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标题:
探索选集物质形成的若干定律[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东镇
时间:
2025-4-1 16:00
标题:
探索选集物质形成的若干定律[原创]
探索选集物质形成的若干定律
作者:王东镇
目 录
2650.物质形成的第一第二定律与“奇正”现象 2025.3.8
2649.物质形成的第三定律 2025.3.6
2648.物质形成的第四定律 2025.3.6
2647.物质形成的第五定律 2025.3.5
2646.物质形成的第六、第七定律 2025.3.4
2652.物质形成的第八定律 2025.3.9
2654.物质形成的第九定律 2025.3.10
2655.物质形成的第十定律 2025.3.12
2656.物质形成的第十一定律 2025.3.12
2657.物质形成的第十二个定律 2025.3.14
2658.物质形成的第十三个定律 2025.3.14
2659.物质形成的第十四个定律 2025.3.15
2665.物质形成的第十五个定律 2025.3.28
2666.物质形成的第十六个定律 2025.3.29
5081.物质形成的第一第二定律与“奇正”现象
2025.3.8
同电相聚是物质形成的第一定律,产生电子、电流、原子和星球。但是物质世界不是单元的,必定出现正负电荷的结合形态——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也就是物质形成的第二定律,产生光子、核外电子、强对流天气和星系,以及正负电子结合的“奇正”现象。
所谓正负电子结合的“奇正”现象,就是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出现,可能是所谓宇称不守恒现象。这种现象是我思考核外电子现象时发现的:没有偏电荷光子,就不会有核外电子现象的出现,不会有正反两种物质形态。而有了正负偏电荷光子,必定会有正反光子与巨光子的出现,产生核聚变与分子和化合反应两种物质形态,黑洞与类星体现象。
我不能解释正负电子结合的“奇正”现象,以及有没有仅正负电子组成的光子,只能设想存在的可能。因为有不守恒,就会有守恒,正反光子与巨光子就是相对的守恒。而核外电子的获得是必然的趋势,原子获得相对稳定性的标志。只有完全离子形态,才能产生连续核聚变。一旦拥有核外电子,只能发生化合反应。我们了解的宇宙射线是完全的离子形态,只有获得核外电子才能转化为小行星,开启进阶核聚变的可能。星球内部的化学元素多少处于完全离子形态,多少拥有核外电子?多久可以拥有核外电子?目前还是未解之谜。通过星际对偶关系,可能略知一二。
有了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就会产生对偶磁场和正负电荷的交流,扩大的物质形态。质子可能由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依附质子,中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开启核聚变的历程。这里,我没有介绍夸克理论和一系列基本粒子的发现,色、味等类似玄学的东西,也不相信那些东西,认为无益于物理化学的发展和教学。
5080.物质形成的第三定律
2025.3.6
物质形成的第三定律是电磁作用力的相对普遍性,基础是正负电荷的普遍性、基础性。
寻觅最小物质形态与磁单极子,正负电荷可能是终极目标,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两极性、多极性、多样性。
分析光子、原子与星球、星系的多样性和层次结构,就会发现不同物质形态的对立统一,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物质能量的交流和电磁作用力的相对普遍性。看似无序的宇宙,其实相对有序,错综复杂的电磁作用力维系了相对有序的宇宙,决定了日月星辰的相对运动。所谓强作用力、弱作用力、万有引力,不过是它们的表象。所以,我不再把它们列为基本物理作用力。
5079.物质形成的第四定律
2025.3.6
物质形成的第四定律是对立统一规律。有引力,必有斥力;有向心力,必有离心力;有同电相聚,必有异电相斥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有同极相斥,必有不同极吸引;有统一趋势,必有相对独立;等等。所以,宇宙不可能聚集为奇点,形成于奇点的爆炸;任何物理作用力都有相对的范围和变化弹性,不会一成不变;统一体中也有相对独立的个体。
