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读懂了“受助者恶意”,便明白不能对一个人太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千年飞山    时间: 2024-8-16 08:41     标题: 读懂了“受助者恶意”,便明白不能对一个人太好 

读懂了“受助者恶意”,便明白不能对一个人太好 

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场景让人感到困惑:明明自己伸出援手,却换来了受助者的不领情,甚至是恶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是因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遇到了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受助者恶意!
这是一种既微妙又具破坏性的心理现象,常常在帮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悄然滋生,导致原本善意的援助行为变得棘手而可怕。
那么,什么是“受助者恶意”呢?
现实中,如果你帮助了一个人,他自然会对你产生感激之情。
但伴随感激的,还有另外一种极其隐秘又极其凶险的情绪:仇恨!
被帮助者会在受助过程中看见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并认为帮助自己的人是在施舍他、轻视他、取笑他。
而渴望平等、追求卓越,是人的天性,所以受助者会一边接受帮助,一边又心怀怨恨。
俗话说,谓升米恩,斗米仇。
在别人为难的时候,我们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可如果给的帮助太多太大,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他就会忌恨。
这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为了躲避战乱,一位犹太父亲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你们两个赶紧去找曾经帮助过我们家的瓦西里先生,让他帮助你们逃脱。
然后,两兄弟逃亡期间,在向谁寻求帮助的问题上意见出现了分歧。
大儿子不想听父亲的话,他坚持要去找希特拉,因为他们家多次帮助他。他觉得出于感激,希特拉一定比瓦西里更愿意帮助他们。
但是,小儿子却坚持要听从父亲的建议去找瓦西里。
最后的结局是,小儿子找到了瓦西里,并在瓦西里的帮助下逃了出来,而大儿子也找到了希特拉,但很快就被希特拉出卖,最后被杀了。
善意帮助的人,非但到不到回报,还有可能得到的是背叛和伤害,这就是受助者恶意!
所谓受助者恶意,就是指在接受他人帮助时,有些人可能会对提供帮助的人产生负面的情感和反应。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接受他人帮助时,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弱化了,而这种感受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敌对或者厌恶的情绪。
而且,人们往往还有一种追求平等和优越感的心理,如果他人过度付出可能会让他们的这种心理受到威胁,从而激发他们人性中的恶意。
你帮了他,他会恨你。农夫和蛇的故事之所以会发生,就来自这种受助者恶意。
其实,受助者恶意并非一个新鲜概念,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家庭到职场,从朋友间到陌生人之间。
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时表现为对帮助的拒绝和抵触,有时则表现为对帮助者的怨恨和报复。
这种恶意的根源,在于受助者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包括自卑、自尊受挫,对平等、公正的渴望,以及对自己无能的认知,等等。
所以,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能对一个人太好!
因为当你好心好意的帮助别人,对方不一定会心怀感激,反而很可能会从内心滋生更多的欲望和渴求。
此时他伸出的利爪,会挥舞向你,带来的是无尽的冲突与伤害。
要避免这种恶意,我们应该学会适时适当付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成为了受助者恶意的受害者,务必要冷静面对和处理这种情绪。
记得千万要掌握好一个度,既不要过度付出,也不要太过自私,更不要为了自我保护而对于他人的需要视而不见。
否则,这些都有可能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造成不良影响。
想起神医华佗的遭遇。曹操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却时时苦恼于头风病,每逢发作痛不欲生。
华佗受诏前来给曹操治病,为他扎针缓解头痛。华佗不忍曹操持续受病痛折磨,即使心中害怕,仍然皱着眉头诚恳直言,告诉曹操他的病需要做开颅手术。
但曹操生性多疑,面对华佗的方案,不同意也不愿意相信。可华佗屡次进宫治病,都坚持开颅的根治方案,曹操心生不满,依旧不允,有了杀心。
此时,华佗也已经预感到了危机,便借口病假逃回家乡。
然而几番躲藏,最终还是惹怒曹操,华佗被押入大牢,判处了死刑。
《灌园记》中讲:“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共情他人境遇,想要伸手相助,想要出言劝导,必然会将自己牵扯在是非之中。轻者,招人讨厌;重者,惹得一身麻烦。
人与人互相帮助是绝对必要的,可我们也要知道,帮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恶意程度存在很大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是精神上的、学术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而大多数接受者的恶意主要是在物质层面。
说白了,施者比受者富有,过得更好。
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士,她从小就和她最好的闺蜜一起玩、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生活。
她有一个好的家庭,一个好的婚姻,还有一份好的工作,各方面都比闺蜜要好。
她对闺蜜也非常好,处处给予帮助,不但给闺蜜介绍了一份工作,还借了几十万给她买房。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却得知,闺蜜经常在背后造自己的谣,说自己的坏话,这让她非常难过,非常受伤。
从心理学和人性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人其实都是想要追求一种平等。
可是,在被帮助的过程中,受助者逐渐会看到自己的无能和无用。因为你比我有钱,比我受欢迎,你各方面都比我好,无形之中就会带来压力,产生负面情绪和不良心态。
然后,有了这种攀比的心理,他就觉得你给的是施舍,是对他的蔑视,是你的炫耀。
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帮助者也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这样就让受助者有挫败感,感到自己的软弱和卑微,从而认为被他人看不起,导致自暴自弃,或者打击报复。
因此,虽然受助者一方面接受了帮助,但另一方面,恶意也会在他的心中慢慢萌芽和滋长。
为人处世,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很重要。
人与人相处,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远不近、不坏不好,才是最好的关系。
你若是毫无原则,有时候对人太好了,便会让他们觉得你的好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适得其反,有些人反而不会珍惜这份好意。
这种现象叫做“习惯化”,也就是说,当某件事情经常发生时,人们会逐渐习惯,不再像最初那样感激或珍惜。
当你对一个人一味地付出真心,而这个人却对你不领情、不回报时,你就会陷入一种“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的状态。
这种不平衡持续下去,必然让你感到痛苦、失望,甚至愤怒、绝望。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公平理论”。说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在关系中应该得到与付出相等的回报。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人们便会感到不舒服,可能会采取行动来恢复这种平衡。
在这世界上,山川与河流不同道,人与人亦是各有各自的命运。
同情和帮助他人的人,必然要背负他人的不幸和苦难。
所以,你的好意和善良,不应该成为别人伤害你的工具。唯有树立好边界,把持好底线,你才不会被轻易牵引步入他人的局。
从今往后,我们需要继续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但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千万别陷入“费力不讨好”“好心没好报”的陷阱里,让受助者恶意毁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8-27 16:01

谢谢分享!
作者: 阿弥托佛    时间: 2024-8-27 16:02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