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3519个阅读者,3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7-20 09:04

D-经典经典经典——五下《将相和》



磁之场 发表在 新手上路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41-1.html

说明
我出书《长河浪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指瑕网文选(再版)》(非正式出版)了,这是指瑕一事的回顾,总结,它可算是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的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现拟上传其中若干篇,本文是上传的第三篇。


D-经典经典经典——五下《将相和》
知识性等(8-16)
本文所述《将相和》,涉及:
1.原著,《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部分;
2.人教版教材,2005—2018学年五年级下册《将相和》,91页起;
3.部编版教材,2019学年起五年级上册《将相和》,18页起。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简称《规定》)指出:“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被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沿用并订正8处(计差错16个),其知识性等差错处数、个数均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最,且差错中问题较大的居多,这算不算“经典”?
《规定》指出,“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图书编校差错率,是指一本图书的编校差错数占全书总字数的比率,用万分比表示”。
人教版《将相和》所在的五年级下册总字数为12万,用《将相和》差错个数16除以五年级下册总字数12万再乘以10000/万,差错率达1.3/万,超过合格图书的底线。一篇教材就使整册教材不合格,乃空前绝后,这算不算“经典”?
笔者于2010—2018学年年复一年不间断地对这篇课文提出质疑,包括年年上贴网文,还几次寄挂号信直接向人教社小学语文室编辑、人教社社长(一正一副,下同)和/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反映问题;但在转为部编版之前,这篇教材在出版后十四年内、笔者连续指瑕九年内,一直“坚守如一”,这算不算“经典”?
如题。



笔者认为,把古典文学作品改写为教材,须持一定标准,否则无从操作及评价。这个标准简言之是“信,达,雅”,对应是“讲求真实性、语法性与逻辑性、文学性”,稍详述说见下——新编、戏说、恶搞除外:
1.信,讲求真实性。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语意)、理。
2.达,讲求语法性与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通顺、合理。
3.雅,讲求文学性。彰显作品的语言艺术。



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部分由三个故事构成,改写成人教版、部编版教材《将相和》如是: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第二个,渑池会;
第三个,负荆请罪。
本文只涉第一、二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渑池会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赵王上当鼓瑟”;
第二回合“秦王被迫击缶”;
第三回合“献城祝寿”(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祝寿而献城)。
其中第二回合“秦王被迫击缶”有五个环节:
1.第一个环节,一请击缶;
2.第二环节,二请击缶;
3.第三环节,以死相逼;
4.第四环节,叱退左右;
5.第五环节,秦王击缶。
以下分析按时间顺序呈现。
其中差错第“6”、“8”处订而未正,解决了小问题,未解决大问题。其他的解决了大问题,其中有些小问题还可商榷。
文末附原著、人教版、部编版的第一、二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



以下差错“1”、“2”说及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差错1.教材不当改换原著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怒发上冲冠”之说。

1.1 原著——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1.2 人教版——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1.3 部编版——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

人教版把原著“怒发上冲冠”释作“理直气壮”,但两者不可互训。“怒发上冲冠”之义,非常愤怒,头发向上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理直气壮”之义,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前者状盛怒,后者无怒意;前者形象,后者抽象;前者夸张,后者常态;前者极具特色,后者平淡无奇: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互换。
秦王“无意偿赵城”而故意无偿骗取和氏璧,阴谋即将得逞,这不令蔺相如愤怒至极吗?
蔺相如不惜以死一拼,“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除了怒发上冲冠,还有什么能更契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
怒发上冲冠,凸现人物异乎常人之大智大勇,尤其富于血性,一时无两,这些都是理直气壮无法替代的。
千古绝唱,岳飞《满江红》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可说成“理直气壮,凭栏处,潇潇雨歇”吗?若可则人教版之说亦可。
再者,原著所述是众多辞书解释成语“怒发冲冠”的第一书证,是很好的教学抓手。人教版此作为,暴殄天物,以劣币驱逐良币。


差错2.教材不当改换原著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中“舍相如方成传”之说。

2.1 原著——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2.2 人教版——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
2.3 部编版——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一到客舍,……

蔺相如可是首次代表赵国出使,以前也无类似经历,且原著并没说蔺相如这次见秦王之前到过秦都的宾馆,但人教版之“回到宾馆”就给人之前到过的印象,因为“回”,是“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之意,“回到”,是“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的地方)”的意思。人教版“回到宾馆”之释,显然不合原意,有违实情。此瑕虽小,但勿以恶小而为之。部编版改为“一到客舍”,就没了“回”之意了。


