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9-26 01:19
4951.不同化学元素形成要经历多少阶段[原创]王东镇 发表在 科学探索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148-1.html
4951.不同化学元素形成要经历多少阶段
2024.9.26 首先是光子形成和累积阶段:根据计算,质子可能由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和三百零五个巨光子、依附质子中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外太空的一般光子密度是2.74k(所谓背景温度,包括不形成化学元素的正反光子),可以认为是宇宙射线形成的最低光子密度。 宇宙射线由百分之八十九的质子和百分之十的氦元素,百分之一的其它成分组成。证明零重力环境只能形成上述两种化学元素,它们也是化学元素的初始形态,小行星的基本物质成分。 分析《元素周期表》,接着形成的是第二周期元素,首先“锂”元素,最后是“氖”元素,“氖”元素的形成要依次经历第二周期元素的各个阶段,决定它们不同形态的可能是星球表面不同的重力环境。所以,即使没有大气层,星球表面也可能形成“氮”以前的化学元素。从“锂”元素到“碳”元素,都可能是在空中形成的。 分析所有元素结构,高端核素没有纯质子架构,宇宙射线处于离子形态,说明化学元素的形成不仅有同电相聚客观规律发挥作用,可能还有电磁作用力发挥作用,巨光子组合体可能拥有电磁作用力。 分析所有元素结构,虽然不同周期元素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高到低的化学活性,前五周期元素却可以通过连续核聚变依次形成。第六周期开始,由于出现了中间三十二个质子、中子对的结构,核外电子构型由第五周期零族元素的2、8、18、18、8,转变为第六周期零族元素的2、8、18、32、18、8,直接由第五周期元素聚变为第六周期元素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但是,2、8、18的“镍核”基础还是相同的。据此,我认为所有星球的初始层次可能都由前五周期元素形成,以后每一周期元素形成相对独立的层次。根据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分布,较厚的层次也可能分裂出新的层次。 分析所有元素的原子量,呈现递增趋势,也就是需要更高的光子累积才能形成,可能形成磁场温差。磁场温差形成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物质密度不同,星际正负电荷交流分配的正负电荷不同。纬度温差和高度、深度温差是磁场温差的一部分,可能还与光子种类、核聚变(吸热反应)的程度不同相关。 由于化学元素的形成具有承前启后、遵循客观规律的特点,使用碰撞的方式生成一般是不可能的,利用第一周期元素除外。 由于地表重力环境是氧元素的形成区间,裂变为光子重新生成的也只能是氧元素。 质能转化守恒定律告诉我们:氢元素的形成是吸热反应,氢元素基础上的核聚变既不是吸热反应,也不是放热反应。 分析元素结构和宇宙射线成分、阿尔法裂变,两个“氘”架构可能自发的聚变为“氦4”架构,“氚”架构有递增趋势。两个“氦3”与“氘”、“氚”,没有聚变为“氦4”的可能,幻想以此获得“聚变能”是不可能的,理论错误可能产生巨大的浪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