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5545个阅读者,3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6-8 10:55

《黄河大合唱》诞生记[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1938年10月31日,演剧三队(从事抗日救亡与民主宣传工作的革命戏剧团体,1938年8月成立于武汉,前身为武汉拓荒剧团)经过12小时的徒步行军,翻山越岭到达陕西东部宜川县的古渡口圪针滩,抱定赴死抗战的决心,首次东渡黄河。他们第一次从河西的高山之巅俯瞰黄河的壮美,第一次听到上游10里之外瀑布的雷鸣,隔山灌耳,第一次在渡过黄河时体会到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拼命搏斗的豪壮气概。
渡河之后,演剧三队到达下游东南方向对岸的山西省吉县小船涡。全队休整待命,等候军车接应。诗人光未然与青年音乐家、演剧三队音乐组组长邬析零坐在黄河岸边详细探讨西洋音乐的清唱剧“康塔塔”(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的概念以及其他合唱、对唱、轮唱等各种合唱曲式。
当天随军车沿黄河“十里龙槽”而上,自远处遥看漫天升起的水雾,稍后到达了上游10里处的壶口。诗人此时近距离感触那摇动地壳的瀑布飞流,情不自禁地敞开胸怀向着翻腾怒吼的黄河巨龙,忘情地高喊出来:“啊,黄河!……”
1938年11月1日刚好是光未然25岁生日。这一天东渡黄河的所见所感所闻,激发了《黄河大合唱》最初的创作灵感。诗人在多年后回忆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光未然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愿望,开始了创作前期的准备。之后两个月的行军战斗,诗人不断地被所见所闻而激励和感动,心中的构思也一天天地成熟起来。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8 10:55
1939年1月底,天不由人愿,光未然在山西汾西县勍香镇行军中坠马,左臂关节粉碎性骨折。这次坠马受伤,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为光未然和冼星海分别在大河东西、前线与后方,今生不求再相见的烽火人生,冥冥之中做了一个逆转,也为一部传世作品的问世,种下一颗种子。
战场前线完全没有医疗救治的条件,抗战根据地决死二纵队和演剧三队联合发电报,以光未然领导的演剧三队特别支部的机密代号“济生堂”名义向延安的直线上级中共中央组织部求救。经李富春部长批准,演剧三队全体队员用担架护送光未然到延安治疗,全队休整集训,学习汇报。演剧三队受命从山西永和县的永和关西渡黄河,途经陕北延长县,村村相接,手抬肩扛,步行350公里到达延安。
全队驻扎在延安交际处所在地的西北旅社。光未然住进20里铺的延安边区医院(后更名为延安和平医院),由何穆医生负责、柯棣华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协助接骨疗伤。为了光未然的接骨手术,中共中央特地搬来仅有的发电机,而当晚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所有领导人都改用了油灯办公。
1939年2月26日,冼星海去边区医院看望老友光未然。两人相见后,在高兴与兴奋中开始讨论再次合作。光未然下决心把心中正在构思并逐渐成熟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直接写成一部大合唱歌词。在此后的两周内,光未然用了连续5天在病床上口述了整四百行的“大合唱《黄河吟》”八段歌词,由队员胡志涛笔录成稿。
鸿篇巨制的大合唱歌词分为8个部分:
一、 合唱《黄河船夫曲》;
二、 男声独唱《黄河颂》;
三、 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
四、 齐唱《黄水谣》;
五、 对唱《河边对口曲》;
六、 女声独唱《黄河怨》;
七、 轮唱《保卫黄河》;
八、 大合唱《怒吼吧,黄河!》。
每段由诗朗诵式的说白连接,作品的全局结构和每一首歌曲形式都已经基本设计定型。每段合唱、独唱、对唱或轮唱,分别突出一群或单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既有强烈的时代象征,也有引人感动的象征性故事情节。各段落之间的逻辑连接极具戏剧性,构成了一部大型诗歌剧式的大合唱作品的文学脚本。这在当时以及后来的现代中国诗歌与音乐史上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为作曲家的天才创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为作品的展翅飞扬构筑了强大的跳板。
1939年3月11日晚,演剧三队邀请了光未然和冼星海,参加在西北旅社的一间宽大窑洞里举行的小型朗诵会。
烛光中,光未然首先简短介绍了歌词的写作动机和意图,于是以自己独特的朗诵诗人风格,吟诵了刚刚完成的诗歌歌词作品,语气时而沉重,时而激昂,这篇历史上绝无仅有、带着深厚情感的全篇吟诵在《怒吼吧,黄河!》的高潮中结束。全场静默了少许,窑洞中终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如此戏剧性的场景中,一直在凝神静听的冼星海此时从靠窗的角落里激动地站起来,一把抓住了这部命中注定要改写中国音乐史的,也是作曲家“渴望很久的”大合唱歌词手稿。大家热烈地鼓掌欢呼,来表达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感激,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8 10:56
