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462个阅读者,3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0-28 15:22

郭宝昌:此生只为《大宅门》[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10月11日,郭宝昌在北京离世,人生定格83岁。
在熟悉他的人眼里,过了八旬的郭宝昌,眼袋深深,眉毛见白,身板却不打折扣,在不被病痛折磨的日子里,每天仍然工作10小时以上,80多岁时还写下60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宅门》。
他不服老,说话中气十足,能聊爱聊,话剧版《大宅门》编剧刘深说他“豁达、洒脱、仗义、局气,有里有面”。
江湖坊间,郭宝昌被称为“宝爷”,他半生坎坷,自幼被卖进大宅门,在那里生活26年。历经45年,他以家庭故事为蓝本写出《大宅门》。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0-28 15:22
1940年,郭宝昌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原名李保常。2岁丧父,他被亲生母亲以80块大洋卖到河北沙城一吴姓人家,改姓吴,叫吴保常。
因为觉得卖得便宜,三姨借钱将他赎回,转身又以200块大洋卖到住在北京南城金鱼池胡同的郭家。
郭家就是同仁堂老板乐镜宇的二太太郭榕的娘家。郭宝昌被买回来后,一直跟着奶奶(郭榕的母亲)生活。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他写道,“她教育孙子成人,顶门立户,成为做大事、挣大钱的人”。
郭宝昌5岁时,家里请人教授他古文、英文和武术。奶奶盼望郭宝昌有志气,经常会问他,“长大了干什么?”郭宝昌必回答“开银行!”每当他回答完毕,奶奶都十分满足和得意。
郭宝昌那时便展现出艺术天分,戏听两遍就能唱,“奶奶高兴了就叫我唱个‘武家坡’,唱个‘诸葛亮’,唱个‘小女婿’,有时会打赏两跟钱去喝碗豆汁。”
12岁那年,奶奶去世。郭宝昌真正走进了大宅门。尽管他变成少爷,但心情始终压抑,“我知道自己并非正牌的少爷,是养母贫寒的娘家人,不明不白地进了大宅门,为诸多少爷小姐所不齿”。
郭宝昌自此发奋读书,1959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一次对外招生,考学时他被著名戏剧家、导演田风看中。田风力排众议,支持郭宝昌入读电影学院。
此后人生跌宕,直到40岁,郭宝昌成为导演,拍出《神女峰的迷雾》。他把电影的首映选在自己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播放完,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此后,他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任职,1983年5月,他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青年摄制组”,投产电影《黄土地》,一批青年导演受惠于此。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0-28 15:23
说到郭宝昌,不得不提电视连续剧《大宅门》。
二十多年在大宅门的生活,深深影响着郭宝昌。早在16岁那年,他就动笔书写以“同仁堂”为原型的《大宅门》。但这个剧本写完后被养母一把火烧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又写一稿,毁于政治风波。第三稿在家庭变故中烧成一把灰。经过四十载,他几乎丧失斗志,自叹“天灭我也!”
