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474个阅读者,6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2-6-26 08:07

我也来反映我认为有问题教材[原创]



冻石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本人有拙著《让你真懂四川话——巴蜀方言难表字难解释词条逐字解》。词条逐字解离不开字义,《新华字典》部分字义词义与笔者见解有相左,粗略统计,近三十个。几年来,多次以各种方式想与字典编纂者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联系,但是一直无回响,邮件拒收,与其所办刊物联系,也无回应。
前一段我联系了中国语言学会,想不到会有回复,秘书处告诉我:如希望参会,请提交1500字以内论文提要,提要经匿名评审通过后会收到会议通知(参会名额有一定限制)。于是我照办。过了一段时间我网上查阅,发现我没条件参加(入会者需副教授级以上专业人员,我是初中学历小百姓)。我把情况告诉秘书处,于是秘书处回复:邮件均已收到。迟复为歉!因疫情原因,提要评审工作暂时未能如期开展,请理解。您所撰与《新华字典》商榷的内容(2万字),恐不适合语言学会年会。您可以投给辞书学会、《辞书研究》或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中心一试。
我从没奢想我的个人见解要参加年会,我只希望看看能否借语言学会可以联系上语言研究所。我的眼睛里,“中国语言学会”是“语言研究所”家里人,因为在“语言研究所”官网组织架构中,“中国语言学会”赫然在列。好不容易联系上“语言学会”,不但没兴趣看我的个人见解,也不打算把我的个人见解提呈语言研究所。明明进了语言研究所的门了,偏要把我往外推叫另找。多跑路我不推辞,问题是弯拐跑路基本没用。辞书学会、《辞书研究》与语言研究所不是一家人,本该张三的事推给李四打理,没有谁会想多事要越俎代疱。语言研究所有十多个科室,它的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不知同不同语言学会叫我找的辞书编纂中心?如果到头来说多“研究”二字是错找,岂不冤枉?如果最后告诉我,该找的应是《新华字典》编辑室,岂不冤枉?但是事情到这步已经没法了,唯一做法只能照办。照办的结果,果然与我之前找语言研究所及有关单位的结果一样,投信“辞书学会”无回音,投稿《辞书研究》同样无回音,而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找不到单独的电话或邮箱,我按信息页最下面显示的语言研究所邮箱再发邮件,同样拒收。
前路无明,这种状况应该是找不下去了。想不到出了毒教材事件,教育部开通了教材问题反映邮箱,我再燃希望,于是向教育部邮箱发信——
教育部教材问题反映邮箱的老师:您好!
欢迎教育部开通教材问题反映邮箱。想了解:除了插画及课本内容,《新华字典》算不算教材?如果我提出它近三十个字词是乱释义,您们管不管?如果您们说它不是教材、是工具书,不归您们管,你们不管,那么此信只好作罢。如果您们认为,它应算教材,虽然不是教育部门出版,但上亿学生人手一册,是教育内容,是教化,涉及知识掌握的正确与否,你们有不可脱卸的反映责任及监督权,应该管,那么您们作回复我即发材料。
发此信实是不得已。按正常渠道,发现《新华字典》有问题,直接找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就是。但这些年我通过各种渠道找过多次了,他们从无回复,拒收邮件,服务器告诉:邮件被拒绝,收件人设置黑名单或者邮件过滤。我也曾多次多处向国家有关机关发信、希望关心,但不见搭理。此次向您们发信,也是借此教材问题反映邮箱,试试运气。
我一个小百姓,能力太有限,该试的我都试了。公共产品如果有问题,不但是我,谁都有责任。国家机关谁都不管,也就不会有谁管了。
望能回复。不想多事不回复也行,因为我已习惯了。
我的电话:(略),可加微信。

下面是我认为有问题的教材——


不认可《新华字典》部分字词释义

一:“爱”
《新华字典》爱义——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爱。爱慕。爱情。爱戴。爱抚。爱怜。爱恋。爱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爱。挚爱。仁爱。厚爱。热爱。 
喜好(hào ):爱好(hào )。爱唱歌。 
容易:铁爱生锈。 
重视而加以保护:爱护。爱惜。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新华字典》以“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解释“爱”显不妥,比如对朋友、同事“有深挚的感情”,这种情状不能称之“爱”;人们搞科技攻关,一个人为了学手艺,投入的感情又深又挚,也不能称“爱”,因为有可能是奉命行事,被迫无奈,非乐而行之。
“深挚”非“爱”属性。水不靠深浅定义,色不靠浓淡定义,爱同样不靠强弱定义。“爱”是一种感情,“深挚”属感情强弱范畴,两者概念有异。如果“爱”义含“深挚”,那么“深挚的爱”用语不妥,因为意思重复。
“爱”何讲?《康熙字典》: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
“爱”是“七情”之一(《礼记》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爱”意思若作圈围,应是指对人或事物亲近心态下产生的关怀体悯,思慕眷恋(“关怀体悯思慕眷恋”生“親恩惠憐寵吝惜慕隱”)。“爱”以简略文字表达,可以是“情倾意贴”( “情倾”自然“关怀体悯”,“意贴”自然“思慕眷恋)。
“爱”的渊薮是认同,有认同才生亲近,有亲近才生“爱”。
如果“爱”义是“情倾意贴”,它可以较完满解释《新华字典》“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好”、“容易”、“重视而加以保护”、“吝惜”等诸义项。
比如“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的“喜爱”,可解释为“(心态上)喜欢,情倾意贴的样子”。
比如“喜好”的“爱唱歌”,可解释为“对唱歌情倾意贴”。
比如“容易”的“铁爱生锈”,可解释为“铁对生锈情倾意贴”。
比如“重视而加以保护”的“爱惜”,可解释为“情倾意贴地珍惜”。
比如“吝惜”的“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可解释为“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情倾意贴(一条牛)”。(这里的“情倾意贴”指因爱牛而舍不得杀——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语出《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对)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是感情的付出、给予,而不是想得到,比如爱国家,爱一个招人喜欢的穷苦孩子,就不是想得到。爱因不存在心机——想得到——因此高尚。男女之间的相爱,太多人是存有心机——想得到——的,爱只不过是心机的伴生物。
“喜欢”与“爱”有较大不同。“喜欢”指事物投合心态产生愉悦。“喜欢”不存在“关怀体悯,思慕眷恋”等感情投注。若情愫是“关怀体悯,思慕眷恋”,它不是“喜欢”是“爱”。“喜欢”与“爱”的界别是:“喜欢”是客体反应给主体;“爱”是主体反应给客体。“喜欢”变成“爱”,不是“喜欢”发展升级,而是转化——如同痒成为痛一样。“喜欢读书”可解释为“读书投合心态,读它产生愉悦”。“我喜欢她”可解释为“她投合心态,让我愉悦”。“喜”与“爱”同为七情之一。“喜”与“爱”的共同点是:都是心情感奋。因此“爱读书”与“喜欢读书”,都是指在读书上心情感奋。

二:“酥”
《新华字典》“酥”义: 
 1. 酪,用牛羊奶制成的食物:~酪。~油。
 2. 松脆,多指食物:~脆。~糖。桃~。
 3. 柔腻松软:~胸。~松。
 4. 身体酸软无力:~软。~麻。
“酥”
(形)
(1) 松脆而易碎的 [crisp]。如:酥脆;香酥鸡
(2) 肢体松软的。缺乏力量、肌肉松弛的 [limp;soft;weak]
休道冲动那厮,这一会儿连小闲也酥倒了。——《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
(3) 又如:酥懈(酸软倦怠)
(4) 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 [(of the skin)satiny]。又如:酥乳(洁白柔软而滑腻的乳房);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酥融(润滑柔软)
笔者不认可《新华字典》“酥”释义。
《康熙字典》“酥”:《玉篇》酪也。“酪”:《六書故》酒類也。北方以馬乳爲酪,故因謂湩酪,而酥與醍醐皆因之。
“醍醐”释义: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3、比喻美酒。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由于酥酪类渗透力强,因此“醍醐灌顶”指“佛义如似醍醐浇淋头顶,渗透力高强,陡然让人大彻大悟。”
(“醍醐灌顶”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当渗透力较强的酥作用于物,往往出现物象变化,对于这样的物象变化,“酥”被当作动词用指物的“被酥化”——物遭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生活中用指类似现象——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
这样“痒酥酥”便是“痒得身心如酥渗透溶蚀,觉发散松解”。“泡酥酥”便是“虚松软和得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泡:虚而松软。例句:棉花泡酥酥;蛋糕泡酥酥。“爬酥酥”便是“爬动的感觉让身心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例句:这只虫身上爬酥酥的。
说墙皮酥了,其“酥”也指“如酥渗透窜蚀,(墙皮)作发散松解”。说“饼子酥”,是指饼子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其“酥碱”指“岩基受盐碱侵蚀,如酥渗透,作发散松解”。
“酥”也指“松脆”,比如例句:鱼炸酥了。“酥”的“松脆”也是缘于“酥”的“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酥”致物发散松解,物自然显松脆。
如果认可以上解释,那么《新华字典》“酥”释义欠妥。
“酥”非指“柔腻松软”。“酥胸”是指女人胸部男人看见(或接触)身心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酥松”是指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得稀散。松:稀散。
“酥”非指“身体酸软无力”。“酥软”指身体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无力。软:无力。“酥麻”指身体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麻木。麻:神经受压迫产生的麻木感。《新华字典》例举的“站了一天,腿都酥了”其“酥”仍该为“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因为“身体软弱无力”是身体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引起的感受,“软弱无力”是外层关系,好比太阳放光,光不是太阳。“酥”若是“身体软弱无力”,表意上将造成混乱,比如生了病身体软弱无力,能否说为“酥”?
“酥”非指“肢体松软的。缺乏力量、肌肉松弛的”。元朝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正旦上,云)小闲,我这等打扮,可冲动得那厮么?(小闲做倒科)(正旦云)你做甚么哩?(小闲云)休道冲动那厮,这一会儿,连小闲也酥倒了。其“酥倒”是指小闲看见美人赵盼儿(正旦)身心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致身体发软倒下。
“酥”非指“酸软倦怠”。“酥懈”是指身体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致无力。懈:《康熙字典》《說文》怠也。
“酥”非指“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酥乳”是指女人乳房男人看见(或接触),身心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非指“洁白柔软而滑腻的乳房”。“酥融”非指“润滑柔软”,是指事物引起的感受——身心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得像是要融化,或物似有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得像是要融化。比如“粉腻酥融娇欲滴 ”、“春逗酥融绵雨膏”、“汗湿酥融”、“酥融香透肉”其“酥融”即指。
《新华字典》“痒酥酥”解释也欠妥。
《新华字典》“痒酥酥”解释;1,形容有点儿痒。2,形容轻松愉快的感觉。3,形容产生某种难以压抑的强烈愿望。
1,伤口有点儿痒,头皮有点儿痒,不能说为“痒酥酥”。2,任务完成,心里轻松愉快,不能说为“痒酥酥”。3,有难以压抑的强烈愿望想臥轨而死,不能说为“痒酥酥”。

