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0-7 09:14

《论语》注释之误——新差错1(七上《<论语>二十章》)



磁之场 发表在 新手上路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41-1.html

《论语》注释之误——新差错1(七上《<论语>二十章》)

说明
新差错,指本学期才发现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知识性等(1-2)
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论语>二十章》,50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注释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浅析
教材“三省”注释之误似有两处:
1.其本义应为“三事省”(三个方面反省),而非“多次省”(教材“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2.注释不应两说(泛指与实指)并存,而应只执一端(实指)。

《论语》“三省”之义,从辞书、故训、语境中找答案。
(一)辞书。
从辞书可见,“三省”本义为“省察三事”(“从三个方面来反省”)。三,实指三事(忠、信、习);省,反省。而泛指之反省过失(认真省,再三省,多次省),则是引申义,是后起义甚或晚起义。教材注释至少是本末倒置了。
本义指向三事(三个方面),引申义则虚指:体现词义从较具体到较抽象发展的规律之一。
1.《汉语大词典》——【三省】㈠(—xǐng)①省察三事。《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祇悔。”南朝梁江淹《讨沈攸之尚书符》:“符至之日,幸加三省。”明谢镋《四喜记·月桂同攀》:“孝名儿乾坤永垂,一日里三省吾身。”(第一卷213页)
2.《辞源》——【三省】①(—xǐng)从三个方面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回顾过去的言行,看是否有过错。《艺文类聚》五一汉曹操《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伏自三省,资质顽素。”(37页)
3.《辞海》——【三省】(—xǐng)从三方面来反省。一说,多次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3727页)
4.《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三省】(sānxǐng)从三个方面省察。《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引]泛指认真省察自己的思想行为。《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祇悔。”(1265页)
5.《大辞典》(台//湾)——【三省】㈠从三方面自我检讨。《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㈡再三省察检讨。《艺文类聚·封爵部·孙让封》“伏自三省,资质顽素。”(37页)
6.《大汉和辞典》(日本)——【三省】三省……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155页)
台//湾《大辞典》,被誉为“中国大陆以外最翔实、最权威的中文大型辞书之一”。
日本《大汉和辞典》,被誉为迄今为止“仍矗立于中日类辞典的巅峰”(这是我国驻日新澙总领事馆总领事王华在2011年的一次演讲中的一句)。
(二)故训。
从故训之关键语可见,“三省”意为“三事省”而非“多次省”。
1.《论语集解义疏》(南朝梁代皇侃著,徐望驾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6页起)。
关键语:三省指向“三事”,“三行”。
曾子曰:“马融曰:‘弟子曾参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乎?”
[疏]“曾子曰”至“习乎”。云“吾日三省吾身”者。省,视也。曾子言:“我生平戒慎,每一日之中,三过自视察我身有过失否也?”云“为人谋而不忠乎”者。忠,中心也。言为他人图谋事,当尽我中心也。岂可心而不尽忠乎?所以三省视察,恐失也。
云“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者。朋友交会,本主在于信,岂可与人交而不为信乎?
云“传不习乎”者。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岂可不经先习而妄传之乎?曾子言:“我一日之中,每三过自视,况复凡人,可不为此三事乎?”言不可也。又一通云:曾子言:‘我一日之中,三过内视我身有此三行否也?’”
注“马融曰,弟子曾参也”。姓曾,名参。字子舆。
注“‘言凡’至‘之乎’”。得无,犹无得也。素犹本也。言所传之事,无得本不经讲习而传之也。故袁氏云:“常恐传先师之言不能习也。以古人言必称师也。”
2.《论语注疏》(【三国】何晏注【宋】邢昺疏,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4页)。
关键语:三省例举的是“谋事”、“结交”、传习三事。
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曾子曰”至“习乎”。○正义曰:此章论曾子省身慎行之事。弟子曾参尝曰:“吾每日三自省察己身: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交而得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以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注“马曰:弟子曾参”。○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3.《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撰,中华书局出版,50页)。
关键语:“以此三者日省其身”,三者之序“忠信为传习之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悉井反。为,去声。传,平声。○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4.《论语正义》(引文较长而摘要,原文附后)。
关键语:三为确数;举“以数记文”16例;三省指向忠、信、习;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
《说文》:“三,数名。”
《论语》以数记文者,如一言,三省,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愆,三疾,三变,四教,绝四,四恶,五美,六言,六蔽,九思之类。
……今曾子三省,既以忠信自勗,又以师之所传,恐有不习,则其好学可知。
郭氏《雪履斋笔记》:“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
(三)语境。
从《论语》全书可见,“三省”如同“三某(或某三)”、“N某(或某N)”,是实指而非泛指。
1.《论语》全书中的“三某”(如“三省”),或叫“某三”(如“道者三”),其后皆举例,则皆为实指。其后无例举,则皆为“泛指”。
1.1 实指之“三省”(三某),其后皆举例:
学而篇第一——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 实指之“道者三”(某三),其后皆举例:
泰伯篇第八——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1.3 泛指之“三思”,其后无例举:
公冶长篇第五——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论语》全书中实指之“三某”(或“某三”),不“1.1”、“1.2”而足。
2.1 颜渊篇第十二之“三者”——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2 宪问篇第十四之“道者三”——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2.3 季氏篇第十六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 季氏篇第十六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5 季氏篇第十六之“侍于君子有三”——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6 季氏篇第十六之“三戒”——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7 季氏篇第十六之“三畏”——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8 季氏篇第十六之“得三”——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9 阳货篇第十七之“三疾”——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2.10 微子篇第十八之“三仁”——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11 子张篇第十九之“三变”——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3.《论语》全书中实指N某或某N,若其后皆举例,则均同“1.1、1.2”、“2”:
N某(如下文“3.2”之“四教”),某N(如“3.1”之“道四”),均不若“三省”般被教材解读为泛指。
3.1 公冶长篇第五之“道四”——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2 述而篇第七之“四教”——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3 子罕篇第九之“绝四”——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4 季氏篇第十六之“九思”——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5 阳货篇第十七之“五者”——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6 阳货篇第十七之“六言六蔽”——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7 尧曰篇第二十之“五美四恶”——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愚以为,上述“(一)辞书、(二)故训、(三)语境”中,“(三)”为重。