1995年,郭宝昌最后一次动笔,他选择闭关在家,冰箱里装满各种熟食,烧一大壶开水,不见人也不参加活动,直至把剧本完成。
当时,郭宝昌已到深圳电影制片厂工作,在影视圈也小有名气。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希望写出民族资本家的奋斗与挣扎,写出一个大家庭人物关系的变化,更要反映出历史对人性的影响。
关于《大宅门》的创作,郭宝昌用了两个形容词:呕心沥血,九死一生。“我想叫观众和读者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曾经这样地做人,曾经这样地活着;他们辉煌,他们龌龊,他们顶天立地,他们卑怯猥琐,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懦弱无情,我分不清他们是好人、坏人,可这样的一群人,魂牵梦绕地跟随着我,使我骚动,使我不安,我写出来了,拍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死亦瞑目了。”
《大宅门》的故事从清末讲到解放后,以北京同仁堂为原型,记录了京城望族随时代沉浮变迁的兴衰恩怨,塑造出极具时代风貌的人物:果敢又富有手腕的当家主母白文氏、具有反叛精神的白景琦,悲剧色彩浓厚的杨九红……
几次创作,郭宝昌对养父的看法也几经变更,最终乐镜宇成为《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他享过福,受过苦,撒过欢儿,坐过牢。他宽容大度,医道精湛,处事潇洒,救了不少人;但是,他的愚孝,他的暴戾,他的唯我独尊,也毁了不少人。所以,到现在我也很难说清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也许,生活爱那么复杂的社会里、家庭里,确实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一个人。”
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宅门》剧本辗转递到制片人俞胜利的手中,他惊诧于其中“最强烈罕有的戏剧冲突,超拔迷人的人物塑造,斑斓多姿的社会风情,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史诗般的恢宏气势”,遂写出一篇有生以来最长的审读报告,力荐领导全资投拍《大宅门》。
在开机发布会上,一副火红对联挂在两侧,“人生有梦无梦大宅门起起落落终圆梦,世间无情有情众豪杰风风火火聚真情”,那时,郭宝昌已经60岁。他靠着每天4支胰岛素,支持着完成整部片子的拍摄。
2001年8月15日,《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以17.74点的收视率夺得年度收视冠军。
郭宝昌说:“一个人一生就一部代表作,我一辈子离不开《大宅门》。我就想告诉观众,有那么个时代,有那么一批人曾经那样地活过,这就够了。”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0-28 15:23
江湖坊间,郭宝昌常被称为“宝爷”,话剧版《大宅门》编剧刘深形容他,“豁达、洒脱、仗义、局气,有里有面”。
姜文感叹“世上的奇人,怎么都叫他给碰上了?”冯骥才则说,“郭宝昌在北京的老城区里挖出了一条时光隧道”,用他独特的魅力,把往事“复活”。
晚年虽患病,但郭宝昌还在研究传统戏曲。李卓群是85后的年轻导演,郭宝昌看了她的戏后邀请她一起做京剧版《大宅门》的联合创作。“老爷子会给我们讲戏曲的虚拟性该如何把握,他把最核心的戏曲审美的体会同我们分享,从艺术的本质上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发”,为了排好京剧版《大宅门》,“老爷子调动了他的‘《大宅门》宇宙’,把电视剧原班人马喊来给我们讲拍摄和构思的过程。”
剧本的第一稿,李卓群选的是白景琦被逐出家门,在济南赤手空拳打天下那段。写完拿给郭宝昌看,郭宝昌说:俗了,改成了一个实业家的成长史了。他从李卓群的第一稿里看到的闪光点是白景琦和杨九红的故事,两人命运短暂的重合与分离有夺目的戏剧性,浓墨重彩,大红大绿,大悲大喜。
后来的几次修改,郭宝昌总是在原稿旁边“密密麻麻写很多”,“他对待自己的书稿也一样,先在纸上写一遍,然后托助理敲进电脑中,之后,他还要戴着老花镜,在校一遍”,郭宝昌教导李卓群对待每一部戏都要认真,“当成最后一部戏来看,不要留下遗憾。”
京剧《大宅门》剧组六七十人,郭宝昌细心,某次午餐,少订了一份饭,“他把自己的餐留给美工老师,有他在,整个团队是非常团结有向心力的。”在李卓群看来,剧组像个乌托邦,“每天戏散了,我们就等老爷子一声令下,一块吃喝去”。郭宝昌顿顿都去,还总是请客的那个,“谁要是偷偷把钱付了,他会和我们急眼,他总是说,你们才挣多少钱,你们都是孩子,我们老两口留着钱做什么?”
80多岁时,郭宝昌写下60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宅门》。他说,“每到大风起兮的时候,我的思绪总随着风回到那个年代……”
如今,郭宝昌离开了这纷扰的人世。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他和大宅门中曾经的故旧们正在畅叙幽情,那些在作品中解不开的结,也许在这时就会解开了吧。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86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