三:“獃”、“呆”
用秤称东西,如果秤对重量反映不灵敏——压在秤杆上的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不见抬起或埋下——这种状况巴蜀人称“ái”——秤ái。“事情运作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巴蜀人称“ái码子”。比如例句:他每天散步都走河边,这是ái码子。此“ái”该表何字?该表“獃”。 为何该表“獃”?因为“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ái”音,“痴傻”义,是《新华字典》再后把它作了不恰当改变,从“呆”字义并具“dāi”音。
“獃”本从犬,《康熙字典》“獃”义:《廣韻》五來切《集韻》魚開切,𠀤音皚。《廣韻》獃癡象犬小時未有分別。《集韻》癡也。一曰懛獃,失志貌。或作𤶗。(以上空白处有字不能显,以下同——笔者。)
由于“獃”是指“小狗世事未开懵懂状”,因此“懵懂状”也就指“痴傻”——不灵动。“秤獃”也就指像小狗的懵懂状一样,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痴傻不灵动,不肯抬起或埋下。“獃码子”则是指“事情运作的痴傻不灵动——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
《新华字典》让“獃”从“呆”字义具“dāi”音,要表“秤ái”、“ái码子”的“ái”不但无字可表,而且“獃”从“呆”音义上都站不住脚。为什么站不住脚?因为“呆”是古“梅”字。
《康熙字典》“呆”义:《篇海》補道切,同保。詳人部保字註。又莫厚切,音母。古文某字。今俗以爲癡獃字。誤也。《類篇》同槑省。或作某,通作梅。《本草》梅,杏類,倒杏爲呆。俗以爲癡獃之獃,誤。《說文》从𠙵不从口。𣏁,本字。
解放后出的《新华字典》不认《康熙字典》“呆”作“癡傻”义是谬,以字典的严肃性,将“呆”的“癡傻”义予以肯定。现在《新华字典》“呆”义:1:傻,愚蠢: 2:不灵活,发愣: 3:同待。
一个古“梅”字,《新华字典》定为“癡傻”义具“dāi”音实是不该,再让“獃”同“呆”,废“ái”音具“dāi”音更是乱来。
如果“獃”是“dāi”音,巴蜀人口中的“靠ái了”、“ái啄脑”、“ái码子”、“ái脑壳”、“ái眉ái眼”、“ái头ái脑” 的“ái”将永远无解。如果“獃”是“dāi”音,旧书所见“獃子”、“獃瓜”、“獃气”、“獃况”、“獃悍”、“獃板”、“獃头獃脑”等词,其“獃”是不是要依《新华字典》改读为“dāi”?现在的《红楼梦》、《水浒》、《西游记》、《说岳全传》、《儒林外史》等书,“獃子”、“獃板”等词大多已改印成“呆子”、“呆板”,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圈“獃子”、“獃板”等词仍在用。为捍卫中华正统文化,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要求他们须随《新华字典》改为“呆子”、“呆板”?
“呆”何时具“ái”音“dāi”音不了解,但“dāi”音“痴傻”义字却是有的,此字是“懛”。“懛”(音“dāi”):痴傻笨拙。《康熙字典》《廣韻》丁來切《集韻》當來切,音。《集韻》懛獃,怳也。 可能表“懛”有人以同音字“呆”代,迼成“呆”指“痴傻”,再后被《新华字典》肯定。可能表“獃”有人以同音字“呆”代,而“呆”又具“dāi”音,再后便形成“呆”的“dāi”音指“痴傻”,但“呆”指“痴傻”却是要不得的。

四:“赖” 
《新华字典》“赖”义:
留在某处不肯走开:赖着不走。 
不承认:抵赖。赖账。赖婚。 
耍赖。亦指无赖的作风和行为。如:赖子(赖皮子,赖皮狗。刁钻撒泼、不讲道理的人) 
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赖子。无赖。
诬,怪罪:诬赖。 
责怪,应该受责。如:这事全赖我 
[方言]∶逃。如:赖学 。
无法认可《新华字典》“赖”释义,其所列七条义项,“赖”义都应是“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
1,“留在某处不肯离开”不能定为“赖”。“不肯离开”可以有诸多原因,比如负有任务,生离死别,留恋……这样情状显然不能定为“赖”。“赖着不走”何讲?合理解释应是:主观判定应该走的事实行不走。
2, “不承认”不能定为“赖”。“不承认”有多种情况,多种因素,比如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打为“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反党集团主帅”,但彭德怀拒不承认。对彭德怀的“不承认”,显然不能否定为“赖”。“抵赖”何讲?“抵”指“挡、拒”。“赖”指“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抵赖”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对应该认可事不认可搞抵制。“赖账”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对应该还的账搞不实行。“赖婚”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对应该实行的婚事搞不实行。
3,“耍赖”不能解释为“无赖的作风和行为”。“无赖”何讲?无:没有。赖:《康熙字典》《類篇》一曰恃也。因此“无赖”指“没有依恃”,生活中泛指无奈、无可奈何。社会上的“无可依恃”者,生活无着,因此他们的生存之道往往是放刁,撒泼,顽劣,有账不还,蛮不讲理。《康熙字典》《史記·高祖紀》大人常以臣無賴。《註》晉灼曰:賴,利也。無利於家也。或曰江淮之閒謂小兒多詐狡猾爲無賴。“无赖”不但指游手好闲,刁滑强横者,也指无奈、无可奈何、顽皮。对“赖”义不作开刀,把“耍赖”解释为“无赖”,显然是踢皮球。如果这算解释,“无赖”是不是可解释为“耍赖的作风和行为”?(“作风和行为”多余,“无赖”本就是“作风和行为”。“耍赖”何讲?耍:玩弄。“赖”: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耍赖”则是主观判定(对方)玩弄该实行事搞不实行。
“耍赖”不能解释为“刁钻撒泼、不讲道理的人(‘的人’多余)”。主观判定的“耍赖”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比如小孩停下不走,身边人可称他“耍赖”、“赖子”。不想走,借故不走,是否就是“刁钻撒泼、不讲道理的人”?“赖子”何讲?“赖”: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子”:在此附人物某社会属性后作称呼,如弟子、孩子、男子、傻子、老夫子、士子等。“赖子”则是:主观判定(对方是)该实行事搞不实行的人。
4,“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的人’多余)”不能定为“赖”。比如:一个懒人游手好闲,行为不正,但与别人并无利益纠扯,这种人显然不能定为“赖子”、“无赖”。如认为是“赖”,“赖”在何处?
5,“诬,怪罪”不能定为“赖”。《康熙字典》“诬”义:《說文》加也。《徐曰》以無爲有也。《玉篇》欺罔也。“怪”义:异——不同常——有乖。“罪”义:作恶、过失、错误。“怪罪”义:责其乖,认为错误作恶。因此“诬,怪罪”与“赖”无关。“诬赖”何讲?诬:以無爲有。“赖”: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诬赖”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妄说,脱卸应承担的,把它推给另方。”
6,“责怪,应该受责”不能叫“赖”。比如一个人做错了事,大家责怪他,认为他应该受责,这样状况显然不能定为“赖”。如认为是“赖”,“赖”在何处?“这事全赖我”的“赖”作何讲,应是“主观判定对该承担事搞不承担” (与“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指向同)。“这事全赖我”则是“主观判定(对方)脱卸应承担的,把它推给我”。
7,“赖”不能解释为“逃”。“赖学”何讲?——主观判定学习上搞应该实行事不实行。“逃学”何讲?——逃避学习。“赖学”、“逃学”虽然都是指在学习上搞不实行,但意思有大差别。不能把指对相同,定为意思相同。