教材“三省”注释不应两说之由:
1.“三事省”与“多次省”,前者之“省”指向三事(忠、信、习),后者非:两说差异较大。
2.一词可多义,但在具体上下文中,则只有一义:没模棱两说之可能。
3.七年级初中生大多不具有从两可中选择其一之高水平——学习应是让他们能够“跳一跳摘桃子”而非怎么蹦跶也够不着——于执教者教师而言这取舍的难度也不低。
4.注释者之责不是让学生揣测古人可能说了什么,而是让他们知道古人实际说了什么。这就要鲜明表态——况且把“多次省”看作本义还是挺错的。
附文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中华书局出版,9页起)。原文不分段,笔者把它分成7个自然段。
曾子曰:【注】马曰:“弟子曾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正义曰:“吾日三省吾身”者,《尔雅·释诂》:“吾,我也。”《说文》:“吾,我自称也。”日行一周天为一昼夜,故一昼夜即名日。《周髀算经注》:“从旦至旦,为一日也。”是也。《说文》:“三,数名。”阮氏元《数说》:“古人简策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且以数记言,使百官万民易诵易记。《洪范》、《周官》尤其最著者也。《论语》以数记文者,如一言,三省,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愆,三疾,三变,四教,绝四,四恶,五美,六言,六蔽,九思之类。则亦皆口授耳,受心记之古法也。”《郑注》云:“思察己之所行也。”此以“省”训“察”,本《尔雅·释诂》。《说文》:“省,视也。”义亦近。《尔雅·释诂》:“身,我也。”《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释名·释身体》云:“身,伸也,可屈伸也。”
“为人谋而不忠”者,《国策·魏策注》:“为,助也。”《左·襄四年传》:“谘难为谋。”《鲁语》:“谘事为谋。”《毛诗·皇皇者华传》:“谘事之难易为谋。”用内外传义也。《周语》:“忠者,文之实也。”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实义同。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故臣之于君,有诚心事之,亦谓之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者,《礼檀弓注》:“与,及也。”此常训。《郑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义见前疏。同志者,谓两人不同学而所志同也。郑笺《诗·关雎》,注《礼·坊记》并有此训。《说文》:“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义与郑同。《说文》:“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朋友与己两人想会合,亦得称交,引申之义也。《皇本》交下有言字。《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释名·释言语》:“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也。”五伦之义,朋友主信,故曾子以不信自省也。
“传不习乎”者,“传”谓师有所传于己也。夫子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不如丘之好学”。可见好学最难。其于及门中,唯称顔子好学,今曾子三省,既以忠信自勗,又以师之所传,恐有不习,则其好学可知。曾子《立事篇》:“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又云:“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此正曾子以“传不习”自省之证。“习”兼知行,故《论语》只言习也。《郑注》云:“鲁读传为专。”今从古。臧氏庸辑《郑注》释云:“此传字,从专得声。《鲁论》故省用作专。郑以《古论》作传,于义益明,故从之。”如臧此言,是“传”与“专”同谓师之所“传”。而字作“专”者,是谓叚借为之也。宋氏翔凤《论语发微》:“孔子为曾子传孝道而有《孝经》”。《孝经》说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则曾子以《孝经》专门名其家。故《鲁论》读传为“专”。所业既专,而习之又久,师资之法无绝,先王之道不湮。曾氏之言,即孔子传习之旨也。包氏慎言《论语温故录》:“专谓所专之业也。”《吕氏春秋》曰:“古之学者,说义必称师。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所专之业不习,则堕弃师说,与叛同科。故曾子以此自省。《后汉书·儒林传》:“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杨雄所谓:“譊譊之学,各习其师。”此即《鲁论》义也。案:宋、包二君义同。《广雅·释诂》:“专,业也。”亦谓所专之业。此《鲁论》文既不着,义亦难晓。故既取臧说,兼资宋包。非敢定于一是也。
○注:“弟子曾参。”○正义曰:元和《姓纂》:“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春秋时,为莒所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见世本。巫生阜,阜生晳,晳即曾点,曾子父也。”《史记·弟子传》:“曾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
○注: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正义曰:“得无”者,疑辞。郭氏《雪履斋笔记》:“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其害尤甚于不忠不信也。”焦氏循《论语补疏》:“己所素习,用以传人,方不妄传,致误学者。所谓'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也’。”二说皆从集解,亦通。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0-7 10:0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0-7 10:0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1-8 08:2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7679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