以下差错“3”起说及第二个故事“渑池会”。
差错3.教材不当删除原著第二个故事“渑池会”之前廉颇“计曰”之人之事。

3.1 原著——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3.2 人教版——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3.3 部编版——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人教版从原著认为赵国不可示弱示怯于秦的两人中删去廉颇。于是,人教版中除了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外,“赵王和大臣”均犹豫不决——廉颇不也在大臣之列吗?
此为不信,删去原著重要之人(廉颇)之事(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此为不达,廉颇成软骨头群体中一员;此为不雅,廉颇形象失分。
部编版恢复廉颇及其姿态,但仍有不足,应让廉颇居蔺相如之前,毕竟原著如此;再者,此时廉颇地位还在蔺相如之上。
对原著重要之人之事,如非必要,请勿擅改。又如原著只是“赵王畏秦”,人教版却扩大示弱范围“赵王和大臣们”,部编版只说“赵王胆怯”,忠实于原著重要之事之意,很好。


差错4.教材不当改换原著第二个故事“渑池会”中第一回合“赵王上当鼓瑟”之“令”字。

4.1 原著——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4.2 人教版——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4.3 部编版——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人教版用“为”字替代原著“令”字,实际上,两字义不同不近。“为”,两者可平等;“令”,两者不可平等(以上御下之强制与服从)。把原著之“令”改作教材之“为”,使秦王霸气顿失,使渑池会火药味大淡。这是颠覆性的不合理的改动。本来,秦王拟使赵王上当鼓瑟,记上一笔“令赵王鼓瑟”,在气势上完全打压赵方,为后头的“献城祝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铺路,获利而从实力上削弱赵国。人教版改“令”为“为”,冲突由尖锐向平钝,气氛从紧张转和缓。这还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事之意吗?
部编版恢复“令”字。此处仍须改动的是,原著是“秦御史前书曰”的,而部编版(人教版)则是“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的。原著体现主动,部编版显得被动(“叫”才“记录”)。因为从原著可读出:渑池会第一个回合“赵王上当鼓瑟”明显是一个预谋,其流程完全自动化,包括不用秦王示意秦御史就胆敢直书要害的“令”字。
改写须“雅”——“讲求文学性。彰显作品的语言艺术”。而“雅”,正是改写所缺。正是,于细微处见高下。


差错5.教材不当改换原著第二个故事“渑池会”中第二回合“秦王被迫击缶”之第一环节“一请击缶”的说法。

5.1 原著——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5.2 人教版——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5.3 部编版——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从原著可看出蔺相如外交斗争手腕的高超:先是打着赵王旗号说出恭维秦王“善为秦声”的话,使话语由下对上变王对王,够份量;再以秦王之道(“赵王好音,请奏瑟”),还治秦王之身(“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使秦王自食其果,哑口无言;后以击缶是“以相娱乐”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使秦王不好拒绝。言词滴水不漏,有理有利有节。人教版中,虽然蔺相如说出请秦王击缶的话语,但他只是随行一大夫,地位差距大,没这个资格;且蔺相如所述无一上得台面的理由:即使秦王拒绝也于理不亏。人教版中蔺相如就是一个楞头青,低能儿。


差错6.教材不当改换原著第二个故事“渑池会”中第二回合“秦王被迫击缶”之第二环节“二请击缶”的说法。

6.1 原著——(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6.2 人教版——(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6.3 部编版——(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原著“二请击缶”,其关键词“前”、“进缶”、“跪请”。人教版对应的只有“要求”;部编版对应的有“上前”、“要求”,较人教版多了“上前”。原著之“前”,方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上前”。
虽然“跪请”之“请”(请求)与教材之“要求”近义,但请求更适合臣子级的身份。
有“二请击缶”之“前”,蔺相如才能走到可以对秦王拼死一击的位置。之前在原著、两版本之“一请击缶”虽也有“前”,但不可在第一个“前”就走到那么近的——各方都不许对方有人一下子离自己的王那么近。这是警卫常识。细节决定成败。“二请击缶”中,人教版没“前”,细节输了;部编版复“前”,赢回细节。
惜部编版还是缺“进缶”与“跪请”——这也正是人教版所缺。
原著之“进缶”,可堵秦王没缶在手而拒绝或拖延击缶的借口,也使秦卫士放松警觉而使蔺相如能如愿上“前”,更使下一步第三环节“以死相逼”蔺相如有凶器“缶”在手,以持械对徒手的秦王,具一定的心理优势。
原著之“跪请”,“跪”才能顺利地“前”,而“请”(求)才合情合理。
蔺相如一介大夫,有什么资格可以对秦王“再要求”(人教版)或“再次上前要求”(部编版)的?


