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2-16 17:36
《盐铁论》卷28国疾诗解2贤良:忠言逆耳公卿良药大夫:文学守死溟涬语终不移[原创]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盐铁论》卷28国疾诗解2贤良:忠言逆耳公卿良药大夫:文学守死溟涬语终不移
题文诗: 贤良文学,皆离席曰:鄙人固陋,希涉大庭, 尔曰我狂,言多不称,以逆执事;药酒苦口, 而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故,愕愕者福, 諓諓者贼.林多疾风,富贵多谀.万里之朝, 日闻唯唯,而后闻之,诸生愕愕,此公卿之, 良药针石.贤士真情,真情正义,义以正己, 仁以爱人,仁义精诚,刚正直谏,不阿权贵, 君子死义,义薄云天,向死而生.大夫脸色, 稍宽而面,文学贤良,曰穷巷多,曲辩而寡, 见者难喻;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 夫往古事,昔有之语,已可睹矣.今以近世, 观之自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世殊事异. 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归本,吏廉自重, 殷殷屯屯,人衍家富.今政非改,而教非易, 世何弥薄,俗之滋衰!吏即少廉,民即寡耻, 刑非诛恶,奸犹不止.世言鄙儒,不如都士. 文学皆出,华山之东,希涉大论.子大夫论, 京师日久,愿分明政,治得失事,故所以然. 【原文】 贤良、文学皆离席曰:鄙人固陋,希涉大庭,狂言多不称,以逆执事。 夫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故愕愕者福也,諓諓者贼也。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注释】“口”下原无“而”字,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杨沂孙校本校补。《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心利于病。”又《淮南·衡山传》:“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说苑·正谏篇》:“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諓諓(jian):花言巧语,能言善辩。“贼”原作“贱”,今据杨树达、郭沫若说校改。 【释文】贤良、文学都离开自己的坐位说:“我们固然学识浅陋,很少能到朝廷中来,你们说我们狂妄的言论和身份不相称,和执政的公卿抵触。药酒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所以直言争辩是为了国家的富强,那些花言巧语的人,是国家的盗贼。山林中经常刮大风,富贵人经常听到逢迎奉承的话。在管理万里江山的朝廷里,天天听到的是恭顺的话,现在听到我们的直言争辩,这正是公卿的良药好针啊。 【原文】 大夫色稍宽,面文学而苏贤良曰:穷巷多曲辩,而寡见者难喻。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夫往古之事,昔有之语,已可睹矣。今以近世观之,自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世殊而事异。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今政非改而教非易也,何世之弥薄而俗之滋衰也!吏即少廉,民即寡耻,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文学皆出山东,希涉大论。子大夫论京师之日久,愿分明政治得失之事,故所以然者也。 【注释】“苏”下原有“也”字,今据黄季刚说校删。苏:读为“溯”(su),向,朝着。面:背着。这里是说大夫背着文学而面向贤良讲话的意思。 溟涬(m0ng x@ng):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意思。 文、景: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建元:汉武帝年号。建元之始,指公元前140年。我国帝王有年号,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殷殷:富实。屯屯:盛多。 都士:居住在城里的人。 子大夫:汉代时对知识分子的美称。这里指贤良。 (意思是古代国君对大夫、士或臣下的美称。 出自《国语·越语上》) “愿”原作“顾”,“失”上无“得”字,今据王先谦说校改。 【译文】 大夫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背着文学而面向贤良们说:贫穷小巷里诡辩的人多,见闻不多的人难以开导。文学们只会死守着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言语始终不变。古时的事情和过去人说的话都已经知道了。从现在的时代看,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有耳朵的人都可以听到,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文帝、景帝时,汉武帝开始执政时,百姓朴实而务农,做官的人都廉洁慎重,国家很富裕,人丁兴旺,家庭富足。现在这些治国之法都没有改变,教化也没有变化,怎么能讲恩德微薄而风俗败坏了呢?(你们还说什么)官吏很少有廉洁的,百姓很少有知道耻辱的,刑罚没有惩办坏人,因而坏事得不到制止。俗话说:“乡里人不如城里的人。”文学都是从华山以东来的,很少参与过国家大事的讨论。贤良在国都谈论国家大事已经很久了,希望你们分析政治得失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