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9-4 18:04

刘廙《政论》卷5欲失卷6疑贤诗解得其人而使必尽节用贤不疑[原创]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刘廙《政论》卷5欲失卷6疑贤诗解得其人而使必尽节用贤不疑

题文诗:

夫人君莫,不愿众心,之一于己,而疾奸党,

之比于人,欲得之而,不知所以,得之故欲,

之益甚不,可得亦甚.疾之益力,而为之者,

亦益勤矣.为之何也?彼将恐其,党也任之,

不知信之,朝任其身,夕访于恶,恶无毁实,

善无赏分,事无小大,访而后知,彼众之不,

必同于道,又知访之,不能于己,虽至诚忠,

即使曾参,以事其亲,借龙逢以,贯其忠者,

犹将屈于,私交况世,之庸臣哉!故为君而,

欲使其臣,之无党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而,

使必尽节,于国者信,之于己也.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贤用之,

既得之皆,访于众人,忠于君者,岂能必利,

于人而苟,无利于人,又何能保,誉于人哉?

故常愿之,于心而常,失之于人,非愿之不,

笃而失之,所以定之,之术非也.故为忠者.

获小赏而,大乖违人,恃人君之,独知之耳,

而人君获,访之于人,此为忠者,福无几而,

祸不测也.得于君不,过斯须欢;失于君而,

终身之患,荷赏名而,实穷于罚,故忠者逝,

而遂智者,虑而不为.为忠者不,利则其为,

不忠者利.利之所在,人无不欲,人无不欲,

故无不为,不忠臣矣.为君者以,一人独虑,

于众奸之,君上者虽,至明而犹,困于见暗,

又况庸君,能睹之哉?庸人知忠,无益于己,

私名之可,以得于人,得于人可,以重于君,

故笃私交,薄公义为,己者殖而,长之为国

者抑割之,故真实之,人黜于国,阿欲之人,

盈于朝矣,由是田季,之恩隆而,齐鲁政衰

.虽威之朝,示之刀锯,私欲益盛,齐鲁日困.

故由诚威,之以言而,赏之以实,好恶相错,

政令日弊.昔人有曰:为君难矣.不其然哉!

卷5欲失




题解

《欲失》一节,讲述了君主希望臣子不结党营私,而结党营私的事情反而越多的原因,就在于为君的不能充分信任臣下,以致“朝任其身,夕访于恶”。作者认为,为君者用人,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即古人讲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原文】


夫人君莫不愿众心之一-于己也,而疾[47] 奸党之比[48] 于人也,欲得之而不知所以得之,故欲之益[49] 甚,而不可得亦甚。疾之益力,而为之者亦益勤矣。何也?彼将恐其党也,任之而不知所以信之,朝任其身,夕访于恶,恶无毁实[50] ,善无赏分,事无小大,访而后知,彼众之不必同于道也,又知访之不能于己也,虽至诚至忠,俾[51] 曾参以事其亲,借龙逢以贯其忠[52] ,犹将屈于私交,况世俗之庸臣哉!故为君而欲使其臣之无党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而使必尽节于国者,信之于己也。

[50]恶无毁实:毁,诽谤,说别人的坏话。恶无毁实指不分辨是诽谤还是真实。
[51]俾:使、把。
[52] 借龙逢以贯其忠:借,连词,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龙逢,就是关龙逢,夏桀时的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
[53] 访:调查。
[54] 定:使安定。
[55] 恃:依赖,仗着。
[56] 几:谓时间不多;不久。[57] 斯须:片刻,一会儿。

【译文】
做君主的没有不希望百姓万众一心来拥护自己的,也没有不痛恨奸诈之人结党营私、笼络人心、拉帮结派的。希望得到百姓万众一心的拥护却又不知道怎样得到,因此想得到的愿望越发的迫切,而得不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结党营私的行为痛恨得越厉害,这些结党营私的活动反而越频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君主害怕这些人结党营私,任用他们却不懂得如何信任他们。早上刚刚任命他做官,傍晚就派人察访他有无不良行为。听到不好的评价,也不去分辨是诽谤还是果有其事;听到对他们的赞扬,也不加以赏赐。事情不论大小,察访之后才让人知道。那些被调查的官吏,不一定都能奉行道义,又知道君主向其他人询问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即使是最诚实最忠心,像曾参一样孝顺其母亲、 像关龙逢那样忠心一贯的人, 也有可能屈服(于人言)而去私相交接,何况那些世俗庸臣呢!所以,为君的要使臣子不结党营私,关键在于得到臣子的心,要得到臣子的心而使他们为国家尽忠尽节,则自己一一定要充分地信任他们。