五:“潽”
《新华字典》“潽”义:液体沸腾溢出。
《康熙字典》“潽”义:水也。
《新华字典》“潽”的“液体沸腾溢出”义应是增设。但此增设不妥。为什么不妥? 因为民间所谓“pu”是音表:当液体沸腾产生大量汽泡涨起,汽泡破裂喷溅一片“pu pu”声,由于汽泡破裂喷溅的“pu pu”声最能引起注意,最具代表性,因此人们取“pu”以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这别具一格沸腾具象。(人们说“pu”,实际是模仿它发出的声音。“pu”音作表字则是“噗”, 巴蜀人对“pu”的模仿音多是阳平(pu2),而不是“噗”的阴平。)
由于“噗”是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因此“噗”可以与“溢”无关——如果锅沿高,汽泡涨起溢不出锅沿,难道这种涨起不是“噗”?当豆浆沸腾汽泡涨起“噗噗”作声,人们会说:快点,噗起来了;当使用新砂锅,有人会说,要用米汤“噗”过才不漏(指用涨起的酽液填堵砂锅不充实有砂眼处)。从对“噗”的使用,可见“噗”与“溢”无关。虽然无关,但由于这种沸腾状象不注意常会产生溢漫,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有“溢”义,并在组词中以“溢”表现。 既已俗成,应该遵从。
由于民间所谓“pu”非指“液体沸腾溢出”,《新华字典》“潽”非指“噗噗”喷溅声,因此以“潽”指民间所谓“pu”不妥。
著名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一》指出:《说文》:“鬻,炊釜沸溢也。”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广韵》音“蒲没切”。《现代汉语词典》作“潽”,“潽”不见于古代字书。”
无法查证“鬻”音为“蒲没切”,义为“炊釜沸溢”。“鬻”《新华字典》为“yù”音,《康熙字典》为“祝”音,不见有“pu”音。《康熙字典》“鬻”:《唐韻》《集韻》之六切,音祝。《說文》也。《註》今俗作粥。《爾雅·釋言》鬻,糜也。
如果真如段玉裁所说,“pu”为“俗谓”,那么以训诂考释民间的“pu”便是走错了道,困为没文化的村野小民绝不会启用“鬻”这样字眼,更谈不上转字。

六: “搌”
《新华字典》“搌”义:轻轻地擦抹。方言:移动。
《康熙字典》“搌”义:搌𢵈,展極也。一曰縛束也。捲也,拭也。
《康熙字典》“搌”无“移动”义。《新华字典》老版“搌”无“移动”义,有“移动”义是再后创立。
笔者认为:“zhǎn”音“移动”义的字本来就有,用不着去创,此字是“展”。
《康熙字典》“展”义:“轉也”。(“转”义:迁徙。)《爾雅·釋言》:“適也”。“適”义:《康熙字典》“之也”、“往也”。(“之”、“往”释义:“去”、“到”。)例句:他的家展到成都去了。
“移动”、“迁徙”、“之”、“往”与“搌”的“扌”无关,与“展”的“脚”却有关联。因此以造字学论,“展”比“搌”妥。不以应该表达字“展”指“移动”,无中生有让生僻字“搌”具“移动”义是指鹿为马,割断历史。
《新华字典》对“搌”义的“轻轻地擦抹”作例句:“纸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纸搌一搌吧”,这里“搌”明显该“吸”而非“擦抹”。因为收墨纸功能就是吸,纸上有墨用“擦抹”方法,纸必定会一塌糊涂不堪再用。《康熙字典》 “搌”之“縛束也。捲也,拭也”其“卷”——“裹挟”也是指“收携”——吸,因此用“擦抹”指“搌”,从例句看就有毛病,不能说服人。
笔者认为:“搌”和“轻轻地”无关;“搌”不是“擦抹”就可解释的。下面例举巴蜀地区对“搌”的用法。例句1:地湿,拿拖把搌干;2:桌上水流过来了,找帕子把它搌着;3:他身体差,晚上睡觉被子哪处没搌好都会受凉。第1例句“搌” 是指拭、吸。第2例句“搌”是指把帕子留在那里止水流淌——不但有“拭”,更多的是“塞阻”、“吸”。第3例句“搌”是“掖”——“塞堵”。巴蜀方言“办一台搌扎”,这里“搌扎”指“拭塞阻吸约束”—— “搌”是“拭塞阻吸”,“扎”是“分界,捆束”。“办一台搌扎”意思是请吃饭——以吃饭拭塞阻吸约束事情,防止不良事态发展。

[本帖最后由 审核员 于 2022-06-27 10:13 编辑]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6-26 08:11
七:“罪”
《新华字典》“罪”含“苦”义。比如“受罪”指“苦难,痛苦”;“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指“苦难、祸殃”。
笔者认为:“罪”与“苦”是不相干概念,“罪”不指“苦”,“罪”指“作恶或犯法的行为——过恶”。“苦”指:1,荼(苦菜,味極苦);2,苓(苓耳,即卷耳)。《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3,《说文解字》:大苦(黃藥)。爾雅蘦大苦注云。蔓延生。葉似荷靑。莖赤。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郭云甘草。非也。 “苦”生活中用指味的一种,与“甘”相对,多组词“辛苦”、“痛苦”、“苦难”等。
《新华字典》“受罪”、“罪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罪苦”,其“罪”非指“苦”,都是指“作恶或犯法的行为——过恶”。
“罪殃”指过恶造成的灾殃,非指苦难或祸事造成的灾殃。
“罪逆”指过恶做出的有背社会及人伦道德的事,非指苦难或祸殃造成的有背社会及人伦道德的事。
“罪疾”指“过恶造成的患痛缺陷”,非指苦难或祸殃造成的患痛缺陷。
“罪恼”指罪孽造成的怨恨,非指苦难或祸殃造成的烦恼。
“罪障”指因有过恶,造成对佛理的参悟形成障碍,非指苦难或祸殃对佛理的参悟形成障碍。
“罪苦”指前世作恶有罪今世遭老天惩罚蒙受苦难,罪非指苦难或祸殃。
“受罪”指(现在受苦是因为)前世作恶有罪今世受老天惩罚,罪非指苦难或祸殃。“受罪”、“造罪”、“遭罪”等词的产生,是旧时受迷信思想影响,认为受苦难是因为前世有罪,今世受老天惩罚,因此把受苦难说成“造罪”、“受罪”、“遭罪”。这类词字面无“苦”,但使用上都是针对身受苦而言。因罪受罚得苦不等于罪该含苦,如果罪是指苦,“吃苦”能否说为“吃罪”?“很苦”能否说为“很罪”? 旧字典比如《康熙字典》“罪”不含“苦”义,“罪”指“苦”只是《新华字典》。

八:“稍”
《新华字典》:“稍”:赌本。如:翻稍(翻本)。
笔者认为:“翻稍”非“翻本”,“翻稍”的“稍”是指“稍”本义:禾末。
“翻稍”何意?是指(枝干倾倒后)稍头(从新)翻转(抬头趁起)。生活中用指“扭转——翻身作活”。翻:转,再来。稍:禾末。例句:解放了人民翻稍了;昨天输了,今天再去翻稍。
不能把“稍”理解为“廪食”。(《康熙字典》稍,廪食也。《疏》以其稍稍给之,故谓米廪为稍。廪(音lǐn):俸禄、储藏、积聚。) “翻稍”的“稍”不是指“廪食”的“钱财”,“翻稍”非指以钱财翻本,比如“解放了人民翻稍了”其“翻稍”就不是指“以钱财翻本”,也非指“翻本”。
巴蜀方言词“捞稍”,意指(枝干倾倒后)捞扶起稍头(使其抬头趁起)。生活中用指吃亏失败后做出扭转找回举动。例句:昨天我打了他一下,今天他捞稍,见面就给我一拳。
由于“翻稍”、“捞稍”其“稍”使用意相同,因此“捞稍”的“稍”可反证:“翻稍”的“稍”非指“赌本”。

九:“拽”
《新华字典》“拽”义:拉、扔;同曳。词条“拽文”解释是:方言。掉文。卖弄口才辞藻。
这里“拽”明显错用,该“跩”。为什么该“跩”? 因为“拽”虽同“曳”,“曳”有“飘摇”义,但方言“zhuǎi文”其“zhuǎi”不是指“曳”的“飘摇”,是指“卖弄”、“得意”。要指“卖弄”、“得意”,只有“跩”才能演绎。
《新华字典》“跩”释义: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据此我们例句:她人老了,走路一跩一跩的。由于“跩”的“摇摆”,生活中用指各种“晃摇”。例句:你今天哪里去跩来;这坛子没放好,有点跩;这人跳舞跩圆了。 自满傲世者往往做出自大像,走路也开八字步,一摇一摆,因此,人们借用“跩”的摇摆,以“跩”指生活中自满傲世者。例句:这人有钱的样子,跩得很。由于“跩”有出自恃、傲慢心态,生活中也以“跩” 指与人对接的自恃、傲慢、晃摇(故意偏移、不投对)。例句:跩价钱;东西不愁卖好跩。巴蜀方言词条“歪跩”,意思是“故意不在达到共同目的上努力,在事情另一端作另种坚持,做出自恃傲慢的样子”。歪:不正、错开。例句:这次谈判话语权掌握在对方手上,提出的条件很苛刻,由他们歪跩。
“跩”指“晃摇”,并喻“自恃”、“得意”,因此“zhuǎi文”表字“跩文”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百度百科》说:广东 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安徽等地人把骄傲张扬的样子叫做“拽”。这“拽”明显错,该“跩”。