5078.物质形成的第五定律
2025.3.5
物质形成的第五定律是质能转化和守恒定律。基础是能量的物质性,即任何能量都是一定光子密度的体现,而不是所谓分子的振动。质子可能由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中子依附质子可能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光子可以聚变为化学元素,化学元素也可以裂变为光子,质量不变;如果裂变的不彻底,或者存在其它形式的裂变,光子数量可能少于形成化学元素吸收的数量,不会出现无限能量;中子辐射裂变为光子可能首先裂变为质子,有一个十五分钟的延迟,核内转化只能通过贝塔裂变,源于不同物质形态的相互排斥,消失的是巨光子聚合体中与环境偏电荷属性不同的偏电荷光子,三个电子质量,中子转化为质子;氢元素形成的初始核聚变是吸热反应,氢元素基础上的进阶核聚变不是吸热反应,也不是放热反应;光子由正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正负偏电荷光子拥有三个电子质量,正反光子拥有四个电子质量,巨光子拥有六个电子质量,也可以裂变为相同质量的正负电子。是为物质形成第五定律相对完整阐述。
5077.物质形成的第六、第七定律
2025.3.4
前文《5076.宇宙是正反物质形态对偶聚集形成的》提到了物质形成的五个定律,细细想来应该还有两个定律:核外电子共轭与相对缺位互补,及一定条件下的极值现象可能制约原子和分子现象的形成。
陶瓷工艺其实是一种热处理工艺,为什么热处理可以改变和相对稳定某些物质形态?既然有强作用力存在,为什么物质可以分割,改变存在形态?存在三相临界点?为什么不同化学元素同时存在,又可能有相对稳定的形成区间?原子、分子与化合物形态的形成一定还有制约条件。核外电子共轭与相对缺位互补可能形成不同的分子与化合物形态,是物质形成的第六定律。
“高温无磁”是一种物理现象,并非完全无磁,可能部分消磁,产生离子现象。超过临界点,可能瓦解原子和分子结构,产生核裂变与化学元素的重组,也就是各种物质形态都有燃点、熔点、沸点。离子形态越深,核外电子共轭程度可能越强,陶瓷会越是坚固,合金的熔点可能相对提高。而核外电子相对“缺位”越深,化学活性可能越好,有更多的化合物形态,导电性能也会改变。所以,物质形成第六定律可能是化学的基础。
分析宇宙射线与放射性现象,就会想到不同化学元素的形成和相对稳定弹性区间,就会想到重力环境与物质形成的极值现象。电子、光子、不同化学元素,可能都是一定条件下极值现象的体现。星球、星系,原子和星球层次,可能也有条件制约,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要逐一寻求依据,才有科学基础。不同物质形态可能是一定条件下极值现象的体现,应该是物质形成第七定律。
所谓定律,是相对稳定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的主观认定,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和完整性,仅供参考。
5083.物质形成的第八定律
2025.3.9
物质形成的第八定律是星球层次结构决定星际对偶磁场和星系的相对秩序。
分析元素结构,我们会发现前五周期元素可以通过连续核聚变依次形成。第六周期开始,只能在周期内依次连续形成。据此,我认为所有星球的初始层次可能由前五周期元素统一形成,以后每一周期元素形成相对独立的层次,对偶形成系统内相反物质形态星球的初始层次,拥有共同磁场和磁轴倾角,甚至相同运动方向和速度。
将所有元素的熔点标注在《元素周期表》,我们会发现从低到高,再到更低的变化趋势,也可能形成星球的层次结构,此结构服从于对偶结构的形成。
根据地球结构,我认为第一和第二对偶层次的分界线可能在古登堡不连续面,其上是地日磁场,其下是地月磁场。所以,地球潮汐主要受地日磁场控制。
太阳系八大行星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轨道倾角,相对独立的对偶磁场和运动方向、速度,足以支持我的上述认识。
5085.物质形成的第九定律
2025.3.10
