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2-9-22 17:34

《墨子》卷32大取诗解2可厚厚之可薄薄之义谓伦列爱己爱人[原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墨子》卷32大取诗解2可厚厚之可薄薄之义谓伦列爱己爱人

题文诗:

义可厚也,其则厚之;义可薄也,其则薄之,

之谓伦列.德行君上,老长亲戚,此皆所厚.

为长厚而,不为幼薄;亲厚厚之;亲薄薄之;

亲厚厚至,而薄不至.义厚亲不,称行顾行.

为天下人,而厚禹是,乃为禹也.为天下厚,

爱禹乃为,禹之爱人.厚禹之加,于天下而,

厚爱禹不,加于天下.若恶盗为,加于天下,

而恶盗不,加于天下.爱他人也,非不外己,

己在所爱,爱加于己.伦列爱已,兼爱人也.

​圣恶疾病,不恶危难.正体不动,欲人之利,

非恶人害.圣人不为,其室臧故,而在于臧.

圣人不得,为子之事.圣人之法,死而忘亲,

为天下也.厚亲本分;以死忘之,体竭兴利.

有厚薄而,毋伦列之,兴利为己.语经语经,

非白马焉.执驹焉说,舞说非也,执渔大之,

无大非也.三物必具,后足以生.臧之爱己,

非为爱己,之一人也.厚不外己,爱无厚薄,

誉己非贤.利己利人,义也不义,害人害己.

志功为辩.有有秦马,有有于马,知来者马.


【原文】2
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谓伦列(1)。德行、君上、老长、亲戚,此皆所厚也。为长厚,不为幼薄。亲厚,厚;亲薄,薄;亲至,薄不至。义厚亲,不称行而顾行。

为天下厚禹,为禹也。为天下厚爱禹,乃为禹之爱人也。厚禹之加于天下,而厚(爱)禹不加于天下。若恶盗之为加于天下,而恶盗不加于天下。

爱人不外已,已在所爱之中。已在所爱,爱加于已。伦列之爱已,爱人也。

圣人恶疾病,不恶危难。正体不动,欲人之利也,非恶人之害也。

圣人不为其室臧之故,在于臧。

圣人不得为子之事。圣人之法死亡亲(2),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体渴兴利(3)。有厚薄而毋,伦列之兴利为己。语经,语经也,非白马焉。执驹焉说求之,舞说非也,渔大之无大,非也。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

臧之爱已,非为爱已之人也。厚不外己,爱无厚保。举己(4),非贤也。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

有有于秦马,有有于马也,智来者之马也。
【注释】(1)伦列:等比;(2)亡:通“忘”。(3)渴:尽(4)举:当作“誉”。

【译文】

义理上可以厚爱的,就厚爱;义理上可以薄爱的,就薄爱。这是所谓无等差的爱。有德行的,在君位的,年长的,亲戚之类,这都是应当厚爱的。厚爱年长的,却不薄爱年幼的。亲厚的厚爱;亲薄的,薄爱。有至亲的,却没有至薄的。(儒家的)义是厚爱至亲的,不以那人的行为而厚爱或薄爱,而是由亲到疏以类而厚爱到薄爱。为天下人而厚爱禹,这是为禹。为天下人厚爱禹,是因为禹能爱天下人。厚爱禹的作为能加利于天下,而厚爱禹并不加利于天下。就象厌恶强盗的行为能加利于天下,而厌恶强盗并不加利于天下。
爱别人并非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自己既在所爱之中,爱也加于自己。无差等的爱自己,也就是爱人。
圣人厌恶疾病,不厌恶危险艰难。能保重自身,希望人们得到利益,并不是要人们畏避祸害。
圣人不以为自己的屋室可以贮藏货物,就一心一意于贮藏。
圣人往往不能侍奉在父母身边。圣人的丧法是父母死了,心已无知,就节葬短丧,为天下兴利。厚爱父母,是人子应尽的本分;但父母死后,之所以节葬短丧,是想竭尽自己的力量为天下兴利。圣人爱人,只有厚没有薄,普遍地为天下兴利,才是真正为自己。
语经,言语的常经,说白马不是马,又坚持认为孤驹不曾有母亲,这是舞弄其说,说杀狗不是杀犬,也是不对的。这三件东西具备了,就足可以生了。
臧的爱自己,并不是爱自己是一个人。厚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爱别人与爱自己,要没有厚薄的区分。赞誉自己,并非贤能。义,就是利人利己;不义,就是害人害己。义与不义,应该依实际所做的事情来辨别。
有人有的是秦马,有人有的是马,我只知道来的是马。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9-26 07:4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2-10-7 08:1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678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