用精通英文的优势,收集并查阅了大量外文资料和文献。
她把从不同海域监测站采到的样品烘干、称重、冲洗、再烘干,并加以药物浓缩,置于双筒显微镜下挑选,然后进行种类鉴定、形态描述,绘制出形态图,还要在显微镜下对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一计数,以定量分析各海域的有孔虫区系和分布特征。
正是凭借这些发现,郑守仪有根有据地解除了学术界的一些疑惑,也纠正了一些前人的误识。
作者:
computer2014
时间:
2023-9-23 14:46
1976年,郑守仪带着活泼可爱的女儿到菲律宾探望日夜思念的家人。母亲拉着阔别20年的女儿和第一次见面的外孙女老泪纵横。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不知不觉3个月过去了,母亲希望她继续留在菲律宾。然而,郑守仪立志报效国家,没有动摇自己的志向。父亲的遗嘱里写着“守仪能为国效力,殊堪嘉慰”,这更加坚定了她把毕生献给祖国科学事业的信念。她安慰好母亲后,毅然按期回国。
有孔虫的研究工作相当艰苦、烦琐。要先将从海底挖取的泥块烘干、称重、冲洗,再烘干、加药物浮选浓缩,而后放到显微镜下对有孔虫进行种类鉴定、分类计数,还要通过磨片和解剖等方法,观察虫体内部结构……
一道道工序完成之后,再用文字描述、绘制各种形态图。由于长时间对显微镜,郑守仪常常感到头晕、恶心。
不过,郑守仪有独特的放松方式。“别人节假日出去玩的时候,我就想着赶紧回实验室完成工作。每次完成一个任务,我就轻松一点。”
多年来,郑守仪收集了上万张有孔虫分类定种的文献卡片,并在显微镜下一粒一粒挑选出来,制作成数以万计的有孔虫标本。
“不在实验室,她也是和有孔虫一起度过。”她的老伴儿兼助手傅钊先笑着说。1988年,郑守仪脚背骨折,在家休养。她让老伴儿把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南海北部有孔虫定量样品和显微镜、标本片、计数框、参考文献等搬回家,两个月完成了工程量巨大的有孔虫定量计数工作——90多个监测站的样品,平均每个样品要在显微镜下分清50个种类、计数500多枚标本。
作者:
computer2014
时间:
2023-9-23 14:46
郑守仪从小就爱动手实践。上大学时,郑守仪有幸在一位教授的实验室看到显微镜下千姿百态的美丽的有孔虫壳体,一见钟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郑守仪对有孔虫了如指掌。
有孔虫壳体形态精美绝伦且变化多端,称得上是大自然的艺术杰作。为什么不把有孔虫雕刻成立体模型呢?一个念头出现在郑守仪脑海中,把千姿百态的微观世界有孔虫雕刻成立体模型,让公众也能分享大自然赋予的美。
于是,郑守仪开始尝试将有孔虫的外形雕塑出来。从未学过雕塑的郑守仪开始在实践中摸索。一开始她选用滑石进行雕刻,比较费费时费力。
后来在朋友的指点下,郑守仪选用陶瓷泥或石膏进行雕刻。一个个美丽的有孔虫模型在郑守仪的手中诞生了。这些美丽的海底小生物得以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国外有孔虫研究学者早年用溶解后的加拿大树胶晶体渗透有孔虫空壳做成模型,但这种模型易破碎,不便解剖。郑守仪灵机一动,用适量石蜡和加拿大树胶晶体融为一体渗透有孔虫空壳,标本脱钙后为胶蜡立体模型,除了有硬度,还有一定韧性,有利于进行解剖。
2000年底,微体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美国国家基金会海洋地质科学中心主任哈克来华讲学,参观了郑守仪的有孔虫实验室,对郑守仪献身有孔虫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颇为钦佩。他认为,郑守仪制作的有孔虫模型,走向市场后必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这是对世界有孔虫研究和应用的一大贡献。
受到鼓励,郑守仪开始制作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孔虫教育科普模型。她依据在显微镜下描绘的不同侧面的有孔虫图形,用陶瓷泥、石膏、滑石等材料,按比例放大雕刻成形态逼真、便于直接对比鉴定有孔虫属种的立体模型。形态简单的种类一两天即可完成一个模型,形态和纹饰较为复杂的要花四五天或更长时间,有的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
如今,有孔虫模型已经被开发成科普教育、旅游纪念品、服饰图案、灯饰、首饰等。作为科普教具,挂有120-240枚有孔虫的展架已走向国内外市场。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