物质形成的第九定律是生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我认为只有氧元素的形成区间覆盖星球表面,且有相对适宜的温度区间,才会有生物形成。
蛋白质形成不仅需要氧元素,还需要氢元素、碳元素、氮元素,以及其它微量元素。但是其它元素在氧元素大量形成之前已经存在,而氧元素覆盖星球表面说明后面的惰性气体元素还没有大量出现,不足以威胁生物的生存。只有氧元素持续大量的形成,才有水资源的大量形成,生物的大量形成,加上相对适宜的温度区间,呈现生机勃勃的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硅基生命等等,都是假说而已,只有碳基生命得到证实。
氧元素的大量形成可能需要相对适宜的重力环境,星球过大过小都未必合适。一则影响环境温度,因为影响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二则影响星球的重力环境,过有氧元素后面的气体大量形成,不及则没有氧元素的大量形成。所以,氧元素的形成区间覆盖星球表面非常重要。
5086.物质形成的第十定律
2025.3.12
物质形成的第十定律是偶发事件不足以改变客观规律。
据说,地球曾经发生过若干次生物灭绝事件,并没有消灭生物的存在。因为生物存在的大环境,也就是基本条件没有改变。例如:冰河期、大洪水、小行星撞击、两次世界大战、核事故与核攻击等等,只要生物存在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生物就不会完全灭绝,甚至发生进化。社会形态的改变也是如此:条件成熟了,人类社会就会进化,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形态变化。生产力水平没有根本改变,社会发展水平也不会根本改变,急是急不得的!急功近利,或者兑现条件并不成熟的诺言,先发展社会形态,再发展生产力等等,只能受到惩罚。
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至少发展了几千年,经历了分封制和集权制两个发展阶段。夏商周甚至更早可能属于第一阶段,秦皇汉武到明清属于第二发展阶段,不能为了寻找奴隶社会而拿封建社会第一阶段充数。老祖宗的结论也未必都是对的,难免有急于求成和过于武断的现象出现。所以,有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
当《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最后一个元素的形成区间覆盖星球表面时,甚至氧元素下一个元素的形成区间覆盖地球表面时,地球环境就会发生巨大改变。核聚变临界温度会提升,或者降低,化合物系统会复杂,生物能否适应不好说。如果伴随超新星的集中爆发,生物灭绝是大概率事件。
5087.物质形成的第十一定律
2025.3.12
物质形成的第十一定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面对科学的发展进步,不仅核危机,各种生物、生态危机,转基因和智能危机,化学危机相继出现,人类生存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笔者曾经在生存条件最为恶劣的看守所生活了六年,每天都与死刑犯、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致癌物质和生活条件打交道,还是大难不死,很是让某些徇私舞弊的执法者失望。童年开始的生活考验,部队和前线的艰苦生活,工厂的历练,马列主义和人类历史的系统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帮助我度过了一道道难关,如今又站上了科学的巅峰,撰写物质形成的定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我感触良深!所以,我相信进化论,生物的多样性只有进化论可以解释。
如果人类毁灭于核战争,而地球的生存条件还在,若干年以后,生物进化还会开始,人类是不是现在的样子就不知道了。
生物是物质的一大门类,在宇宙的长河中只能有相对短暂的历程。不求永生,但求辉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尽绵薄之力足矣!
当然,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希望大家比我快乐!
