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苗族歌鼟中的“四句歌”
|
发表时间:2023-4-20 08:19
苗族歌鼟中的“四句歌”千年飞山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苗族歌鼟中的“四句歌”
关于靖州苗族歌鼟,笔者写过不少文章进行探讨和宣传,歌曲的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介绍和研究。 但是,在唱苗族歌鼟时,有一个常用的细节却容易被人们忽视,我虽有提及过,也没有细说,那就是有一种有别于茶歌调、酒歌调、山歌调、饭歌调、款歌调等合唱形式的歌,称为“四句歌”。 实际上,四句歌是苗族人在聚会、办喜事等场所对歌活动中,最引人注目、最考验才华、最活跃氛围的一种交流方式。 苗族歌鼟的歌唱,其音乐的音律和音程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苗族民歌,也不同于邻近的侗族民歌和汉族民歌,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歌鼟所用的语言,既不用纯苗语演唱,也不用纯汉语或侗语演唱,而是采用苗语汉化的语言形式,当地称这种地方汉话为“酸话”。 除了饭歌调、童谣歌调等个别曲调采用纯苗语演唱外,其它苗族歌鼟都用酸话进行演唱,这在其它民族中是非常罕见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演唱采取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多以单人低声部起歌,其他声部先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所以,之前一直称锹里地区所唱的这种歌为“多声部苗歌”。 苗族歌鼟涉及题材较为广泛,内容包括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诸多方面。 歌词一般七言四句,二、四句末字讲究押韵,通常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这首“砍柴要砍竹子柴,竹子去了笋子来。扯酒要扯双杯酒,头杯去了二杯来”的四句歌,就采用了比喻手法,用竹子与笋子比喻头杯与二杯酒。 可见其文学性强,内涵深遂,是苗家人的“口头文学”。 歌唱活动往往与苗族民俗紧密相联,彼此融为一体。其它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在不同场所有不同的歌词而旋律不变,而苗族歌鼟却在词曲、旋律诸方面都有突破,呈现鲜明的独特性,被誉为“原生态民歌活化石”。 我们常说的苗族歌鼟,一般是指多声部歌鼟,比如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三音歌调等。但其实也有单声部歌鼟,包括白话歌调、四句歌调、童谣歌调和哭嫁(丧)歌调等几种。 这里重点谈谈四句歌。顾名思义,因歌词四句为一首,这是被称为四句歌的重要原因。 句式以“起、承、转、合”的七言四句结构居多,耳口相传、即兴创作、同曲异词、直抒胸臆、婉转优美是其主要特点。 比如,这首“生也要连死要连,不怕骨头打成棉。骨头打断皮还在,回去医好又来连”,明明白白、朗朗上口,直截了当、脍炙人口,男女之间的那种生死恋情,堪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绝唱! 四句歌其歌词内容丰富,节奏节拍自由,曲体结构短小,音乐风格率真豪爽,音乐情感真挚朴实,音调嘹亮高亢。 与多声部的茶歌、酒歌等相比,四句歌在歌曲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装饰音以及咬字吐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旋律音域不宽,跳进音程变化不大,不像茶歌、酒歌等有做歌、起歌、和歌等程序,众人应和,此起彼伏,而是快速推进,一气呵成,很少有拉腔、伴音等,不拖泥带水,简洁明了,更好表达感情。 这种歌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快”字,说是“唱”,实则是“说”,相当于快板,把歌词带着音律用“酸话”(童谣是苗话)干脆利落的说出来! 因此,唱这种歌也叫“讲四句”,或“对四句”,更加形象、贴切。 需要说明的是,四句歌虽然只有四句,是单声部,但并不单调,也不只有单个人独唱,可以多人参与,“众口铄金”,往往能把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 这种歌通常是酒席上喝到一定程度,敬酒时用得多。 比如主人来扯酒,边劝酒边唱歌:“扯酒吃是扯酒尝,劝娘吃杯酒高粱。劝娘吃杯高粱酒,不知愿尝不愿尝?” 扯着酒杯,客人立即回应:“扯酒吃是扯酒尝,蜂糖的酒把来尝。蜂糖的酒把来吃,娘心吃去远传扬!” 四句歌看似简单,实际上最考验应变能力和真才实学。因讲究快,歌师往往来不及思考和酝酿,都是见子打子,随机应变地现编现唱。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