卷6疑贤

题解

疑贤,就是对贤臣存有猜疑之心。这种猜疑之心正是导致忠臣远离,小人当道的根本原因。本段旨在提醒为君者,对于贤臣,要充分信任。在用人的问题上,要有高度的智慧,不能被小人所利用。从根本上来说,君主希望得到贤德之士,首先要自己成为有德之人,才能感召有德之人,也才有智慧不被小人所蒙蔽。
【原文】


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贤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访[53] 之于众人也,忠于君者,岂能必利于人,苟无利于人,又何能保誉于人哉?故常愿之于心,而常失之于人也,非愿之之不笃而失之也,所以定[54] 之之术非也。故为忠者获小赏而大乖违于人,恃[55] 人君之独知之耳,而获访之于人,此为忠者福无几[56] 而祸不测于身也。得于君,不过斯须[57] 之欢,失于君,而终身之故患,荷[58] 赏名而实穷于罚也,是以忠者逝而遂[59] ,智者虑而不为。为忠者不利,则其为不忠者利矣。凡利之所在,人无不欲,人无不欲,故无不为不忠矣。为君者以一人而独虑于众奸之,上,虽至明而犹困于见暗,又况庸君之能睹之哉?庸人知忠之无益于己,而私名之可以得于人,得于人,可以重于君也,故笃私交,薄公义[60],为己者殖[61] 而长之,为国也(也疑者)抑[62] 而割之,是以真实之人黜于国,阿欲之人盈于朝矣,由是田、季[63] 之恩隆。而齐、鲁之政衰也。虽成(成恐戒或威)之市朝[64] ,示之刀锯,私欲益盛,齐、鲁日困。何也?诚威之以言而赏之以实也,好恶相错,政令日弊。昔人日:“为君难。”不其然哉!

[54] 定:使安定。
[55] 恃:依赖,仗着。
[56] 几:谓时间不多;不久。
[57] 斯须:片刻,一 会儿。
[58] 荷:担着。
[59]逝而遂:逝,离开。遂,道路,此处指人生才会有出路。

[60] 笃私交,薄公义:笃,重视。薄,轻视。
[61] 殖:培植。

[62]为国也抑而割之:也疑者字。抑,压制。割,切断、截下,此处指排挤出朝廷。

[63] 田季:指田穰苴和季孙行。田穰苴,春秋时期齐国人,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季孙行,鲁国大夫。季孙氏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64] 市朝:犹朝野。


【译文】

自古以来,君主没有不希望得到忠心贤德之士而予以任用的。任用之后,(因怀疑其是否忠心贤德)又没有不派人去大众中探访调查的。忠诚于君主的人,岂能事事又有利于他人呢?假若无利于人,又怎么会在别人面前保持有好的声誉呢?所以,君主心中常常希望得到贤德之人,却常常因为任用之后又怀疑其人而访之于众,因此而失去他们。不是君主希望得到贤德之人心不诚而失去人才,而是判定忠心贤德之才的方法不对啊。这样,忠诚的人虽然获得了小小的赏赐,却因之而与他人的利益相违背,这是仰仗君主一人的了解啊!如果君主得到谘询其他人后的回馈,则忠臣的福运就没有多久了,进而大祸不知何时临头也难以预料。得到君主的赏赐不过是片刻的欢乐,因之而失去君主的信任则是终身的祸患,担负着受到赏赐之名,实际上完了就会受到惩罚。所以,忠臣只有离去才能保全自己,聪明的人深思熟虑后就不再想做忠臣,做忠臣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那么做不忠的人反而有利了。

凡是有利的事,没有人不想做,人人都想做,就没有不当不忠之臣的了。做君主的,用一个人的智慧来对付众多奸邪之人,即使再聪明,也难免为阴谋所困。又何况是庸碌的君主,怎能看得到这一呢?庸俗的人知道忠诚对自己不利,而从别人嘴里却可能得到个人的好名声,得到个人的好名声,就可以受到君主的重用。所以,他们重视私人交情,轻视国家利益,对自己有利的,就培植而使其更多,对国家有利的,就抑制而使其断绝。因此,真心为国的人被国家罢黜,迎合私欲的人充满朝廷。因此,田穰苴和季孙行父受到的恩惠越多,而齐国和鲁国的政事反而越衰败。虽然在朝野中予以训诫,用刀锯之刑予以警示,但私欲却更猖獗,齐鲁的处境日益加困。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警诫只流于言辞,而赏赐的却是财物,好坏分辨不清,才使政令日益多弊。过去有人说“为君难”,看来果真如此啊!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9-6 03:5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9-6 03:5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27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