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帖子主题:拔河
5689个阅读者,4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1-27 15:47

拔河



珠穆挪玛 发表在 灌水专区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60-1.html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隋书·地理志》称,故楚地南郡、襄阳一带"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这里的"牵钩之戏",实际上是当时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

  那么,"钩强"或"牵钩"是怎样出现的呢?《墨子·鲁问》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执,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败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执,亟败越人。"文中提到,公输子鲁班给楚国设计制造了一种在战船上进行水战的兵器,叫做"钩强"。敌船败退时,可用"钩强"钩住敌船,使其不能逃脱;敌船行进时,又可用"钩强"顶住敌方船只,使其不得靠近。牵是拉的意思,钩指钩拒。这一形式用于军队水战的训练中,可以锻炼水军战士作战时钩拉或强拒的能力,故称之为"牵钩"。当时,楚国在训练水军时,是用薄竹片劈成细条做成的"篾缆"代替长钩,将士分成两队,各执篾缆的一端进行对拉,互相较力。

  后来,楚国的这项水军"教战"项目,逐渐普及到民间,广为流传。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称,立春之日,"为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霄(系)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施钩即牵钩。特别是临水地区的各水乡渔村,渔民们仿效"钩强"制作成类似近代带有"挽子"的篙,作为使船的工具。与此同时,有的地区还把这项军体运动变成一项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形成为一种习俗,每逢佳节就用"牵钩"之戏来进行庆贺。

  谈及拔河活动的起源,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可见,楚国训练士兵练牵拉气力的"牵钩"活动,就是的拔河运动的雏形。

  缘于楚国水战的牵钩活动,后从军中传至民间,并沿袭久远。据《隋书·地理志下》载:"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可见,这种用于军事训练的活动在隋朝的民间仍然"流迁不改,习以相传",并且从"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的拔河过程看,我国古代的拔河方式基本形成。

  唐代,拔河活动较多,且进一步规范。《新唐书·兵志》载:"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采,食梁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说明到了唐代,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风俗"活动,民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

  关于唐代拔河的规则方法,唐人封演曾作了详细的记述。"拔河,古谓之牵钩……古用篾缆,今民则用大麻絙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二朋,两向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是说以前拔河用竹篾编拧的绳子,唐代改用粗大的麻绳。绳长四五十丈,在大绳的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拔河的人将小索挂于胸前,这样就更易施力。拔河者分作两队,在大绳居中的地方立大旗为界,相对而拉。"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拔河")可见,那时的拔河虽然与现代大体相似,但不同之处一是拔河双方不是面对而拽,而是背对而拉;二是所用绳子不是一根而是"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这样,参与的人数更多,场面和规模也更大,也更加热闹而有气势。

  拔河活动不仅在唐代的民间流传,在皇宫中也有举行,这在封演《封氏闻见记》中也有记载。其中一次是在唐中宗时(705-710年)的一个清明节期间举行的,地点在梨园球场。当时,"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竞输。"结果,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因为年老,随绳而倒,很久都爬不起来。中宗在一旁观战,见状大笑,忙命左右快快扶起。

  据《唐语林》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多次在皇宫设拔河戏,其中一次有上千人参加,还特地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看。这次千人拔河活动开始后,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大臣张说曾用"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的诗句来描绘此次拔河的盛况。玄宗朝进士薛胜,曾目睹了千人拔河的盛大场面,并写下了有名的《拔河赋》。其中的精彩描述可以与封演的记载相互补充。在《拔河赋》中,薛胜对拔河的规则及当时的情状也做了生动的描写:"伊有司兮,昼尔于麻,宵尔于纫,成巨索兮高轮囷,大合拱兮长千尺。尔其东西之首也,派别脉分,以挂人胸腋。各引而向,以牵乎强敌。载立长旗,居中作程,苟过差于所志,知胜负之攸平。"当拔河开始之后,"执金吾袒紫衣以亲鼓,伏柱史持白简以鉴绳,败无隐恶,强无蔽能"。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绳暴拽而将断,犹匍匐而不回","千人抃,万人咍,呀奔走,坌尘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可见,这样的拔河活动,还与显示国威有关。薛胜在《拔河赋》开篇讲到:"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其"喧呼动地"的场面,导致"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拔河")。甚至"匈奴失筯,再拜称觞曰:'君雄若此,臣国其亡。'"

  史载,唐代的玄宗皇帝不仅经常组织拔河活动,甚至还专门写过一首名为《观拔河俗戏》的诗,诗中写道:"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全唐诗》卷三)可见帝王对拔河的关注与喜好。

  此外,唐代宫女也有拔河活动。《新唐书·中宗纪》:"景龙三年……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拔河在唐代的流行。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则唐代社会,拔河游戏之盛,一般可鉴。

  宋代,拔河活动也偶有记载。宋梅尧臣《江学士画鬼拔河篇》:"分明八鬼拔河戏,中建二旗观却前。"元代以后,关于拔河的记载很少见到,大概是拔河活动衰落所致。

  晚清时期,拔河游戏在民间仍有流行。例如光绪年间,在甘肃的洮州地区,"每岁正月元旦及岁时各节,皆无异俗。惟正月初五午后,有扯绳之戏。其俗在东西门外河滩。以大麻绳作两二股,长数丈。另将小绳均挂大绳之末。分上下二朋,两钩齐挽。少壮威,牵绳首,极力扯之。老弱旁观。鼓噪声可撼岳。以西城门为界,上下齐扯。凡家居上者,上扯;家居下者,则下扯。胜者踊跃欢呼,负者颇为失意。其说,以为扯势之胜负,即以占年丰欠焉。相沿已久,不知自按襄汉拔河之举、上古牵钩之俗?(《洮州府志·风俗》)"

  现代,有很多所小学,中学的老师们课间会安排同学们进行这项体育活动,此项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团结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团结意识。

  




----------------------------------------------
一切日后再说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1-27 15:48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一切日后再说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1-27 15:5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舟拔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一切日后再说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1-27 15:5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一切日后再说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1-27 21:25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黄牛拔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一切日后再说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9238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