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盐铁论》卷43结和1大夫:偷安后危匈奴不从大汉号令文学:和亲民安国宁屯垦劳民 [打印本页]


作者: 达性畅情    时间: 2023-2-24 16:30     标题: 《盐铁论》卷43结和1大夫:偷安后危匈奴不从大汉号令文学:和亲民安国宁屯垦劳民

《盐铁论》卷43结和诗解1大夫:偷安后危匈奴不从大汉号令 文学:和亲民安国宁屯垦劳民

题文诗:

大夫又曰:汉兴以来,修好与结,和亲聘遗,

单于甚厚;然而不记,重贽厚赂,之故改节,

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不可德怀,

故广将帅,招奋击士,以诛厥罪.功勋粲然,

著于海内,藏于记府,何命亡十,获一乎哉?

夫偷安者,必有后危,而虑近者,必有迩忧.

贤者离俗,智士权行.君子所虑,众庶疑焉.

故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其图始.此有司所,

独见文学,所不之睹.文学对曰:往者匈奴,

与结和亲,诸夷纳贡,即君臣及,外内相信,

无胡越患.当此之时,上求寡而,易赡民安,

乐而无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数年,

之稸县官,货财有余,闾里耆老,咸及其泽.

自是之后,退文任武,苦师劳众,以略无用,

之地立郡,沙石之间,民不能守,发屯乘城,

挽辇赡之.愚见其亡,不睹其成.大夫又曰:

匈奴屡以,虚名市汉,而实不从,数为蛮貊,

所绐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剑定九州,

今以九州,号令而不,行于匈奴.闾里常民,

尚有枭散,况万里之,主与小国,之匈奴乎?

以天下力,勤何不摧?以天下士,民何不服?

今有帝名,而威不信,于长城外,反赂遗而,

尚踞敖此,五帝之所,不忍三王,所必怒也.

文学又曰:商汤事夏,而卒服之,周事殷而,

卒灭之故,以大御小,者王以强,凌弱者亡.

圣人不以,兼国困众,良御不以,兼道困马.

故造父之,御不失和,圣人之治,不倍仁德.

秦摄利衔,以御宇内,执修箠鞭,以笞八极,

骖服以疲,鞭策愈加,故有倾衔,遗箠之变.

秦士民非,不众力勤,非不多皆,内背外附,

而莫为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剑,而取天下.

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

士民何事?三王何怒?屯垦戍边,有备无患,

蛮夷无礼,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难以德怀,易以威服,只可利用,不可怀柔.