十:“马”
《新华字典》“马”义:[方言]: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笔者认为方言的“mǎ”——“mǎ干吃尽”、“ mǎ脸”、 “mǎ着吃”的“mǎ”都该“码”而不能表“马”。
“码”:堆叠。比如:码货;码放。 “码干” 指“(一方被另一方势力)堆耸(欺霸)完”。干:穷尽、没水份、枯竭。“码着吃”的“码”也是指“(威势的)堆耸——欺霸”。 “码脸” 指“脸上堆耸出……(‘不高兴’不便说)”。
以上例句表意都不完整,“码”(堆耸)的是什么并没说出。为什么没说出?一是表意力求简扼;二是古人出于礼貌谨慎,力避唐突,把锋芒伤害性辞语作了隐匿。虽不完整,但两相对峙,一方行为上做出的是什么,大家不言而喻,因此这样朦胧不完整表意并不妨碍对方理解。
如果对“mǎ”表“码”还不理解,笔者再举例句看看“码”是怎样显出“欺霸”意的。
例句1:“放坝坝电影了,抬凳子去mǎ个地方。”
——你认不认可此“mǎ”该“码”—— 把座椅堆耸那里占地方?
例句2:“他把我码的位子mǎ去了。”
——你认不认可此“mǎ”也该“码”——甲堆耸占据的位置被乙堆耸占据了,而且这“码”——霸人位置——是“欺霸”?
例句3:“他mǎ着我”;“他把人mǎ干了。”
——你认不认可此“mǎ”同例句2的“码人位子”的“码”是同一意思——是把势力堆耸到对方——“欺霸”?
再是 “mǎ干吃尽”、“mǎ脸”、 “mǎ着吃”的“mǎ”都是动作词,而“马”却是名词,因此只有动作词“码”才恰当。以“马”指“欺霸”,无论怎样引伸牵扯,都与“欺霸”不沾边。《新华字典》“mǎ脸”的“mǎ”表“马”,就算转几个弯“马”成“长脸”,以“马”指人社会上也行不通。比如对父母长辈可以说“码脸”,若成“马脸”,相信使用者及被指对者都会无比惊耸,不能接受。再是“马”的“长脸”也不适“mǎ干”、“mǎ着吃”等词条,无法通讲。 “mǎ”用指“欺霸”不是指“发怒”,更与马的“长脸”无关,是指威势堆耸呈现的冰冷和傲慢。比如例句:理疗室按规定每人只理疗30分钟。她每次都mǎ(码)着疗,到了30分钟硬是不下理疗仪;张婆婆,你儿媳妇这样乖,你不要mǎ(码)着她呦。
由于“码”也指事物的“档”、“类”(比如这码事,那码事),而“档”、“类”是指“事物的某种度、范围”,因此巴蜀人说“这事情我码不实在”,“他要做什么我码不准”,这“码不实在”、“码不准”就是指对事物的度、范围定不实。

十一:“爬”
《新华字典》“爬”义:俯伏。如:爬蛋(方言。产仔);爬窝(方言。谓牲畜卧圈不起);爬伏(趴下,伏倒)。
《康熙字典》“爬”无“俯伏”义。
笔者认为:“爬”具“俯伏”义不妥。方言发生音变是常事,地方音把“爬”音变发成“趴”音完全有可能。“趴”、“爬”两音相近,“爬蛋”、“爬窝”、“爬伏”的“爬”,记录者有可能把“趴”的表说音听成“爬”,因此《新华字典》据“pá”音表字“爬”水份大。用“趴”精确,用“爬”难理解。
“爬”若具“俯伏”义使用上有毛病。比如:“我爬了半天了”是否可理解为“我俯伏了半天了”?

十二:“檐”
《新华字典》“檐”义:房顶伸出墙壁的部份。
笔者认为此说不妥,“檐”义应为“房顶边沿部份”。房间内房顶同样有“房顶伸出墙壁部份”,能叫“檐”吗?“檐”与墙壁无关,没有墙壁的房子哪怕只有几根柱子,屋顶边沿部份同样叫檐。

十三:搭
《新华字典》“搭”义:方言,指处、地方:这搭儿。
《康熙字典》“搭”无“处”、“地方”义。《新华字典》“搭”具“处”、“地方”义应是增设,但此增设不妥,因“dā”音指“处”、“地方”有字可表,此字是“垯”。
“垯”(音dā,巴蜀人口语音为“tǎ塔”):处、地方。《康熙字典》:《集韻》德盍切,音搨。地之區處。 例句:这垯地我准备种花生;你家在哪个垯垯? “垯”、“搭”相比,从造字学看, “垯”更有道理。“垯”具“土”旁,而“搭”是“扌”。巴蜀人指“处”、“地方”的表意词音是“tǎ塔”,不是“搭” 的“dā”音。“垯”《康熙字典》是“搨”音,“搨”音“tà”与“塔”近,因此“垯”音义皆妥。

十四:“硌”
《新华字典》“硌”义:
硌( luò )山上的大石。
 硌( gè )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硌脚。硌牙。硌得难受。 
【动】 
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这条石子路真硌脚 
又如:硌脚;硌牙(牙齿被硬物垫磨、损伤) 硌窝儿:禽卵在窝里被硌破(多指鸡鸭蛋) 这几天净收硌窝儿蛋 
笔者认为,《新华字典》“硌”的开宗明义:“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说法不妥。
第一,外围跑马:“ 凸起的硬东西”是告诉产生“硌”的条件;“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是说明“硌”产生的后果;“跟身体接触”是指“硌”和人发生关系——都没触及主题——什么是“硌”?
第二,“硌”与“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等设立条件无关。比如:“木板床硌背”,木床板就不是“凸起的”;如果棉被耸成一团睡上去硌腰,棉被不能算“硬东西”。再是“硌窝儿”义项的“禽卵在窝里被硌破”反证“硌”非专有名词,只针对人而言。因此“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与“硌”义无关,不该入义。
“硌”该如何定义?笔者认为作动作词是指“作梗抵顶”。“梗”:阻塞、妨碍;直、挺立。“抵”:挤、抗。“顶”:拱起、抵住。例句:鞋底被石子硌了个眼。
这样“硌脚”、“硌牙”的解释便是“(物)作梗抵顶脚或牙”;“硌窝儿”便是“(禽卵)窝里作梗抵顶(出现破损)”。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6-26 08:14
十五:“闹”
《新华字典》闹:[方言]∶有毒;中毒或使中毒〖poison〗。如:闹耗子;闹鱼 
笔者认为:“闹”指“有毒”、“中毒”或“使中毒”有误。
“闹”字义:吵嚷。《说文解字》:不静也。民间说“闹药”是指吃了会不安叫嚷的药。“药”本义是“治病草”。“闹药”最初意思应是指具伤害性吃了会不安叫嚷的植物。“这种草闹人”、“闹鱼”、“闹耗子”指具伤害性的东西人或动物吃下或接触后出现不良反应,此“闹”同样是指“不安叫嚷”(虽然鱼不会叫嚷,但此“闹”是从“闹药”取“闹”指不静)。“闹”是身体反应,“毒”是物性,民间说法是指身体反应,非是抬高到是对物性有认识,判别出物性有毒,闹人的东西不一定有毒,因此“闹”具“有毒”、“中毒”、“使中毒”义不妥。
有必要提到:“痨”。
《康熙字典》“痨”:《說文》朝鮮謂藥毒曰癆。《廣韻》癆痢惡人。《揚子·方言》凡飲藥傅藥而毒,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癆。因此“痨药”指有毒之药。《揚子·方言》之“凡飲藥傅藥而毒,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癆”,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杨雄所著《栖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对北燕朝鮮人称说的记载,不一定与汉化地区指谓相同。药毒杨雄用字“痨”,无法知道“痨”当时是否具“毒”义?如无,是从杨雄开始,那杨雄用“痨”指“毒”用字是否妥当值得探讨。北燕朝鮮人的“nào”有可能指“闹”也不一定,因为杨雄用字“痨”应是依当地方言音作表,而不是转字。“痨”、“闹”比较,“闹”应更妥,更合民间表意,而且用音准确。

