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社戏》 [打印本页]


作者: hykzxx    时间: 2024-3-6 14:35     标题: 1《社戏》

1《社戏》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思维能力: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审美创造: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回答: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认识习俗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类别:按篇幅及容量(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表现的内容(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等);按体制(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语言形式(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知识链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
明确:
线索:看社戏,
八件事:①随母归省;②伙伴游玩;③看戏遇阻;④夏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回程吃豆;⑦深夜返家;⑧再谈吃豆。
根据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可以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1—3)
第二部分: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
(1)看社戏的波折(4—9)
(2)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3)赵庄看社戏(14—21)
(4)深夜归航(22—30)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31—40)
2.情节把握: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
明确:课文具体写了八件事:①随母归省;②伙伴游玩;③看戏遇阻;④夏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回程吃豆;⑦深夜返家;⑧再谈吃豆。
③④⑤⑥⑦——详写;①②⑧——略写。
3.讨论一下,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因为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
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文本细读
1.思考: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明确:(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明确: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看来是乐土,因为: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3.第一部分小结
明确:本文作者围绕社戏,浓墨重彩地写了看戏的全过程,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对于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详略结合得很高明。
(二)学习第二部分:文本细读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③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2.看戏前真的是“一波三折”,不让去看社戏,我的表现如何?
明确:第一盼望的——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这样“一波三折”的好处是:
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明确:“点”“磕”“退后”“上前”“架”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4.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明确:这是一幅月夜行船图。
从视觉角度写: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从嗅觉角度写: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从听觉角度写“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从感觉角度写: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5.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6.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明确:不好看。因为: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正面描写)
7.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明确: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
8.朗读22-23段,赏析: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明确:这是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赏析: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明确: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9.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明确:景物美,船快。
10.第二部分小结
明确: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二、板书设计
社戏
第一部分: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1-3)
看社戏的波折
第二部分: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赵庄看社戏
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31-40)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3-10 10:37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3-11 09:32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3-23 09:03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