【题解】本篇就文学所提的结和亲问题展开讨论。大夫总结了“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
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的经验教训,认为匈奴“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高度赞扬了汉武帝的抗战路线是“兴义兵以诛暴强”,是“匡难辟害,以为黎民远虑”。痛斥文学:“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数为蛮、貊所绐,不痛之何故?”文学则认为同“匈奴结和亲”,“民安乐而无事”。宣扬“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天安宁,世世无患”的主张,顽固地坚持不抵抗政策。
【原文】
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①;然不纪重质
厚赂之故改节②,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③,而不可以德怀,故广
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④。功勋粲然,著于海内,藏于记府⑤,何命“亡
十获一”乎⑥?夫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⑦。贤者离俗,智士权行⑧。君
子所虑,众庶疑焉。故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图始⑨。此有司所独见,而文学
所不睹。
【注释】
①聘遗(wei):派使者同好,馈赠礼物。
②纪:记录,记识。质:通贽(zhi),礼品。赂:财物。
③武折:用武力打败。
④诛:这里是讨伐的意思。厥:代词,其,指匈奴。
⑤记府:古代朝廷收藏文书史册的地方。藏于记府,即载入史册。
⑥命:即“名”。
⑦迩:近。
⑧权行:随机应变。
⑨语本《商君书·更法篇》。原文云:“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史记·商君传》作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译文】
大夫说: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讲友好,搞和亲,派使者给单于送去很多礼物。然而他并不记识贵重礼品和优厚财物而改变其侵略本性,反而越来越厉害地残暴骚扰汉朝边境。武帝看到对匈奴只能用武力打败而不能以“仁德”去感化,所以广用将帅,招募勇士,以便讨伐匈奴的罪恶。武帝的功勋灿烂辉煌,名扬四海,载入史册。这怎么说是“丢掉十个得到一个”呢?苟且偷安会有危险的后果,只顾眼前必有灾祸来临。有才能的人做事同一般人不一样,明智的人能够随机应变。君子所考虑的,普通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一般人只能看到事情的成功,而不可同他们事前谋划。这些道理只有我们管理政事的官员才能看到,而你们文学是看不到的。
【原文】
文学曰:往者,匈奴结和亲,诸夷纳贡①,即君臣外内相信,无胡、越
之患。当此之时,上求寡而易赡,民安乐而无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
有数年之稸②,县官余货财,闾里耆老,咸及其泽③。自是之后,退文任武,
苦师劳众,以略无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间、民不能自守,发屯乘城④,挽辇
而赡之⑤。愚窃见其亡,不睹其成。
【注释】
①诸夷:指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纳贡指少数民族向汉朝的进贡。
②稸:同“蓄”,积蓄。
③咸,原作或,今从卢文弨说改正。
④发屯:征发人到边疆屯田。乘城:守城。
⑤挽辇:拉车运输粮食。
【译文】
文学说,以前,同匈奴搞和亲,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都向汉朝缴纳贡品,君臣之间、内地和外族之间互相信任,没有胡、越骚扰的忧患。那时候,朝廷向人民要求财物少而容易满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兵灾祸事。人们种田吃饭,养蚕种麻穿衣。家家都有多年的积蓄,朝廷财物充足有余,乡间老年人,都能得到皇上的恩惠。从这以后,排除文事,专用武力,让军队和百姓倍受劳苦,去掠夺毫无用处的土地。把郡县设立在沙漠乱石之中,边民不能自卫,于是屯田戍边,运送大量物资供应边防。我们只看到抗击匈奴政策的失败,而没有看到它的成功。
【原文】
大夫曰: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①,数为蛮、貊所绐②,不痛之,
何故也?高皇帝仗剑定九州③,今以九州而不行于匈奴。闾里常民,尚有枭
散④,况万里之主与小国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⑤?以天下之士
民何不服?今有帝名,而威不信于城之外⑥,反赂遗而尚踞敖⑦,此五帝所
不忍,三王所毕怒也⑧。
【注释】
①虚名:虚假的名义。市:交易。这句话是说名义上说讲和而实际上并不打算实行。
②数:屡次。绐(dai):欺骗。
③仗剑:指刘邦持剑起义。
④枭散:古代的一种棋戏。刻枭鸟形为主棋,此外皆为散棋。散棋杀了枭棋,就算胜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博贵枭,胜者必杀枭。杀枭者,是杀其所贵也。儒者以为害义。”《战国策·楚策·唐且见春申君章》:“夫枭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这里是用来比喻民间也有主佐、贵贱之分,证明汉以大国和匈奴小国,
不分大小,是不能容忍的。
⑤力勤:劳力。与下“士民”对文。“摧”原作“权”,今据卢文弨说校改。
⑥此句原作“而威不信长城”,今据王先谦说校改。信,古通“伸”。
⑦尚:帮助,助长。踞敖:同倨傲,骄横傲慢。
⑧毕:同“必”,一定的意思。
【译文】
大夫说:匈奴在名义上说讲和,而实际上并不打算实行,国家屡次被蛮、貊所欺骗,而你们对此不感到愤怒,这是为什么?高皇帝持剑平定九州,现在我们有九州大的地盘,但号令对匈奴却不能推行。乡里百姓之间还有贵贱的分别,何况我们统治万里的皇上与一个小国匈奴呢?如果以全国的劳力去对付,有什么敌人不可以摧毁?以全国的力量去对待,有什么敌人不可以征服呢?现在,我们皇上有帝王的名望,但威力却不能达到长城之外,反而给匈奴馈赠财物,助长了他们的骄横傲慢,这是五帝所不能容忍,三王所必然要愤怒的。
【原文】
文学曰:汤事夏而卒服之①,周事殷而卒灭之②。故以大御小者王③,
以强凌弱者亡。圣人不困其众以兼国④,良御不困其马以兼道⑤。故造父之
御不失和,圣人之治不倍德⑥。秦摄利衔以御宇内⑦,执修箠以笞八极⑧,
骖服以罢⑨,而鞭策愈加,故有倾衔遗箠之变⑩。士民非不众,力勤非不多
也,皆内倍外附而莫为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剑而取天下也。夫两主好合,内
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
【注释】
①汤:指汤商王。事:服侍。夏:指夏桀。
②周:指周文王。殷:指商纣王帝辛。
③御:这里是安抚的意思。
④兼国:吞并别人的国家。
⑤良御:善于赶车的人。兼道:加倍所要走的道路。
⑥倍:同“背”,违反。
⑦衔,原作衡,据王先谦说校改。衔:马嚼子。
⑧修:长。笞(chi):抽打。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⑨骖(can):驾车的马。两边的马叫“骖”,辕马叫“服”。
⑩衔,原作衡,据王先谦说校改。倾衔遗箠:嚼毁鞭丢,比喻国家灭亡。
【译文】

文学说:成汤先做夏的臣子而终于征服了夏,周(文、武)曾为殷的诸侯而终于灭了殷。所以,大王安抚小国就能成就王业,以自己的强盛去欺负弱小的国家必然灭亡。圣人不因吞并别人的国家而使他的百姓困乏,善于赶车的人不因加快赶路而使马疲惫。所以造父驾车不慌不忙,圣人治理国家不违背仁德。秦朝用锋利的马嚼子驾驭国家,挥动长鞭抽打八方,驾车的辕马、骖马已经疲惫不堪了,还越来越厉害地鞭打它,所以才有嚼毁鞭丢(国家灭亡)的事故发生。不是军民不众,也不是力量不强,但人心都背离朝廷,归附反叛势力,没有人为它出力。这就是高皇帝持剑取得天下的原因。如果我们皇上同匈奴单于和好,互相往来,天下安宁无事,世世代代没有战争的祸患,这样,军民还有什么战事?三王还有什么愤怒的呢?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3-2-28 07:17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3-2-28 07:17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