十六:“溜”
《新华字典》“溜”:滑行。
笔者认为:“滑行”则“贴物从此到彼作掠”,因此“溜”可理解为“对事物作从这到那拂掠”。比如:这首歌她每天都要溜一遍;出屋子溜了一遭;她经常溜她女儿的学习好;到北京告状这事他溜念好久了;溜须拍马。
《新华字典》“溜”义:偷偷地走。如:溜抽(脱身溜走);溜跑(偷偷地跑开);溜溜湫湫(躲躲闪闪,轻手轻脚的样子)
笔者认为:“溜”与“偷偷地走”无关,此“溜”指“滑行”——梭。“溜抽”指“梭闪抽身”;“溜跑”指“梭闪奔逃”;“溜溜湫湫”指“黯然梭闪”。“湫湫”:《康熙字典》忧愁貌。《春秋繁露阳尊阴篇》湫湫者,悲愁之状也。
《新华字典》“溜”义:瞟、偷偷地看。说着,却把眼溜着金桂一笑——《红楼梦》
笔者认为:“溜”与“瞟”、“偷偷地看”无关,此“溜”指“滑行”—— 拂掠。“眼溜着金桂一笑”指“眼睛扫掠金桂一笑”,不是“眼瞟着金桂一笑”或“眼偷偷地看着金桂一笑”。“溜”不指眼睛产生的行为。
《新华字典》“溜”义:偷偷地拿。差人各溜过几件细软东西——《醒世恒言》
笔者认为:“溜”与“偷偷地拿”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差人各溜过几件细软东西”指“差人各搜掠走几件细软东西”非指“偷偷地拿”。
《新华字典》“溜”义:略略热一下。如:溜冷饭。
笔者认为:“溜”与“略略热一下”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溜冷饭”指“贴热锅从此到彼掠过冷饭”——匆急,快速,不是充分地热冷饭。
《新华字典》“溜”义: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如:醋溜鱼。
笔者认为:“溜”与“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醋溜鱼”指“将炸好的鱼浇淋上糖水、醋、淀粉汁等混合液的一种食品制作方式。“醋溜”指“醋等(贴鱼)从此到彼作掠”。”溜“作为动作词,不指“煮”、“加淀粉汁急火快炒”等。
《新华字典》“溜”义:逢迎,拍马,奉承。如:溜钩子,亦作“溜沟子”,“溜勾子”(方言。钻营,奉承)。
笔者认为:“溜”与“逢迎,拍马,奉承”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溜沟子”的“沟子”指屁股沟。“溜沟子”指“贴着别人的屁股沟,仰承其动向作顺从——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生活中用以贱指阿谀者。
《新华字典》“溜”义:鸣,叫。闭凝盼,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清· 孔尚任《桃花扇》(笔者按:网上浏览《桃花扇》原文,找不见有此句。怀疑此例句来自明代汤显祖之《牡丹亭还魂记》,非清代孔尚任之《桃花扇》。《牡丹亭》原文:杜丽娘【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新华字典》把“闲”弄成“闭”;“闲凝眄兀生生燕语”弄成“闭凝盼,声声燕语”;“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成“呖呖莺声溜的圆”。短短一句话两处出现“声”字,这种状况古人避忌。)
笔者认为:“溜”与“鸣,叫”无关,此“溜”指“滑”。“溜的圆”指声音“畅滑圆润”。。
《新华字典》“溜”义:倾斜。如:溜肩。
笔者认为:“溜”与“倾斜”无关,此“溜”指“滑”。“溜肩”指“滑肩膀”。“滑肩膀”有两种意思:一是逃避责任——担子放肩上故意让扁担往下滑——不承担;二是指肩膀倾斜度大,东西放上去待不住,会溜。第一种不想担责的“溜肩膀”与第二种用语相同,因此第二种同样是“滑肩膀”。“滑肩膀”非指“倾斜肩膀”,“滑”非指“倾斜”。物象生动象,动象绝非物象。
《新华字典》“溜”义:灵活;麻利。如:溜撒(灵活;伶俐)。
笔者认为:“溜”与“灵活”、“麻利”无关,此“溜”指“滑”。“溜撒”指“滑利放撒”。“滑利”指做事麻利。“放撒”指放开手脚行动的样子。
《新华字典》“溜”义:某一点附近的地方。这不是咱们这溜儿都装上自来水了吗?——老舍《龙须沟》。又如:这溜儿果树很多。
笔者认为:“溜”与“某一点附近的地方”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贴物从此到彼作掠”运行轨迹是条状,容易产生条状痕迹,也就用它指“条状东西”,比如“溜溜粑”、“布溜溜”、“纸溜溜”、“一溜树”。“这溜儿”则“这一长条”、“这一列”。“溜”作为动作词,不指“某一点附近的地方”,原文非指“某一点附近的地方”。
《新华字典》“溜”义:液体向下流。生犹悬水溜,死若波澜停。——南朝宋·孔欣《置酒高堂上》
笔者认为:“溜”与“液体向下流”无关,此“溜”指“滑”。“悬水溜”则“悬水滑”。悬着的水作滑,受地心吸引力,自然往下落——向下流。“溜”虽具“氵”,但作为动作词从来不指“液体”,更非指“液体向下流”。物象生动象,动象绝非物象。
《新华字典》“溜”义:斜视,瞥,迅速而短暂地看。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小红一溜——《红楼梦》。又如:溜瞅(斜着眼睛窥视);溜溜(瞟,斜视)
笔者认为:“溜”与“斜视,瞥,迅速而短暂地看”无关,此“溜”指“滑过”——扫掠。“拿眼把小红一溜”指“用眼睛扫掠小红”,非“斜视小红”、“瞥小红”或“迅速而短暂地看小红”。“溜瞅”指“用注视的眼睛扫掠”非指“斜着眼睛窥视”。“溜”不指眼睛产生的行为。
《新华字典》“溜”义:操练。如: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笔者认为:“溜”与“操练”无关,此“溜”指“滑行”——梭——像梭子梭动一样作行进。此指身体像梭子梭动一样作行进,比如快走,跑步等。“腿溜出来了”即“腿梭行出来了”。
《新华字典》“溜”义:通“遛”。漫步,游逛。在那海棠树边,悄悄溜了三回。——田间《赶车传》
笔者认为:“溜”与“漫步,游逛”无关,此“溜”指“滑动”——走。“溜了三回”则“走了三趟”。原文“溜”非指“漫步,游逛”。
《新华字典》“溜”义:传唤。到十六日,叫小厮拿了一个“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戏子来谢神。——《儒林外史》。又如:溜子(溜单。注明官衔的岾子)。
笔者认为:“溜”与“传唤”无关,此“溜”指“滑动”——贴物从此到彼作掠。“贴物从此到彼作掠”运行轨迹是条状,容易产生条状痕迹,也就用它指“条状东西”,比如“溜溜粑”、“布溜溜”、“纸溜溜”、“一溜树”。“溜子’则“条状东西”,此指“纸溜溜”——上面写了文字的纸溜溜。“传唤”是虚词,“纸溜溜”是实物,两者不对景,因此“溜”不可能是“传唤”。“溜了一班戏子”,其“溜”指“串”——贯穿一系列——与“纸溜溜”的“溜”属同一意思。“溜了一班戏子”则“串连了一班戏子”。
《新华字典》“溜”义:(方):涂抹、糊缝隙。如:溜缝。
笔者认为:“溜”与“涂抹、糊缝隙”无关,此“溜”指“滑行”。“溜缝“则“跟着缝滑动”。“跟着缝滑动”指沿着缝把已经塞入缝的填充物用器物一一碾实抹平(比如造木船)。
《新华字典》“溜”义:水势迅猛。黄河水溜,不是当耍的。——清· 孔尚任《桃花扇》。又如:溜道(湍急的河道)
笔者认为:“溜”与“水势迅猛”无关,此“溜”指“滑动”。“黄河水溜”指“黄河水像梭子一样作猋奔”。“溜道”则“水像梭子一样作猋奔的河道”。“溜”非指“水”,更生不出“水势迅猛”。
《新华字典》“溜”义:行动迅速。如:溜烟(形容跑得迅速);溜撒(行动迅速、敏捷)
笔者认为:“溜”此非指“行动迅速”,是指“滑动”。“溜烟”《新华字典》无详细解释。其解释“形容跑得迅速”是根据使用状况悟得。如果以此解释教授外国人,他们永远莫明其妙,无法真懂。“溜烟”按字眼讲,笔者认为应是:“梭行得快,倾刻眼睛里便不见,只见扬起的烟尘”。“溜撒”则“滑利放撒”。“滑利”指麻利,“放撒”指放开手脚行动的样子。
《新华字典》“溜”义:流利、顺畅、不结巴。如:“这名外籍生来台湾好几年了,国语说得很溜”。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皀头巾裹著额颅,斑竹篮提在手,叫歌声习演的腔儿溜”。
笔者认为:“溜”此非指“流利、顺畅、不结巴”,是指“滑”。“滑”指“畅滑”(不滞涩)。“国语说得很溜”则“国语说得很畅滑”。“腔儿溜”则”腔儿畅滑”。
《新华字典》“溜”义:私自离开或进入。如:“溜课”、“溜回家”。《红楼梦·第九七回》:“一面想著,已溜到里间屋子门口,偷偷儿的瞧。”
笔者认为:“溜”与“私自离开或进入”无关,此“溜”指“滑行”——作移动。“溜课”指脚下移动离开课堂。“溜回家”指指脚下移动离开回家。“溜到里间屋子”指移步到里面屋子。
《新华字典》“溜”义:滑动,滑落。如:“溜冰”、“溜滑梯”。
笔者认为:“溜”指“滑动”,但非指“滑落”。“溜冰”指“滑冰”;“溜滑梯”指“滑过滑梯”或“滑梯上作滑”。滑梯设置都是一头高一头低,因此滑梯上作滑动,总是身子往下落,但这样的人为设置不可能导致“溜”具“滑落”义。简单的道理:假若借外力让人或物可从滑梯脚往上滑,“溜”是否又该具“滑升”义?
《新华字典》“溜”义:钻迎、卖弄、讨好。《红楼梦·第七一回》:“你想想你那老子娘,在那边管家爷们跟前比我们还更会溜呢!”
笔者认为:“溜”义与“钻迎、卖弄、讨好”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更会溜”则“更会贴着对方心意作掠”。“贴着对方心意作掠”(顺着心意抹)是奉承、阿谀。奉承阿谀是心态,“溜”是动作,动作不可能具心态,它只是心态的传递,好比太阳放光,光不是太阳,因此“溜”不指“钻迎、卖弄、讨好”,原文非指“钻迎、卖弄、讨好”,若是那样,语者是自辱自贱。
《新华字典》“溜”义:(方):很,非常。如:溜尖(很尖);溜光水滑(形容非常整洁,干净);溜明(非常明亮);溜净(非常干净)。
笔者认为:“溜”与“很,非常”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溜伸”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伸”——通伸;“溜酸”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酸”——通酸;“溜光”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光滑”——通光;“溜圆”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圆”——通圆。“溜明”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明亮”——通明;“溜净”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洁净”——通净;“溜尖”指“貼物从此到彼作掠(一直通畅到收尾形成的)尖”——很尖。“尖”很难做到通畅到收尾,再尖的东西,显微镜下其端处也显圆钝,这样的圆钝,当贴物作掠,会产生空临(不紧贴)。尖若能做到通畅到收尾,这样形成的尖便很尖。比如两直线相交形成锐角,这锐角形成的尖理论上讲便是无穷尖——很尖。(两直线可视作贴物从此到彼作掠产生的轨迹。)“溜光水滑”指“一路滑过去(碰到的都是)沾了水一样光滑”——一整个地光滑。
“溜明”、“溜净”、“溜尖”、“溜酸”、“溜伸”……等众词条,其“溜”虽都用指“很”、“非常”,但“溜”义却不能是“很”、“非常”,因为“溜”是事物产生的动象,“很”、“非常”是人为界定,前者客观,后者主观,两者走不到一条道。“溜”若具“很”、“非常”义作泛指,使用上将会造成极大困惑。
《新华字典》“溜”义:形容词词尾,表示程度深。如:“乌溜溜”、“酸溜溜”、“光溜溜”。
笔者认为:“溜”与“程度深”无关,此“溜”指“滑行”——贴物从此到彼作掠。“乌溜溜”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黑乌的顔色”——一片乌色;“酸溜溜”指“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酸味”——整个地酸”。“溜溜”作叠,是为语气上的顺,因此“酸溜溜”与“溜酸”同义,不具“程度深”义。“光溜溜”就没必要再作解释了。
若“溜”义为“贴物从此到彼作掠”,许多含“溜”的词条都可有较具体解释。
1:“的溜溜”、“嘀溜溜”
“的溜溜”、“嘀溜溜”的“的”、“嘀”都是指物作快速旋转,刚启动时发出的声音。旋转能发出声音,说明快。“溜”则指物作旋转时的“掠”。“的溜溜”、“嘀溜溜” 再后使用中,“的”、“嘀”的表音意大多丧失,只剩“溜”的“掠”。“的溜溜”、“嘀溜溜”则“嘀”地一声,(物旋转)作掠的样子。由于物作快速旋转,眼睛看上去会呈圆形,因此也把“的溜溜”、“嘀溜溜”用指作圆的样子。
“的溜溜”、“嘀溜溜”使用词例——
《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待举起箸来到嘴,忽然席口一个乌黑的东西,的溜溜的滚下来,乒乓一声,把两盘点心打的稀烂。」
《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哗啷一声,一大捧东西一齐丢在地下,还有些珠子的溜溜在地下乱滚。”
《收获》1981年第2期:“双双眼睛的溜溜盯着他,研究他是什么人?” [
《西游记.第二九回》:「你看他屹迸迸咬响钢牙,滴溜溜睁圆环眼,雄纠纠举起刀来,赤淋淋拦头便砍。」
赵日升 《编草帽》诗:“咱编的草帽--密纹儿细,沿儿圆,滴溜溜地像磨盘。”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原来是滴溜溜遶閒阶败叶飘,疎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
《水浒传》第六一回:“那隻船滴溜溜在水面上转。”
管桦 《爆炸大王》:“一个手榴弹掉在身旁,弹棒冒着火花,滴溜溜直转。”
曹禺 《王昭君》第五幕:“黄鹂滴溜溜地叫起了清晨。”
2:“唰溜溜”
唰:《新华字典》形容迅速擦过去的声音。
“唰溜溜”:“唰”地一声,从这到那拂掠而过。
“唰溜溜”使用词例: 林斤澜《母女》:“夯打得唰溜溜飞,夯歌唱得嘀溜溜转。”
3:“直溜溜”
“直溜溜”:直直的条状。“溜”的“贴物从此到彼作掠”运行轨迹是条状,容易产生条状痕迹,也就用它指“条状东西”,比如“溜溜粑”、“布溜溜”、“纸溜溜”、“一溜树”。
“直溜溜”使用词例:一排杨树都长得直溜溜的。
4:“欢溜溜”
“欢溜溜”:喜欢的情绪从这到那掠过——身心一整个充满了喜欢。
“直溜溜”使用词例: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一章:“她们走上石板坡,路一不滑,就欢溜溜地跑上来了。”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单愿你把人手,都欢溜溜地领出山来,谢天谢地。”
5:“贼溜溜”
“贼溜溜”:贼似地眼睛东扫西顾。“溜”:此指眼睛的扫掠。
“贼溜溜”使用词例:贼溜溜的眼睛。
6:“丝溜溜”
“丝溜溜”:蚕丝一样光滑。“溜”:滑。
“丝溜溜”使用词例:《陕北民歌选·信天游八》:“丝溜溜绵毡栽绒毯,两家情愿没人管。”
7:“涌溜溜”
“涌溜溜”:翻卷奔腾。涌:冒出。水奔涌,翻腾。“溜”:此指水作翻卷奔腾时视觉上给人的拂掠。
“涌溜溜”使用词例:《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闹花深处,涌溜溜的酒旗招。”
8:“稀溜溜”
“稀溜溜”:液体含水多的样子。稀:液体含水多。“溜”: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稀溜: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稀。
9:“骨溜溜”
“骨溜溜”:轱辘转动。骨:骨碌。骨碌:滚动,旋转。“骨碌”是“轱辘”的误表。“轱辘”:转、滚动。“溜”:此指作掠。“骨溜溜”:轱辘转动作掠。
10:“鼓溜溜”
“鼓溜溜”:饱满状。  鼓:凸起,涨大。“溜”:贴物从此到彼作掠。鼓溜:贴物从此到彼作掠,碰到的都是 鼓凸——一整个的饱满。
11:“急溜溜”
“急溜溜”:慌迫状。急:慌迫。“溜”:此指梭行、掠过。“急溜溜”:慌迫梭行。
“急溜溜”使用词例:他急溜溜地出去迎接他。
12:“吸吸溜溜”
“吸吸溜溜”:流质东西呼呼啦啦被吸入的样子。吸:引取。“溜”:此指掠过。
“吸吸溜溜”使用词例: 梁斌 《红旗谱》二七:“ 老套子 吸吸溜溜地喝着山药粥,边喝边说。”
13:“出出溜溜”
“出出溜溜”:出现、掠过的样子。出:显露、来到。“溜”:此指梭行、掠过。
“出出溜溜”使用词例:郑九蝉 《县委大楼的“劳金”》:“﹝大黑狗﹞一到早上,中午,晚上,总从传达室门口那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钻进来,顺着一排绿盈盈的小榆树,出出溜溜儿地往后院跑。”
14:“溜溜湫湫”
“溜溜湫湫”:低调黯然梭行。湫:凉。此指身心无热的低调黯然。《康熙字典》湫者,憂悲狀也。“湫”用“秋”也可通讲。秋:肃杀。《康熙字典》秋之言猶湫也。“溜”:此指梭行、掠过。
“溜溜湫湫”使用词例:《红楼梦》第八五回:“细看时,就是 贾芸 ,溜溜湫湫往这边来了。”《三侠五义》第五回:“他却又不敢伸寃,只得从角门里溜溜啾啾往里便走。” 梁斌 《播火记》三九:“野兔子偷偷窜出地垅,溜溜湫湫走在道旁,偷吃粮食。”梁斌 《红旗谱》十:“一出 朱老忠 家大门,先张望一下,看街上没有 老驴头 ,就溜湫着步儿走回来。”
还有部份含“溜溜”词条,没必要再作解释。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6-26 08:17
十七:“面子”
《新华字典》“面子”解释:1,体面光彩,表面好看;2,情面。
笔者不认可“体面”释义。笔者认为:“面子”指蒙在脸上的那层皮——颜面、脸面。因此“面子”即“脸面”。“面子”是未尽意词,尽意语为“脸面的尊严荣耀”。“面子”用指“脸面的尊严荣耀”是在生活中形成。人生在世,尊严是立身之本,荣耀是追求目标。尊严荣耀不但存在于心,也反映在脸面上:得誉有脸面,遇损则没有脸面。(“没有脸面”指脸上挂不住脸面,脸面不敢迎对。)由于脸面的尊严荣耀对人重要,因此生活中“面子”用指“脸面的尊严荣耀”。例句:他耍女朋友为了绷面子,五年积蓄几个月内就败光。
把“面子”解释为“体面”显牵强。“体面”、“面子”用法不同,意思也不一样。“体面”里面包含“面子”;“面子”却非指有“面子”。(比如面子思想就非指有面子。)“体面”不含虚荣;“面子”含虚荣。“面子”字义不指“光彩,表面好看”,使用上也不指“光彩,表面好看”。再是“面子”解释为“情面”也不妥。“面子”(“颜面”、“脸面”)上过不去,不等于“情面”上过不去。“情面”是两者间的事;“面子”( “颜面”、“脸面”)是个人的事。《新华字典》“情面”解释:交情和面子。
《新华字典》“卖面子”解释:犹言讲情面;“买面子”解释:谓讲情面。
不解释“卖”与“买”在词中的含义,“卖面子”、“买面子”成相同意思词几个字带过,“情面”的解释也几个字带过,“面子”的解释也是寥寥数语,词义往“体面”义推,“体面”的解释同样往“面子”义推,也是寥寥数语,懵懂者要想确切了解词义,学到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卖面子”使用上指在有损对方脸面状况下把脸面给予(售)对方,让对方得到面子。“买面子”指在有损对方脸面状况下,认可对方脸面上的账——买下它——认可对方表现、操作——照顾对方脸面。
“卖面子”、“买面子”都涉及“情面”,但“情面”不同“面子”;“面子”不涉及“情面”,“卖”与“买”才涉及“情面”——因为有情,所以“买”、“卖”“面子”。因此“卖面子”可直译为“把脸面的尊严荣耀卖与对方”;“买面子”可直译为“买下对方脸面的尊严荣耀”。