5088.物质形成的第十二个定律
2025.3.14
物质形成的第十二个定律是存在决定意识和物质形态。
存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里不做深入分析,存在决定物质形态是不争的事实。
分析宇宙射线的物质成分,离子形态的氢元素为百分之八十九,离子形态的氦元素为百分之十,电子、光子等为百分之一。分析不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物质三态的形成,无不与一定的存在环境相关,所以我认为存在决定物质形态。
在地球表面,第七周期元素全部是放射性元素,因为与它们形成区间的重力环境有天壤之别。在内、外地核,甚至下地幔,它们是否呈现放射性就不好说了,因为物质形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稳定弹性区间。存在条件改变,超出一定的范围,物质形态迟早都会发生变化。
5089.物质形成的第十三个定律
2025.3.14
物质形成的第十三个定律是相对的暂时性。
分析所有元素结构,前五周期元素可以通过连续核聚变依次形成。第六周期开始,各周期元素只能在各自周期范围内通过连续核聚变依次形成。连续核聚变过程中,所有阶段都具有暂时性。阿尔法核裂变则是降阶核裂变,中间过程也具有相对的暂时性。
人有生老病死,各种物质形态都有相对的保质期,星球、星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看看破烂不堪的地壳,不知经过了多少沧海桑田。所以,人要知足,居安思危。
5090.物质形成的第十四个定律
2025.3.15
物质形成的第十四个定律是遗传与意识形态的相对滞后。
遗传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甚至包括某些意识形态都有遗传特性。例如:老鼠生来会打洞;小狗到处留标记;宠物与人类的相对亲密,等等。还有,上帝、佛祖、先知、先贤和许多历史名人逝去多年而精神尚在,说明意识形态的相对滞后。
当然,生物现象不可能永远存在,却也是物质存在的高级形态,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后代。
5096.物质形成的第十五个定律
2025.3.28
物质形成的第十五个定律是伴随重力环境改变产生的中子递增递减趋势。
分析宇宙射线成分:离子形态的质子为百分之八十九;离子形态的氦4为百分之十;电子、光子等其它成分为百分之一。说明外太空环境初始化学元素的成分相对稳定,离子形态的“氘”架构自发的聚变为氦4结构,外太空形成的初始化学元素可能没有“氚”架构。
分析《元素周期表》所有化学元素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伴随重力环境改变产生的中子递增递减趋势:原子量减去元素序号约等于该元素的中子数量。贝塔裂变是中子转化为质子;阿尔法裂变是中子与质子等量减少。触发因素都是重力环境的改变。
分析所有高端核素,主要由“氘”、“氚”、“氦3”、“氦4”四种架构组成,“氦3”是罕见架构。共同特点是中子的存在,可能强化了核内微观磁场,是所谓强作用力的重要原因。同时,质子中子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层氦4架构的数量可能制约阿尔法裂变的深度。
中子只能依附质子形成和存在,脱离质子只能存在十五分钟就会通过贝塔裂变转化为质子。核内转化的过程可能相对漫长,通过半衰期表达。
中子与质子可能有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的质量差别,中子可以通过贝塔裂变转化为质子,质子不可能通过核外电子进入核内转化为中子,也不可能通过正负偏电荷光子进入核内转化为中子。因为核内不允许相反偏电荷物质形态存在。所以,中子星不存在。
贝塔裂变可能源于外磁场影响内磁场,所谓弱作用力也是电磁作用力。
自然界氢气中“氕”的丰度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八五,“氘”的丰度为百分之零点零一五,“氚”的丰度为零。中子数量越多,越是倾向核聚变,纯质子只能参与化合反应。所以,丰富的水资源不等于核材料。氢气中“氕”的高比例源于高端核素形成的中子递增趋势,星球内部的比例可能有所改变,“剩余氕”架构的主要出路是转化为油气资源。所以,碳元素的相对稳定与“氕”架构的越来越多决定油气资源越来越多,其开采有利于舒缓地壳的膨胀。
5097.物质形成的第十六个定律
2025.3.29
宇宙是不同层次核聚变、核裂变的循环往复,可能是物质形成的第十六个定律。
设初始物质形态是正负电荷,同电相聚产生正负电子,正负电子对偶聚集产生不同光子,光子的磁场效应产生不同层次和对偶形态的化学元素及其分子与化合物形态,进而产生不同偏电荷的星球与对偶星系,扩大的星系形态。伴随重力环境的改变,有进阶核聚变,就会有降阶核裂变,可能存在一定的极值现象和循环往复,一定的弹性区间和形态转化的临界点。微观与宏观转化,可能有相同与不尽相同的客观规律支配。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