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2-6-27 14:39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23达士不惑舍生忘死不失宗本大巧非智[原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23达士不惑舍生忘死不失宗本大巧非智

题文诗:

昔孙叔敖,三得令尹,而无喜志;三去令尹,

亦无忧色.延陵季子,吴人也愿,一以为王,

而其不肯;许由亦让,天下弗受;晏子与盟,

崔杼而临,死地不变,其仪此皆,有所远通.

精神通于,死生则物,孰能惑之!荆有佽非,

得一宝剑,之于干遂,还返渡江,至于中流,

阳侯之波,两蛟绕船佽非乃谓,枻船者曰:

尝有如此,得活者乎?曰未尝见.于是佽非,

瞑目勃然,攘臂拔剑,曰武士者,可以仁义,

礼说不可,劫而夺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

弃剑而已,余奚爱焉!赴江刺蛟,遂断其头,

船中尽活.风波毕除,荆王闻之,爵为执圭.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弃剑,

佽非之谓!故老子曰:夫其唯无,以生为者,

贤于贵生.达士达乎,死生之分,利害存亡,

弗能惑矣.舍生忘死,情真义深,义薄云天.

齐淳于髡,纵说魏王,魏王辩之.约车十乘,

将使之荆,辞而行仍,以为纵说,之未足也,

复以衡说,其辞若然.魏王乃止,其行疏身.

失纵心志,而又不能,成衡之事.是其所固.

夫言有宗,事亦有本,失其宗本,技能虽多,

不若其寡.周鼎著倕,使啮其指,先王以见,

不可大巧.故慎子曰:匠知为门,能以为门,

而不知门.故必杜门,然后能门.大巧非智.
【原文】
  昔孙叔敖三得令尹,无喜志;三去令尹,无忧色。延陵季子,吴人愿一以为王而不肯;许由,让天下而弗受;晏子与崔杼盟,临死地不变其仪;此皆有所远通也。精神通于死生,则物孰能惑之!荆有佽非,得宝剑于干遂,还反度江,至于中流,阳侯之波,两蛟挟绕其船,佽非谓枻船者曰:“尝有如此而得活者乎?”对曰:“未尝见也。”于是佽非瞑目,勃然攘臂拔剑曰:“武士可以仁义之礼说也,不可劫而夺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弃剑而已。余有奚爱焉!”赴江刺蛟,遂断其头,船中人尽活。风波毕除,荆爵为执圭。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弃剑者,佽非之谓乎!”故老子曰:“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焉。”

《吕氏春秋》卷20恃君览3知分:

【知分原文】

  三曰: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於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知分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士,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能够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廷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理义啊。通晓理义,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在干遂得到了一把宝剑。回来的时候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也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曾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吗?”船工蜕:“没有见到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剑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了。楚王听到这事以后,封他为执圭之爵。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内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只有次非能做到吧!”

【译文】

以前孙叔敖三次得到令尹的官职而不露喜悦之情,三次失去令尹的官职而没有忧愁之色;延陵季子,吴国人要立他为王,但他坚决不肯;许由,尧准备将天下让给他,但他不接受;晏子与崔杼盟誓,面临着死亡威胁而不改变他的原则。这些人都能对事物作长远思考。人的精神能够认识到死生之分,那么还有什么外物能诱惑他!楚国有位佽非,在干遂得到一宝剑。返回时渡长江,船到江中心时,波浪涌起,两条蛟龙挟持缠绕着船。佽非对船艄公说:“你见过在这种险境中逃生的人吗?”艄公回答:“没见过。”这时佽非怒目圆睁、血气勃涌、捋起衣袖、拔出宝剑,喝道:“武勇之士可以用仁义之礼来说服,但不能威逼强夺他的志向。人总是要变为腐肉朽骨的,就是弃剑而能保全性命也没什么意义,所以生命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如果丢掉剑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舍不得宝剑呢?)”说完便跳入江中搏杀蛟龙,终于将蛟龙的头斩断,使一船的人全得以保全性命,风浪也平息下来。楚王于是封给了佽非执圭爵位。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好啊!不因为吝惜生命而弃掉宝剑,佽非称得上这样的人。”所以《老子》说:“只有那不贪生怕死的人,才胜过厚养生命的人。”

【原文】
  齐人淳于髡以从说魏王,魏王辩之。约车十乘,将使荆,辞而行。人以为从未足也,复以衡说,其辞若然。魏王乃止其行而疏其身。失从心志,而又不能成衡之事。是其所以固也。夫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技能虽多,不若其寡也。故周鼎著倕,而使啮其指,先王以见大巧之不可也。故慎子曰:“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


【译文】

齐国人淳于髡用合纵策略游说魏惠王,魏惠王认为淳于髡的辩说有道理。于是为他准备了十乘车子,派他出使楚国实施合纵。但在淳于髡告辞将要出发之际,他又觉得合纵策略不是十分完善,于是又用连横策略游说魏惠王。言辞同样说得雄辩有理。但魏惠王却认为淳于髡有些反复无常不可信,就不让他出使楚国了,并有意疏远了他。这样,淳于髡既没有实施合纵的意愿,也无法施行连横的策略,这正是他的鄙陋之处。这说明说话要有宗旨,办事要抓着根本;失去了宗旨和根本,就是有再多的技能也无济于事;还不如技能少些为好。因此周朝的鼎上铸有工倕的像,还特意让他咬着自己的手指头,是想告诫人们过分智巧不可取。所以《慎子》说:“工匠知道做门,但如果不知道怎样使门能开能关,这就等于不知道做门的关键所在。所以一定要知道这门之关键所在,才能算会做门。

【注释】

1出自《吕氏春秋》卷18审应览4离谓

齐人有淳于髡者,以从说魏王。魏王辨之,约车十乘,将使之荆。辞而行,有以横说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失从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辩不若无辩。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

2“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出自《慎子》卷8逸文 :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6-28 13:1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6-28 13:1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7281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