十八:“体面”
《新华字典》“体面”解释:1,面子;有面子:失体面|这几句话讲得很体面。2,面貌美丽:这姑娘长得真体面。
笔者不认可“体面”释义。笔者认为:“体面”是“形体有脸面”的简略。有脸面则生尊严荣耀,没脸面则生卑贱屈辱,因此“体面”用指“形象的荣耀或尊严”。
把“体面”解释为“面子”显牵强。“体面”、“面子”用法不同,意思也不一样。“体面”是主体显现出什么;“面子”是主体感受到什么,两者指对不同。“体面”里面包含“面子”;“面子”却非指有“面子”(比如面子思想就非指有面子)。“体面”不含虚荣;“面子”含虚荣。再是把“体面”解释为“面貌美丽”也不妥。“体面”与“面貌美丽”无关,面貌再美的人,穿着脏污破烂,也不能称为体面,因为她没有形象的荣耀;反之,形象再丑的人,只要衣着光鲜华贵得体,就能称为体面,因为她显示出形象的尊严荣耀。“长得体面”其“体面”是指人的整体形象,而不是专指“面貌”。整体形象姣好,就是“形象荣耀”。 面貌再好,身材极差,也不能说“长得体面”。
《汉典》“体面”解释:© 汉典
1,身分、体统。 《水浒传.第四回》:「智深好生无礼,全没些个出家人体面。」 《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那田氏怒中之言,不顾体面,向庄生面上一啐。」
2,格局、规模。 宋.赵长卿〈行香子.骄马花骢〉词:「个人家住,曲巷墙东。好轩窗,好体面,好仪容。」 《董西厢.卷三》:「体面都输富贵家,客馆先来擗掠得雅,铺陈得更奢华。」
3,面子、光采。 《红楼梦.第四四回》:「鲍二又有体面,又有银子,有何不依,便仍然奉承贾琏。」 《文明小史.第五二回》:「你是个中国有体面的人物。如此小器,真真是玷辱你自己。」
4,整齐、好看。 《海上花列传.第二三回》:「蛮体面个二少爷,难看俚阿好出来做人?」
以上例句里“体面”都可以解释为“形象的荣耀或尊严”。把“体面”解释为“身分、体统”、“格局、规模”、“面子、光采”、“整齐、好看”不妥贴。比如“好轩窗,好体面,好仪容”,其“体面”非指“格局、规模”,是指“形象荣耀”;“体面都输富贵家”, 其“体面”是指“形象荣耀”;”鲍二又有体面” 其“体面”是指“形象荣耀”;“出家人体面” ,其“体面”是指“形象尊严”;“蛮体面个二少爷”,其“体面”是指“形象尊严荣耀”,非指“整齐、好看”。