此后的两周内,冼星海没有急于动笔。光未然、邬析零、田冲等分别向他多次详细介绍在黄河和抗战前线的战斗体验。此时的作曲家在问:你们是怎样渡过黄河的?他在全神贯注地听,在如饥似渴地记,像海绵一样在吸收,在设身处地地体会所有关于黄河和抗战前线的细节。
1939年3月26日,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手上磨起了血泡的冼星海经过两周的准备,在日军空袭的间隙中,再次赶去西北旅社18号房间拜访光未然。两人交换意见之后,作曲家回到山坡上的鲁艺窑洞宿舍,开始动笔谱曲。
冼星海的那间窑洞“朴素而明朗,土炕上架着木床,临窗的小书桌,也架在炕上”(光未然回忆)。夫人钱韵玲不辞辛劳地在一旁陪伴照顾起居,亲手为丈夫在土纸上画好整篇的简谱小节线格子。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的简陋条件和歌咏队的音乐普及水准,冼星海选择采用简谱写作。他珍存的五线谱纸舍不得用,之前在西安和演剧三队巧遇邬析零时,还慷慨赠送一部分给了他。冼星海困了,钱韵玲就用黄豆炒糊的粉末冲“咖啡”为他提神;累了,她就拿几个红枣煮水给他补气。凌晨,因为缺少木炭,小炭火盆微弱的火苗熄灭了,而作曲家的激情依然在严寒中燃烧。光未然设法找到托邬析零送来的两斤白糖摆在桌边,冼星海直接将一小把糖抓入口中,瞬间转化成美妙的乐句,再从笔尖流淌到墙上。他连续创作六天六夜,任窗前的油灯明灭,日转星移。
演出的日子迫近,光未然每天早晨委派邬析零、田冲到鲁艺的冼星海窑洞小心探问。两个年轻人还甚至踩过早春的冰河夜访,不敢打扰老师的写作,就蹲在窗前静候。冼星海对两位学生最亲切的招待,就是直接在桌前请他们试唱。大部分歌曲,如《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都是一气呵成,《黄河颂》和《黄河怨》两段独唱的谱曲最艰难,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比较多。尤其是《黄河颂》,初稿由邬析零、田冲带回三队试唱,光未然和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没想到冼星海在第二天就撕掉重写出全新一稿,《黄河颂》是彻底重写到第三稿,直到光未然和三队战友们完全满意才罢休。
1939年3月31日,经过六个日夜的激情谱写,“大合唱《黄河吟》”谱曲的简谱稿完成。
4月1日,三队开始排练。其后不到一周时间,冼星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紧谱写伴奏音乐。他运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和音乐语言,将几把小提琴和二胡,加上口琴和中国锣、鼓、钹、竹板、木鱼等传统打击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伴奏音乐之中,赶出了全部乐队伴奏谱。其间光未然请邬析零代表三队给冼星海送去两斤猪肉,还有核桃和白糖,慰问为三队赶写合唱,几乎把精力燃烧殆尽,已经累病了的作曲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延安,这是何等的战友情谊啊!
4月5日,一部完整的、可以演唱的作品和全部的伴奏宣告完成。
4月8日,冼星海在创作笔记《我怎样写“黄河 ”》的短文中,开始正式使用《黄河大合唱》(而不是《黄河吟》)给作品命名了。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8 10:56
1939年4月13日,上午冼星海继续指导演队三队练习,晚7点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演剧三队结束延安整训,准备开赴前线的告别音乐会(三队是所有奔赴全国抗战前线的10个抗敌演剧队中唯一一个有机会来到延安的队伍),上半场是冼星海的新作《生产运动大合唱》(后改名为《生产大合唱》)首演,由鲁艺师生演唱。下半场就是《黄河大合唱》首演,由邬析零指挥,田冲独唱《黄河颂》,李鹰航三弦伴奏,蒋旨暇独唱《黄河怨》,史鉴、刘晨暄对唱《河边对口曲》,说白由胡丹沸担任。26岁的光未然身披黑色斗篷,遮住负伤的左臂,在舞台的一束聚光灯下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三队全体队员24人合唱,延安鲁艺音乐系师生20多人的乐队伴奏。冼星海“利用了当时能找到的工作乐器,提琴、二胡、三弦、笛子、军号、大鼓等等一起来,压轴之作《怒吼吧,黄河!》演唱临近结束时候,那阵阵震撼人心的军号和大鼓声,何等地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光未然回忆)。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观看。座无虚席的陕公大礼堂有上千听众,冼星海在台下监督护航。
冼星海在演出后当晚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是延安空前的音乐晚会,也就是全国从没有的音乐晚会。因内容非常新鲜,而且都是带着最新的创作形式!”
《黄河大合唱》首演是诗人和作曲家,这对世纪艺术伙伴的第一次同场参加的自己此生最成功作品的演出。当时冼星海34岁,光未然26岁。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803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