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12-5 14:25
公木:“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下载]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公木在延安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气势磅礴、雄健奔放,每每听来都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横卧在冀中平原的滹沱河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我国著名诗人、学者和教育家公木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佼佼者之一。他以生命的热情写诗,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呐喊发声,诠释了满腔炽烈的爱国情怀。 |
回复时间:2024-12-5 14:26
公木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如。1910年6月21日出生在直隶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中里厢乡北孟家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聪颖好学,14岁考入直隶省立第七中学(今河北正定中学)。“吾十有五而志于诗”。酷爱唐诗宋词的公木写出的文章经常在学校作为范文展览,受到师生们的赞赏。
在那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惨案”……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公木深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主义运动,和学校的同学一起罢课声援,到石家庄示威游行,上街焚烧日货。正太铁路工人运动的杰出代表高克谦被军阀杀害后,公木参加了追悼大会,对日本侵略和军阀暴行进行抗议。 1928年秋,公木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的同时他密切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校期间,公木和几个同学自发组织了“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社”,关注和探讨中国社会出路和发展前途问题。他在日记中写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行了,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理想的社会。”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让公木初步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1930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积极参与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活动、纪念九一八事变半周年抗日救亡集会,两度被捕入狱,这让他彻底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更加坚定了跟定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信念。 公木和鲁迅的接触,让他逐渐意识到新诗也是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并积极投身革命文学运动,实现了从文学青年到左翼作家的转变。1932年冬,鲁迅到北平探亲,公木与两位同学一起拜访并邀请他到校演讲。鲁迅在北师大以《再论“第三种人”》为题作了精彩演讲,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公木深受教育。1933年,他发表了《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提出利用古典文学这种“活在大众中的旧形式”,创作出能被“大众的前卫所了解的新形式”的理论。这一时期公木发表了《时事打牙牌》等揭露社会黑暗、鼓励人民抗争的诗歌作品,成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革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回复时间:2024-12-5 14:26
延安的革命生涯为公木施展才华提供了丰富给养,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引人瞩目的高潮,最负盛名的就是在此创作了军歌。
七七事变后,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因北平沦陷,公木历经辗转到达晋绥军区,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此间,他了解了许多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并将这些所见所闻熔铸成战斗的诗行。1938年5月,公木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岢岚谣》,歌颂了一位农民老汉怀着民族义愤,与日本侵略者同归于尽的壮举。这是公木运用民歌形式写叙事诗的最初尝试,从此他开始使用“公木”这一笔名。 1938年冬,公木在延安抗大文工团编导室第一次见到郑律成。郑律成出生于朝鲜,1937年到延安,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等校学习工作,并从事音乐创作。“小郑”“老张”二人一起住在西山坳的一个土窑洞里,成了朝夕相处的革命战友。一天,郑律成到公木的窑洞串门,偶然发现公木写在笔记本里的短诗《子夜岗兵颂》,就悄悄拿去谱成了一首独唱歌曲。公木听后非常高兴,说:“一首诗变成一支歌,那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从此,一个诗人、一个音乐家开始携手合作,为八路军而歌唱! 1939年7月,抗大教职员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公木和郑律成奉命留下,调到刚刚组建的抗大三分校工作。这对血气方刚、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决定抓住这一短暂的“闲暇”时机,创作一部由八支歌组成的《八路军大合唱》。公木生前回忆说:“当时冼星海和光未然合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很受欢迎。那什么是大合唱呢?不但我不了解,郑律成也不很了解什么叫大合唱。郑律成就跟我说,咱们也写个大合唱吧。那咱们写什么呢?就写八路军吧,八路军大合唱!就写八支歌,八路军嘛。他连起来做个谱儿,大家一块儿唱。” 公木激情满怀、灵感喷涌,不到一周就完成《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炮兵歌》《骑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七支歌的歌词创作,和原来就写好的《子夜岗兵颂》一起组成了《八路军大合唱》。郑律成的谱曲为《八路军大合唱》插上了翅膀,高昂激越的旋律由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一直传唱到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 在这八支歌曲中,最著名的是《八路军军歌 》《八路军进行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进行曲》,进入解放战争后,八路军发展为解放军,它随之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
回复时间:2024-12-5 14:26
新中国成立后,公木这位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诗人仍然笔耕不辍,特别是随着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成熟,他的创作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公木先后为《白毛女》《英雄儿女》《豹子湾的战斗》等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创作歌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传唱至今的《英雄赞歌》。
1963年秋,公木家里迎来了三位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电影《英雄儿女》的导演武兆堤、作曲家刘炽、演员田方。他们特意来请公木为电影创作主题歌的歌词。经过“非你莫属”的反复劝说,公木终于答应下来。导演武兆堤把公木拉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安排他看了没有剪辑的电影原片。 《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坚持战斗,以歌声鼓舞前线将士士气,最终和养父、亲生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听着主创讲解剧情,公木热血沸腾,思绪瞬间回到了当年他所亲历的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上。怀着对战士、对部队的真挚感情,公木文思泉涌,依托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写的《烈士赞》诗作,仅用一个晚上就酝酿完成了“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的歌词。 这首充满阳刚壮烈之气的歌词,凝练壮美、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历经谱曲、配乐、演唱,一首震憾人心的歌曲伴随着电影的播放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深深烙在了人民心中,成为几代人无法磨灭的情感记忆。 除了写歌词,公木还创作出《鸟枪的故事》《十里盐湾》《哈喽,胡子》《再见吧,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世纪谣》《人类万岁》等大量具有鲜明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的诗篇。 虽然公木以写诗和歌词闻名于世,但他却说:“我的一生应该说是一个教员。写诗都是业余的。”算起来,他仅在在大学就工作了40多年,把赤诚的爱献给广大学生。除完成教学工作,他还出版了《诗论》《中国诗歌史论》《第三自然界概说》等诗歌研究著作。 “以爱塑人,以诗化魂”是公木的座右铭。他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为我国的文艺事业、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滹沱河的儿子,公木始终心系家乡,生前曾多次为家乡捐书、捐款等,并设立薪火奖学金。 1998年公木病逝于吉林省长春市。1999年,他的骨灰回到了他眷恋的故土,安放在辛集市烈士陵园。这位辛集骄子“不以诗篇为生命,而以生命作诗篇”,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敬佩和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