十九:“杀黑”
《新华字典》“杀”义:[方言]∶接近…的。如:杀黑(天刚黑的时侯)。
以“杀黑”指“天刚黑”来自沈从文的《贵生》。湘西紧挨巴蜀,属西南官话范畴。“杀”本无“接近”义,因沈先生作语“杀黑”而为“杀”立“接近”义不妥,因为“shā黑”不是指“接近黑”,巴蜀人是指黑暗降临。
杀:搏斗。巴蜀人用指攻击、冲击、袭。例如:此河段水流是向左岸杀。由于“杀”用指攻击、冲击、袭,巴蜀人也用指奔突。例如:挑粮队伍杀拢张家湾才天亮;他一回气杀到学校门口。“杀”由于可指“袭”,“杀黑”则黑暗袭来——夜幕降临——天刚晚。
此用“袭”是根据巴蜀人对“杀”的使用状况论,字典不载。若要准确,须表字“撒黑”。撒:散布。“撒黑”:散布黑——天慢慢黑下来。“撒黑”的“撒”人们多表说为“杀”音。方言音变现象普遍,可以理解。

二十:“淘气”
《新华字典》“淘气”义:1,生气: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2,顽皮:这孩子太淘气了,老闯祸。
笔者认为:“淘气”不指“生气”、“顽皮”。两例句里“淘气”非指“生气”、“顽皮”。
“淘气”何讲?“淘”指“耗费”,“气”指“力”,“淘气”合讲则是“耗费精力”。例句:1,修这个电视机淘死了的气;2,这个孩子顽皮,让人淘气;3,老张那里三次都没说通,看来事情有点淘气。
以上三例句里“淘气”都与“生气”、“顽皮”无关,都是指“耗费精力”。
《新华字典》例句“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来自元代杂剧、戏曲作家纪君祥之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这里的“空淘气”是指“白费力”,非指“生气”。
《新华字典》例句“这孩子太淘气了,老闯祸”里“淘气”是指管理孩子“耗费精力”,非指“顽皮”。管理孩子耗费精力,说明孩子多动——“顽皮”,但“淘气”非指“顽皮”,“淘”、“气”字义出不了“生气”、“顽皮”。

二十一:“将就”
《新华字典》“将就”义: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吃一点儿 ㄧ衣服稍微小一点,你~着穿吧!
笔者认为:“将”、“就”字义生不出“勉强”、“适应”、“不很满意”这些意思。“将就”非指“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按字义讲,“将”指“顺从”。《康熙字典》“将”义:承也、奉也、与偕也、扶持也、从也、随也。“就”指“迁就”。《康熙字典》“就”义:《广韵》成也,迎也。《增韵》从也。两字合讲,则“顺从迁就”。
例句1:孩子从小不能太将就,不然长大唯我独尊。例句2:她人老了,事事都要将就她。例句3:冷饭可能不够吃,再煮麻烦,这顿将就。
很显然,以上例句“将就”都与“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无关,而解释为“顺从迁就”则合理。比如对待老人,“将就”如果是“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显然要不得。

二十二:“宵夜”、“夜宵”。
《新华字典》“宵夜”义:1.夜晚。 2.指夜间小食。 3.指吃夜间小食。“夜宵”:夜里吃的点心、酒食之类:吃夜宵。
笔者认为:指“夜间小食”应为“消夜”、“夜消”。
“消夜”:打发夜晚时光。消:耗。旧时有钱人家下午饭后夜生活中要吃一些点心之类消遣,排场,打发时光,称“消夜”。生活中“消夜”多用作客套语以抬高对方,比如甲下午或傍晚从乙门前过,招呼语多是:某某,消夜没有?乙则作谦回答:消不起夜(穷,不敢过夜生活)。由于 “消夜”是指晚上吃东西,再后人们把晚上吃饭也称“消夜”,实际两者有区别——性质不同。例句:肚皮饿了,看哪里吃点消夜。 “消夜”也称“夜消”。
“消夜”、“夜消”之“消”若为“宵”,“宵”指“夜”, “宵夜”、“夜宵”便成了都指“夜”——与吃东西无关,失词条本意。“宵”、“夜”重叠,累赘无用。
“消不起夜”语可反证“宵夜”、“夜宵”用字有误。“消不起夜”不可能是“宵不起夜”。

二十三:“戳锅漏”
《新华字典》“戳锅漏”:方言。指暗中捣鬼的人。
笔者认为“戳锅漏”表字错,解释错。
方言词条“chguōlòu”通讲表字该是“出锅漏”。出锅:弄好的食物从锅里取出。“漏”:泄、逃。“出锅漏”:食物从锅里舀出就泄落。
如果食物从锅里舀出就泄落,别人就能从泄落的东西里看出你锅里装的是什么。因此“出锅漏”是指“做出事泄漏底细——冒失不稳重”。例句:你这个出锅漏,会上才交待了我们公司开会内容不得外传,你怎么回去就告诉你妹弟呢?再例句:这件事大家都一直瞒着,没想到我这个出锅漏,扯别件事的时候不注意把这件事扯了出来。
“出锅漏”与“漏汤话”意思有相近的地方。相近的是两者都是“泄漏底细”,不同的是“出锅漏”多与冒失、不注意有关,而“漏汤话”是指注意到了,但疏忽中没守住,片言只语间出现泄漏。
“出锅漏”由于不是指把锅戳漏,因此与“暗中捣鬼”无关。另外“戳”巴蜀人表说音为“夺”。比如:“这个耗子戳它一棒棒”,巴蜀人来说便是“这个耗子夺它一棒棒”。

二十四:“背黑锅”
《新华字典》“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枉。
笔者认为,“背黑锅”属民间遣语,意思是:身上背负了被烧黑的铁锅。由于铁锅烟灰具污染性,身体接触免不了会被涂黑,但被涂黑并非是人真的黑,因此“背黑锅”生活中用以隐指“蒙受不白”。例句:事情一直没查清,害得我背黑锅。黑:此指败坏无德,奸邪歹恶等。
“背黑锅”字面义产生不了“代人受过”,使用上也无“代人”意。比如例句1:何苦替他们两人背黑锅;例句2:他自己倒霉不算,我也得跟着背黑锅;例句3:邓小平说:“子女干了坏事,家长背了黑锅”。这里例句1“替他们两人”的“替”已经是“代”; 例句2 “跟”指“与同”、“带连”,也是“代”; 例句3 “家长背”也是“代”, 既然用语上这类句子都含“代”,因此用不着“背黑锅”再含“代”。若“背黑锅”含“代人”,文句意思便会重复。
“背黑锅” 不等同于“受冤枉”。“背黑锅”是客观表述,不具倾向性;“受冤枉”是主观判定,具倾向性。“背黑锅”直译便是“背负黑”——不黑的人具了黑形象——产生社会效应。而“受冤枉”只是单纯的被曲解,不指具了黑形象——产生社会效应。比如例句:小明受冤枉,碗不是他打烂的。这里“受冤枉”若换成“背黑锅”显然不妥。
“背锅”来自“背黑锅”,是“背黑锅”用语的简略。
“甩锅”来自“背黑锅”,是“背黑锅” 用指的延展,意思是把会脏污人形象的黑锅抛掷给别人。

