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社戏第三课时 [打印本页]


作者: hykzxx    时间: 2024-3-6 14:36     标题: 社戏第三课时

第3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细节探究,分析形象
学习第三部分:文本细读
1.分角色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表现了什么?
明确: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2.思考:“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偷罗汉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得的豆是用来待客充饥的,反映了孩子们的热情诚恳、周到细致、纯朴无私、天真善良,表现了他们的情趣与欢乐。
3.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4.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双喜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示例: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可见其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可见其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可见其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可见其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可见其细致、聪明。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可见其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可见其反应灵敏。
5.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六一公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示例: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可见其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可见其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可见其淳朴、自信。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可见其淳朴、好客、热诚。
总之: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6.人物和性格连线。
阿 发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双 喜 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桂 生 机灵、勤快
7.思考: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问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目标导学二:拓展延伸,写法探究
(一)表达方式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课文开篇一段, 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二)文本特色
1、景物描写,立体可感。
文中描写了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返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写景时,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这些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其中,重点塑造了双喜这一孩子“领袖”的形象,他聪明、富有同情心、考虑周到、办事能力强、具有组织能力。六一公公是乡民形象的代表,他纯朴厚道、热情好客、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文章中既有对群像的刻画,又有对重点人物的描写,这些人物形象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3、语言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
例如,文中描述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是非常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农村,平时交往时礼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和睦、快乐。
同时,课文中有些场景描写得很生动,在写人物活动的场景时,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画面感极强。
目标导学三:课文小结,课外拓展
(一)文章主旨: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课外拓展
国粹京剧:京剧是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进入北京,徽汉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京剧。京剧表演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唱、念、做、打并重,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三)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这句话连续使用好几个助词“了”,结合短句的运用,展示了“我”失落的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从这句话中的“轻松”“舒展”可以看出“我”获准能和小伙伴们一同去看戏时的兴奋和迫切之情。看戏对“我”来说,充满了无限趣味,更是“我”城镇生活所不能体验到的奇趣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明确:作者通过多侧面、多角度以及多种感官描写景物,展现了令人向往不已、仙境一般的水乡。配合景物的描写,把读者带到童年如梦似幻的境地中,充满诗意遐想,令人陶醉。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我”本不喜欢看戏,但小伙伴们看了一下午的戏,刚回来却又主动借船返航。这次是专门为了陪“我”去看戏的。这就是友情,纯洁的令人自豪的友情。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从侧面写出了小伙伴驾船技术之娴熟,表现了“我”愿望得以实现后的快乐心情。
2.《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明确: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了“我”成年后两次在都市看京戏的经历,与后文的平桥社戏形成鲜明对比。两次看京戏,环境拥挤,人与人关系冷漠,心情窝囊压抑,表现了厌烦和倦怠;看社戏是景色美丽醉人,人们淳朴、善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板书设计
社戏
景美
生活美 情意美
人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去思考、讨论、交流,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掌握了阅读小说的方法。
不足之处 对文章精彩段落需要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其写法,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3-10 10:37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3-11 09:33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3-14 06:56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