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达人谈艺》连载 75
|
发表时间:2023-2-23 15:46
[原创]《达人谈艺》连载 75江南达者 发表在 书法&绘画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124-1.html
《达人谈艺》连载 75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本人谈艺系列长帖之散论部分,此公众号每期视情形依次发布数则。此组文字得自本世纪十年代中期。 二十余年间陆续写得,故尔篇幅相对较长。 前段时间,偶然重读《月亮与六便士》。感觉困惑。此非因它,唯对其表述之方式耳。果有必要作此迂回至主线都差点儿淹没的情节安排么?果有必要对主人公“不近人情”、甚至“不近情理”作此似已超越适度的渲染么?即使其倏然爆发的对绘画艺术之狂热痴迷,亦令人感觉突兀难解。而或许这便正是“天才唯天方才可作评判”之曲折暗示?当然,更明白些的,或西方文学之阅读趣味(毋宁说是其文学构架本身),便是如此。抑或这也是达某自家荒疏西式文学表述手法亦久、显然已有点不适应它了?不可否认,仔细用心嚼读之下,这肯定还是有些意思的。但问题恰在于:小说这种多少须是宜乎于消闲的文学样式,用得着如此这般么?难道说,唯其如此这般,方称“深度”?…… 此文题之要,首在于文化大家、学术泰斗,竟被无知群氓以鹦鹉学舌之语斥为“不学无术”,可见其恶世,果是黑白颠倒,且可笑至极。至若吾等客观论人议事,当见诸“多方面”,固无不可;但其内中必有一基本定性者。倘忽略它,俱见所谓“二重性”或“多面性”,则天下人、事,皆归之无谓,且尽可以套语简单涵盖之了。有文曾谓“切莫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消弭掉是非善恶界限”,是称真有见识者。 ——因陈寅恪先生事迹之微信帖所联想 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恳请画家弗洛依德为自己作肖像画、并甘愿70余次去其画室做模特这事所联想到—— 1、西方赏画对“像”(逼真程度)之观念确已发生巨变。本来,以女王之尊,自己任何既真且美之照片甚或写实性画像,皆可得之。 2、其深层之文化艺术心理已然如此,由衷热爱这种非照片式的真实。 3、成名之艺者的确很“牛”。据记载,这恳请画肖像之事,是女王被拒多次、苦苦坚持六年后才得以进行的。且即使正式被画,也未见受到什么特别的尊崇。须知这是平民对待国王;此等事,或亦只可能出自于立宪后之王国(现代型民主国家自然相类)。 4、肖像主人,或对画艺本身理解并不太深刻,而是出于对“大牌画家”之崇仰,方渴望得其亲手绘制之物。由此亦可见这件独一无二的“原作”,于人于世之珍贵。 5、艺者对社会审美观念有引领权或起着引导作用,举凡未敢自归为“无文不雅”队中之士,不论身份有多尊贵,皆必拱伏其艺。反之,从俗之艺者,则只配受世俗观念之左右。 6、一切之前提,乃这“独创之味”,已然为俗众所接受。 7、既成之艺术风格,其实也不一定得“不断超越自己”。弗洛依德画风,自上世纪60年代成熟以后,就没有过多的改变。诚如其自己所说:“如同我的记忆,我总是在做着相同的事。” 不知读者诸君,还能从中生发出什么别的见解? 注:卢西安·弗洛依德(1922—2011),英国当代最伟大的表现派画家。其祖父即举世闻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关于事情本身,再附带提示一点:长时间基本不动地坐在画家对面任其细细研究与表现,这种滋味,不是一般人能有耐心品尝的哦! 观“怪老头”黄永玉信笔之画思及三二 客观以论:说不上太好,但却有其特色与想法。 斯果称“文事之余”,更乃“狂怪文士文事之余”。 疏狂,文士、艺者之可贵禀赋;旷达亦然。则其化为佳艺,尤需具备天真烂漫淳朴可爱平和中正之心。流于恶搞,无异自毁其艺路。 另,今世每见漫画化之中国画配以“人生箴言”式文字流行。其自然非是不具存世价值,然倘以此本身即称国画表现生活之“正道”,则吾心不予认可,尤其当彼所示人生哲学颇流于玩世不恭甚或消泯正常之认知界限者。 于艺事言,纵令品透玩深所有法则,至多亦只可保证其“合辙”。而欲有所创建,须是得凭藉其人全数学养内涵与生命体验。 ——深夜再度研读《汉语诗律学》偶感 附:夜将午矣。寂窗之下,放大镜中,重新信意研读《汉语诗律学》,亦别是一番情味。 此读也,唯于向日少欠处用心,并不作无益重复。具体言之,乃致力于细加体会古人律句句式之多样性,亦即于看似变幻莫测中领悟出能够直接作用于人心的简明性来。 转发微信帖《为什么红楼梦算不得伟大》(作者:冯琪)按语—— 虽似过激 不失见地 此文核心观点,在高度承认《红楼梦》彻底脱俗、文采斐然、种种妙处皆臻化境、令人高山仰止的前提下,指出其致命短处:琐碎,女性化,过度精致,并明言“可惜,绝佳的能力,只写了一堆琐事。” 如若其为对《红楼梦》了解不深之人,轻易作此“不敬之语”,定让人一笑置之。