差错7.教材不当删除原著第二个故事“渑池会”中第二回合“秦王被迫击缶”之第四环节“叱退左右”。

7.1 原著——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2 人教版——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7.3 部编版——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渑池会三个回合相较,第二回合“秦王被迫击缶”为重;而第二回合的五个环节相较,第四环节“叱退左右”为重。“叱退左右”,见于原著这段文字,“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叱退左右”是渑池会的重中之重,现却被人教版无视而删去,这反差也委实太大了!
这之前第三环节“以死相逼”,蔺相如发狠话了,但秦王还是没有就范,而在第四环节“叱退左右”后,秦王眼见完全失势才被迫击缶,合情合理;人教版删去“叱退左右”环节而秦王就范,不合情理。因斯时之秦王,已在位28年,是那个足以使其他大国小国在他面前发抖的一代枭雄,他见惯的刀光剑影、腥风血雨,较诸蔺相如只是口头的“我就跟你拼了”(人教版语)更凶险不知多少倍,他会这样怂包?
“叱退左右”,足见蔺相如临危不惧,遇强愈强,势不可当,尽显英雄本色;也见秦王始硬后软之适时妥协而不意气用事,具“好汉不吃眼前亏”之政客特质。人教版删原著“叱退左右”,使得蔺相如、秦王两人之文学形象同步干瘪。
“叱退左右”,是矛盾冲突高潮处,删之趋平;“叱退左右”,是渑池会情节最精彩处,极具戏剧性(欲刃,叱之,皆靡),删之失色;“叱退左右”,是文学作品精华处,删之是公然的清零。
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叙蔺相如之事二十多处,仅三处为作者司马迁(太史公)高度评价,其中“叱退左右”为重: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清代著名学者李晚芳也高度赞誉“叱退左右”:

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糜间,千古凛凛。(《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人教版怎么就对“叱退左右”弃若敝屣?
部编版恢复“叱退左右”环节,好;但还可商榷的是,原著“左右皆靡”释作“卫士竟不敢上前”,不若释作“卫士都退回去了”。理由:
A.其前有“左右欲刃相如”之说,秦卫士应有上前动作与拔剑(刀)出鞘动作以搏杀相如保护秦王。“欲刃”绝非不付诸行动而只是动脑想想。换言之,上前且拔剑才是“欲刃”,也才能“欲刃”。
B.蔺相如不仅阻止了秦卫士对他的“欲刃”,还使“左右皆靡”——秦卫士“退回去了”。至此,秦王无所依傍,才“为一击缶”。换言之,只要“左右皆在”而非“左右皆靡”,则秦王是断不会击缶那么丢脸的。
“皆靡”之“靡”,《汉语大词典》、《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第一义项均为“倒下”,并均以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叱退左右”为书证。“倒下”在原著这个语境中可意为“退回去”,不可说成“卫士竟不敢上前”,因为“卫士竟不敢上前”之说否定了前述“欲刃”已有“上前动作(与拔剑出鞘动作)”。换言之,既有“欲(刃)”,复有“(皆)靡”,即既有上前,复有退下。
C.“左右皆靡”有“皆”字,可对应说成“都”,更渲染蔺相如有我无敌以寡敌众之如虹气势。


差错8.教材不当删除原著第二个故事“渑池会”的第三回合“献城祝寿”。

8.1 原著——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8.2 人教版——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
8.3 部编版——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

原著“渑池会”有三个回合(赵王上当鼓瑟,秦王被迫击缶,献城祝寿),而非人教版仅前两个回合。诱使赵王上当鼓瑟之第一回合是为逼迫赵国献城奠基的。渑池会是连环套,组合拳。人教版删献城祝寿,情节之完整变残缺,史实变史假;删之,事件高潮趋低,矛盾发展趋无;删之,秦王变得无远大抱负,只想羞辱一下赵王(“秦御史前书曰”“令赵王鼓瑟”)而不图获取实利(“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删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之急智荡然无存。
试问国内外有哪些文学、史学作品提及中国春秋时期渑池会时竟会黑掉献城祝寿的?
在2005—2018学年学习人教版《将相和》的有十四届一亿四千万以上的学生,他们心目中的渑池会是没献城祝寿这第三个回合的,这不误人子弟吗!优秀的文学遗产被如此糟蹋,真个令人痛心!
部编版有了后续,有了第三个回合的影子,但虚而不实,是以抽象代形象。而文学作品恰恰相反,是要用形象说话的,部编版不应扬短弃长。从部编版“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怎么也读不出这就是献城祝寿,更怎么也读不出,虽然秦之群臣有备而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但面对并非有备而来的蔺相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竟然落了下风。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9-20 06:12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9-20 06:13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9-29 08:18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210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