二十五:“活宝”
《新华字典》“活宝”词条:“指滑稽可笑的人(一般含贬义)。
无法了解此词源自何处?如是源自巴蜀指举动犯傻可笑者,那么“宝”表字不妥,该“饱”。“活”指鲜活、生动——眼前呈现的样子。“饱”指“饭吃饱”——讥刺人举动犯傻可笑是因为饭吃饱了撑憨了,至躯体力量无处使,做出不是脑子支配动作。因此“活宝”指鲜活呈现眼前饭吃饱了撑憨了的干傻事者。此外还有“饱气”、“发饱”、“饱儿”、“饱胎胎”、“饱像”等说法,其意思与“活宝”差不多。“饱气”的“气”指“饱”溢出的“饭气”——傻行为出自饭力,而非清醒的脑子(比如有人干了让人笑话事,人们多讥刺饭胀憨了,是发饱,是干饱气事。)若表“宝器”(或”宝气“),是无法通讲的,认为是“活宝”,认为是“稀罕之物,”也与“举动犯傻可笑”无关。胎:器物粗坯,此指质料。


——以上所列字、词,纯粹个人见解,不敢说正确,提供参考。另有些字、词,有的与《新华字典》关系不大,也想一并说说。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6-26 08:18
一:“慢吞吞”、“慢腾腾”、“慢滕滕”
人们表“慢”常用“慢吞吞”、“慢腾腾”、“慢滕滕”形容。
《新华字典》“慢吞吞”:慢腾腾。
《新华字典》“慢腾腾”:形容缓慢。
《新华字典》“慢滕滕”:见“慢腾腾”。
“吞”指“咽下”。“腾”义为“上跃”、“奔”。《康熙字典》《玉篇》上跃也,奔也。“滕”义为水向上腾涌。《康熙字典》《說文》水超湧也。與騰通。它们与“慢”配词严重不合甚至忤逆。怀疑“吞”、“腾”、“滕”是错表、误表,有可能是人们把“慢坉坉”表字成了“慢吞吞”、“慢腾腾”、“慢滕滕”。
“坉”(音 tún、dùn,巴蜀人发为“teng4”。):《康熙字典》《廣韻》《集韻》𠀤徒渾切,音屯。《玉篇》水不通不可別流。一曰草土塡水曰坉。一曰田隴。
“田”指“田塍(堘)”。“田塍”指田间的土埂子。“隴”通“垄”指“畦、田块”。垄: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因“田塍”、“垄”、“畦”、“田块”在物貌上的凹凸状,“坉”用指顺势物貌中不顺势——凹凸处。生活中用指节状或阶梯状事物。如:“坉节”、“梯坉”、“地坉”。
“坉节”解释:物的节处。“节”本义:竹节,也指关节。竹节、关节有凹下有隆起,此指凹下或隆起的地方。例句:这根木棒有个坉节。
“梯坉”解释:梯子的阶梯处——梯步。例句:这个梯子有七级梯坉。
“地坉”解释:阶梯状地块。例句:我山上那几个地坉天冷下来后点胡豆。
“坉”有两个引伸意:1,物势顿滞——行为势遇凹凸会因惯势打破出现短暂顿挫,这种顿挫巴蜀语称“坉”。例句:坉一下再说;干活不要坉;家务事他不干,坉着我(此“坉”指行为势停顿下来,等待别人)。2,物势均衡——物相抗,谁也超不了谁,处同一坉节(阶段,刻度)。例句:他们几个人干活坉得起,有一拼;担子坉头(两边重量一样,挑在肩上扁担不一头翘一头埋)。“坉”的“水不通不可别流”指引伸意“物势顿滞”;也指“物势均衡”。
词条“坉不起”指不协调、不相配、不在相同等级、不相当。坉:物势均衡——物相抗,谁也超不了谁,处同一坉节(阶段,刻度)。起: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如:看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例句:他两口子(夫妻俩)坉不起。“坉得起”指协调、相配、相当。
词条“冷坉”指没活力,顿滞。冷:不热烈。例句:事情要催着上面办,如果没人催,搞冷坉了谨防几个月拿不下来。
词条“打冷坉”指突然作出物势顿滞。打:作。冷:突然、意料以外。例句:几千斤的石头,大家抬起不要打冷坉哈。
“重坉坉”指重得手拿它难以维持稳定。“坉”:此指物重,手拿吃力,形成坠力与举力的拉锯(不断你胜我,我胜你),在拉锯中出现的短暂顿滞(势力均等作僵持态)便是“坉”。“坉”此变发为“teng3”音。
“慢坉坉”:慢得像停滞一样。“坉”此变发为“teng3”音。
“坉”的“物势顿滞”还有一个引伸义:行为势遇凹凸,惯势打破,不但出现“顿滞”,而且突然的顿滞会让行进物出现震动,此“震动”巴蜀人谓之“坉”,并且变发为“teng3”音。例句:车坉起好高;屁股坉痛了。西瓜运输途中被坉破,坉开了。
此外还有“毬不冷坉”;“势坉”;“打坉”;“默坉坉”;“憨不冷坉”; “瓜不冷坉”;“神不冷坉”;“屁不冷坉”;“死不冷坉”等与“坉”有关词条。
“坉”有的地区可能不见用,但不见用不等于没出现过。

二: “饥肠辘辘”
《新华字典》“饥肠辘辘”解释: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笔者认为“饥肠辘辘”该“饥肠膔膔”。“膔”(音lù):腹鳴。《康熙字典》《集韻》盧谷切,音祿。腹鳴也。以车行声“辘”指“肚子饿得咕咕直响”虽可通讲,但不如“膔”准确。“饥肠膔膔”表为“饥肠辘辘”应是字误。产生原因是:“膔”、“辘”音同,字形相仿。“膔”不常用,因此最容易把“膔”表为“辘”。

三:“大概”、“大约”、“大致”、“大略”“大意”、“大体”、“大而化之”、“大咧咧”
《新华字典》“大概”、“大约”、“大致”、“大略”“大意”、“大体”、“大而化之”、“大咧咧”等,其“大”无专门解释,比如“大约”解释为“大致”、“大体”;“大致”解释为“大体”、“大概”、“大约”;“大体” 解释为“大略”、“大约”、“大致”。相互解释不能算解释。既是字典,须每字有义,作不到每字有义不算字典。
“大”此作何讲?应为“以大作论”——大体上讲——论说大体量的(不谈小体量的)——对事情的包容涵盖上粗疏、粗略。
以“粗疏”、“粗略”解释“大概”、“大约”、“大致”、“大略”、“大意”、“大体”、“大而化之”、“大咧咧”其中的“大”,都能说得过去。
比如“大意”指“粗疏、粗略的心志”。意:志——心之所向。“粗疏、粗略的心志”可指“大概意思”,也可指“粗心”。“大概”指“粗疏粗略总括”。概:大略、总括。“大约”指“粗疏粗略大略”。约:大略。“大致”指“粗疏粗略样子”。致:样子。“大略” 指“粗疏粗略大致”。略:大致,简单,不详细。“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让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今用指心态粗疏粗略。“大”:粗疏、粗略。而:表转折。化: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之:虚用,无所指。 “大而化之”:粗疏、粗略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字的使用与《新华字典》无关,也想一并说说。

生活中有部份用语,人们表说往往会缀以“xīxī”。比如“神经xīxī””、“二流xīxī”、“脏xīxī”、“惨xīxī”、“扯xīxī”、“雨xīxī”、“愁xīxī”、“病xīxī”、“痛xīxī”、“抖xīxī”、“软xīxī”、“苦xīxī”、“薄xīxī”、“饿xīxī”、“穷xīxī”、“怕xīxī”、“冷xīxī”、“嫩xīxī”、“跩xīxī”……。 “xī”所见表字, 通常为“兮”。查《汉典》有“神经兮兮”、“脏兮兮”、“惨兮兮”词条及其解释。
笔者不认可“兮”表字,认为应该“稀”。
“稀”:浓度小,含水分多的,一般与稠相对,如“稀饭”;“稀汤汤”。因此“路稀”、“到处稀糟糟”,其“稀”即指像“稀饭”、“稀汤汤”的汪水、多水的水泽散漫样。
某些词条后缀以“稀稀”,都是借“稀”的“水泽散漫样”表事物的“散漫(不立)”。(如同“短杵杵”、“矮笃笃”、“实軃軃”、“高耸耸”、“肥胴胴”、“宽趴趴”一样,启用“稀稀”这样的双音节,是把它作为形容词,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实词后为之立状,作补充说明。“稀稀”叠用,则有“这里稀那里稀”之意,指散漫状的泛、随处、牵延。)
“兮”是古书面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呀”。如果用“兮”代替“稀”,那“神经兮兮”成了“神经啊啊”。这种语尾助词的重叠,不但累赘,于词无补,而且组词中没见过。(某些词条缀以“xīxī”是民间做法,在旧时正统书籍是见不到的。如确定是来自民间,“兮”有否可能被人们取用,文绉绉以表“啊”、“呀”?)
由于“稀稀”是指事物的“散漫不立”,因此它不适对具积极意义的阳光性词汇作修饰,比如漂亮、快乐、健康、美好、矜持、轩昂、旷达、激情、奋勇、进取……就不适缀以“稀稀”。你可以“二流”缀以“稀稀”,就不可以“倜傥”缀以“稀稀”。你可以“骄傲”缀以“稀稀”,就不可以“谦虚”缀以“稀稀”。既然“稀”的使用具选择性,说明它有实际语义,因此用“兮”这样没实际语意的字眼入词,它完不成词条所该具有的含意,因此《汉典》“xī”表“兮”错误。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7-2 08:3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7-2 08:31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7425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