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601个阅读者,3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12-6 06:54

魅力山楂:酸酸甜甜迎冬日[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科学探索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148-1.html

冬日来临,一串串诱人的冰糖葫芦,悄然成为独特的风景。山楂原产于我国,已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在如今的北京地区,唐宋时即栽植有山楂树,明清时期则广泛种植,以其制作出的冰糖葫芦、山楂糕、果丹皮,成为舌尖上的美味。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12-6 06:55
据《中国果树志》载:山楂原产于中国,其栽培最早的记载见于《尔雅》:“山楂,一名矛樝。树高数尺,叶似香薷;二月开白花;结实有赤、黄、白三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顶,九月乃熟,叶似樝子而微酢。多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小儿以此为戏果。”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则载:“山樝,一名山楂,一名棠梂子,一名羊梂,一名山里果,一名茅樝,一名猴樝,一名鼠樝,一名朹子,一名椠梅,一名赤爪子,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
之后,人们将山楂从野果被驯化成果树大量种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山楂吃法:“古方罕用,自丹溪朱氏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由此可见山楂之流行,也与医药有关。
山楂的野生品种众多,产地广泛,因而有20多个别名,如赤爪实、棠棣子、棠球子、羊棣、赤枣子、茅楂、海红、山梨果、南山楂、北山楂、药山楂、大山楂、小山楂、大果山楂、小果山楂、小叶山楂、绿梨等。北京人更喜欢将山楂叫作红果、山里红等。《北方果品丛考》云:“红果者,大之山楂,近球形,深红而悬斑点,故名。”
秋末冬初,一树红果为萧瑟风景增添色彩,故为历代文人青眯,吟诗赞之。唐代诗人李咸用诗曰:“秋果楂梨涩,晨羞笋蕨鲜。”宋代诗人张至龙诗云:“满院香风乍熟楂,猴孙抱子坐枯槎。”南宋诗人陆游诗中的山楂(红果)最为生动,如“累累红果络青篾,未霜先摘犹酸涩”,说的是还未完全成熟的山楂;而“红果方当熟,清阴亦渐成”,写的则是庭院中成熟的山楂。“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陆游也描绘了山中孩童卖果的田园景象:“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12-6 06:55
据《北京果树志》载:“北京地区栽培山楂的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即有关于山楂栽培和品种利用的记载。《光绪顺天府志•食货志》中,对于北京地区山楂的产地和利用,有更为详细的记叙,如在其《户口•物产》部分记有:山樝,即朹子,畿辅唐志俗名山里红,房山佟志红果即山樝也。昌平宋志,大而红者曰糖球,小而黄者曰山樝。按糖球当为棠梂,经霜乃赤;其称糖梂者,以糖裹之耳,亦可蜜饯为果脯。今土人称为红果者,此也山樝,可和饴蜜擣之为樝糕,淡红色者最佳。”
山楂大约在深秋时节成熟,甜酸相宜,为时令果品。清代,山楂已为贡品,在宫中多将贡果山楂称为“山里红”,取其名字好听吉利。解交京城内务府的山楂则取“佳者蜜饯入贡”。清宫档案中对山楂的供奉多有记载:乾隆十年(1745年)11月,盛京内务府差人送蜜饯山里红到京;同治九年(1870年)8月,差派执事德源送蜜饯山里红45斤到京;光绪元年(1875年)8月,差派执事送供奉先殿初次蜜饯山里红45斤到京。
清代,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山楂制品和入药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地区山楂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山楂种二,京产者小而甜,外来者大而酸,可以捣糕,可糖食。又有蜜饯,质以山楂,而香美过之。”由此可见,当时北京山楂有本地及外来品种,且有相当丰富的加工形式。
近似山楂口味的果子,也备受喜爱。一年深秋,乾隆帝自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回銮,路过古北口时,见御道旁树上的果实耀眼,遂赋诗赞曰:“红子垂垂绿叶飘,岩关一线限春翘。女夷赋物饶神解,塞外奇蕤映绮寮。是果皆花自作林,珠囊错落翠阴森。笑他移植郭驼拙,只许行宫伴倚吟。”这种名为“乌沙尔器”,果实近似山楂的植物,被引种到了圆明园里。从描述来看,这种植物大约是沙棘。
民国时期,北京山楂集中产地为京西门头沟、房山,而在密云、延庆、怀柔、平谷等地也有不少栽植。按果肉颜色划分,有白口山楂和青白口山楂两个类型;按果型划分有锥把子、四方头、灯笼、山楂子四个类型。
20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北京的山楂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据《北京果树志》载:“1978年以后,随着人们对山楂的营养和医药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北京地区的山楂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加。同一时期,北京也开展山楂选种工作,“先后选出优良种株近40个,筛选出金星、寒露红两个优质品种,以及灯笼红、秋红、解子石等优良品系。”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12-6 06:56
山楂果实色泽鲜艳,果肉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食药同源,可加工性强,深受人们喜爱。民间喜食的山楂美食有冰糖葫芦、山楂糕、果丹皮等。
糖葫芦,又名冰糖葫芦,是将红果用竹签穿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遇冷风迅速变硬,其酸甜适口,老少皆宜,清代及民国时期便盛行。《清代北京竹枝词》言:“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行,葫芦一串蘸冰糖。”冰糖葫芦不仅好吃,而且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一串串插在稻草架子上,好似一棵结满硕果的小树,甚是诱人。
民国文人陈莲痕所著《京华春梦录》则称:“岁朝之游,向集厂甸”“乃大串糖葫芦,插于车旁,疾驶过市,途人见之,成知为厂甸游归也。”由此可见,冰糖葫芦曾是老北京入岁时逛厂甸的标志。
由山楂制成的山楂糕,被称为“京糕”“金糕”,且有“吃金糕,步步高”之说。虽说不是什么高档美食,但色泽红润、桂香清馨、酸甜爽口、质地细腻、口感柔韧,还有开胃消食、活血化瘀、平喘化痰的功效,又因其物美价廉,成为颇受人们青眯的北京小吃。如前门大街东侧南孝顺(今南晓顺)胡同有一家开业于道光14年(1834年)的果脯局子,名为“泰兴号”,最擅长制作各种以山楂为原料的糕类。所用的山楂果,有时要派专人到京西门头沟、房山一带精心选购。
果丹皮是山楂制成的卷,摊开后一长溜。当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御用文人高士奇随行,专门记录康熙帝的活动,军中就果丹皮。高士奇专门写诗《果子单》,果子单就是果丹皮,诗中道:“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碓粉蜡匀。草罢军书还灭迹,嘴来枯思顿生浸。”高士奇注释道:“山楂煮浆为之,状如纸薄,匀净,可卷舒,色绀红,故名果子单,味甘酸,止渴。”
此外,山楂可以制成果脯、山楂酪等美食。其中山楂酪的做法是将山楂洗净去核,然后把山楂放进锅里用大火煮,水快开的时候放入冰糖,山楂和冰糖交融时即可关火,味道酸中带甜。
而“榅桲(即山楂)汤儿拌大白菜心”则是老北京冬天和早春的一道家常小凉菜。制作时要往三斤榅桲中加两斤白糖,方才压得住酸味,若拌以梨丝味道更佳。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山楂及其制品都给人们带来酸甜相间的愉悦。尤其是初冬时节的冰糖葫芦,酸里透着甜,象征人们对幸福和团圆的向往。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6292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