而此为“十几岁开始看红楼,到现在,少说也看了三十遍”的一位女子,甚至于还曾说过“如果我要嫁人,一定要是个‘我随口背一段红楼,他就知道出处’的那种人”,这便不能不令人认真思索。 其又谓:“红楼的短处,就是刻画太细,细节钻太深,失了格局,少了气象……吃个茄子喝个茶,都要弄出那么多花样……通篇抛洒的,尽是闲恨闲愁”。 总之,其更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相较后,虽也还是认为它是一流杰作,有高超的文字技巧和迷之魅力,但“牛刀却只用来杀了鸡”,最终当不起“伟大”两个字,进而还干脆认定它“肤浅单薄,就是一味甜点心”。 有意味的是,其亦行引用林语堂在《吾土吾民》里之语,“只要是个中国人,就看过七八遍红楼梦”;并自言:“如果你二十啷当,风华正茂,找我给你开书单,一百本以内,我都不会写到红楼梦”。 静思:林之语,要么当指“闲得发愁的‘太太小姐’”,要么即指“入道较深的‘中式文人’”。而现代社会中的“实用型人物”,或的确亦不是必须得看这《红楼梦》的,至少不用过于认真地看,——虽则,如此这般,同时也定会失却一些局外人无法体会到的“精美消闲文化滋味”。 问题仍归结于究竟是怎样在看待人生意义、连同对“伟大文学”到底持何评判尺度了。 不过无论如何,对世间久存定评的“伟岸之物”重作认真审视,或至少对其某些(抑或只是某个)方面加以置疑,这一点,毕竟是可予认同的。坦率地说,我自己在一生反反复复阅读这《红楼梦》之后,心中也都隐隐约约地有了几许莫名且是未便明言的怅惘之感。当然,这也不唯对咱“中式名著”存有困惑,对“西式”的,如前段时间重读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也曾产生、且是略略记下了某种迷惘心情,尽管那涉及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甚而至于径直便是与这儿所说绝然相反的疑虑…… 而话又说回来,一部卷帙浩繁之作,倘无极端之艺术魅力,如何又能使得人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竟至数十以计?举世公认的伟大文学作品,倘“体量”相近,则何者又可得如此?所以看来,文学作者只要秉至性至情,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写出独一无二之精美杰作,老实说真的也就够了(太够了!)——至于其伟大与否,让人们各抒己见,任意评说去吧。 未历晩年蜕变之张,传统道上确不如溥。不如,在于雅中微透出的那缕俗气。 ——评微信帖《张大千自叹不如溥心畲!为何?》 启思。艺术之传承借鉴与因袭甚或抄袭之间,的确有时界线并非太严。但,手执此门类“社会公器”(即话语权)的“权威”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问题就不小了!尤其所谓现代新锐艺术,原本便还在人家的浓荫之下,以之来充前卫,唬国人,确实让人觉着无稽无聊,且也甚无内在品位的。 又:同样跟踵于人,犹有一丁点儿在本国前辈阴影下,即称“守旧”;而只要一步踏入外国前辈阴影中,即为“创新”。也真不知这班“专家”的脑子是怎么了! ——评微信帖《叶永青抄袭:艺术家下海捞金导致人性丧失的微缩典型》 古典主义之美的魅力毕竟是永恒的。莱顿!——堪称英国之安格尔。由此也可见:万勿将画得像、画得精致的东西便视作美。看这份出尘的神韵与气格,断非今之所谓超级写实绘画,可望其项背。 ——评微信帖《英国皇家画院院长的唯美作品,看完是心动的感觉,砰砰的~》 诗词写作四要点: 1、纯净之襟怀与情趣; 2、尽可能高的艺文素养; 3、驾驭汉字、尤其是文言的能力; 4、经得住推敲乃至于挑剔的格律技巧。 ——微雨倒春寒,俗乐南山中,因事境偶得。 附:吟诗再得 日前尝曰作诗之四要素。今进而“浓缩”复又阐释之—— 1、澄怀 2、具识 3、遣辞 4、入律 此既为其“必须”,又描述其实存状态:1、盖若无澄明情怀,纵有一切“本领”,亦不可得诗之佳境,故尔其事原就已属“免谈”。2、识者,由“知”及“见”,“见识”反又统驭“知识”。此自当以艺文为本,旁及其余。3、“堆码”这“文言字词”或“古白话字词”的工夫,半点也掺不了假的。4、狭义之“专业技巧”。“死”为根基,由死而活,把握分寸,左右逢源。 …………………………… 本人谈艺系列长帖之散论部分。此公众号每期视情形依次发布数则。 二十余年间陆续写得,故尔篇幅相对较长。 吾一生所涉艺文事体庞杂。今自度时光金贵,此余生也,唯限致力于中式传统之画、文、诗、书四艺。又忖之,欲将其品透玩深,焉得不立个章法与规矩,或曰须得定下个追求之目标。故尔,在从前所拟翰墨丹青艺事标杆之外,此亦分别将其他三项依序补足。 吾之文事追求 凡有所感,皆立主旨。 涉笔成趣,郁乎文意。 取西法之严密逻辑分析与相对完整句式,得中体之约博宏深及简劲直捷感觉。俗生感遇但能触动心弦,必予捋理构架以成篇章,且是文无定法,任凭意兴发挥。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作者声明: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