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2-18 16:52

《大戴礼记礼察》第46章礼以防患禁於将然法者禁於已然以礼义治积礼义以刑罚治积刑罚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大戴礼记.礼察》第46章诗解礼以防患禁於将然法者禁於已然以礼义治积礼义以刑罚治积刑罚

题文诗:

孔子有曰:君子之道,譬犹防欤?夫礼之塞,

乱所从生;犹防之塞,水所从来.故以旧防,

为无用而,坏之者其,必有水败;以旧礼为,

无所用而,去之者亦,必有乱患.故昏姻之,

礼废则夫,妇之道苦,淫辟之罪,多矣乡饮,

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争斗,之狱繁矣.

聘射礼废,则诸侯之,行恶盈溢,之败起矣.

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

之礼众矣.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见将然.

礼者禁於,将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后.

故故法之,用易见而,礼所为生,难知之也.

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正,

坚如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之功,

其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然如曰礼,

贵绝恶於,未萌而起,信於微眇,使民日从,

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使无讼.此之谓也.为人主计,者概莫如,

安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之於内;安危之萌,

应之於外.安也者非,一日而安;危也者非,

一日而危;皆以积然,不可不察.善不积不,

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人所行各,

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积礼义,以刑罚治,

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之,礼义积而,

民和亲之.故世主欲,民之善同,所以使民,

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欧,之以法令.

导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欧以法令,

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哀乐之感,祸福之应.

我以秦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

然汤武能,广大其德,久长其后,行五百岁,

不失秦王,亦欲至是,不能持天,下十馀年.

即大败之.此无他故,汤武之定,取舍审而,

秦王之定,取舍不审.易经有曰:君子慎始,

差若毫釐,缪之千里.取舍之谓.然则为人,

主师傅者,其不可不,日夜明此.或问曰为,

天下如何?曰天下犹,器也今人,置器置诸,

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器则危而,天下之情,

与器无异,在天子所,置尔汤武,置天下於,

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育被及,

蛮貊四夷,累子孙十,馀世历年,五六百岁,

此天下之,所共闻也.而秦王置,法令刑罚,

於天下德,泽无一有,怨毒盈世,民憎恶如,

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天下,之所共见.

用仁义礼,乐为天下,者行五六,百岁犹存;

用法令为,天下者十,馀年即亡;是非明斅,

大验乎哉?人或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

观之则言,者莫妄言.今子或言,礼义不如,

​法令教化,不如刑罚.人主胡不,承殷周秦,

事以观乎?礼以杜渐,防患未然,法以治乱.

【大戴礼记礼察第四十六】

【原文】

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犹防与?夫礼之塞,乱之所从生也;犹防之塞,水之所从来也。故以旧防为无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

【译文】

孔子说:“做君王的道理,就好似筑堤一样吧?礼阻塞不行,就是祸乱发生的原因;就好像堤防阻塞不通,就是使洪水泛滥的原因一样。所以认为旧堤防没有用而毀弃了它,一定会遭到大水灾;认为旧礼教没有用处而废弃了它的,一定会引起大动乱。”如果婚姻的礼教废弃了,夫妻就很难相处,而许多胡乱苟合的罪恶就发生了;大家喝酒的礼废止了,长幼的次序就丧失,而争夺打斗的官司就多起来了;聘射的礼废弃了,诸侯就肆意作恶,而骄奢盈溢的灾祸就跟着发生了;丧祭的礼废弃了,为人臣、为人子的就薄情寡义,因而背叛死者忘记祖先的人就多了。

【原文】

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於将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译文】

一般人的智慧,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看到将要发生的事情。礼是在恶事发生之前先加禁止,而法却是在恶事发生之后再加以惩治;因此,法的作用很容易看到,而礼所能产生的作用却难被人知道了。

【原文】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正,坚如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之功,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然如曰礼云礼云,贵绝恶於未萌、而起信於微眇,使民日从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之谓也。

【译文】

为人主计者,莫如安审取舍。取舍之极,定於内;安危之萌,应於外。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欧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欧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为做君王的人来筹划,没有比确定和明白取舍的原则更重要了。取舍的恰到好处,是在内心确定的;可是取舍以后,安危的预兆就在外界相应发生了。安定,不是一天造成的,危险,也不是一天可以造成的;都是一天一天累积而成的,这道理不能不先看清楚。善事不多做,不足以成美名;罪恶做得不多,也不足以招杀身之祸。而每个人的所行所为,都取决于他们内心的取舍。用礼义来治理国家的,就积累着礼义;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的,就积聚着刑罚;刑罚积多了、人民就怨恨背叛,礼义积多了,人民就和睦亲爱。所以历来做君王的都希望人民善良,可是用来使人民善良的方法却并不相同有的用德教去引导,有的用法令去强制。用德教去引导的,德教就会流行而人民安康快乐,用法令去强制的,法令就会极多而人民悲苦忧愁。人民悲哀或快乐的感觉,就正和灾祸或幸福是相应的。
【原文】

我以为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则如汤武能广大其德,久长其后,行五百岁而不失;秦王亦欲至是,而不能持天下十馀年,即大败之。此无佗故也,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缪之千里。"取舍之谓也。然则为人主师傅者,不可不日夜明此。

【译文】

我认为秦王想要尊崇祖先的宗庙,安定子孙的基业,和商汤、周武是一样的。然而,汤武就是推广他们的善德,使子孙长久在位,统治了五百年而没有失掉天下;秦王也想做到这理想,可把握天下只十多年,就垮得干净彻底。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汤武在确定取舍的原则时很仔细,而秦王在确定取舍的原则时没有想明白。易经上说:“做个领导者,在开始的时候要谨慎,因为开始毫厘的差错,到后来却错到千里。”这正是对取舍而说的。那么,做君王的老师的,就不能不白天晚上都讲这个道理。

【原文】

问:"为天下如何?"曰:"天下,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而天下之情,与器无以异,在天子所置尔。汤武置天下於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育,被蛮貊四夷,累子孙十馀世,历年久五六百岁,此天下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罚,德泽无一有,而怨毒盈世,民憎恶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夫用仁义礼乐为天下者,行五六百岁犹存;用法令为天下者,十馀年即亡;是非明斅大验乎?人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妄言。'今子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承殷周秦事以观之乎?"

【译文】

问:“治理天下要怎样呢?”答:“天下就像器物,当人把器物,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而天下的人情和器物没有不同,就看天子怎样安置了。汤武把天下放置在仁义礼乐上,恩德泽惠就很普及,连禽兽草木都大量繁殖,且还及四夷,而国祚累积到十几代,经过五六百年那么长久,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史实。秦王把天下放置在法令刑罚上,一点恩德泽惠都没有,社会上充满着怨恨,人民憎恶秦王就像对仇敌一样,灭亡的灾祸几乎降临在他自己身上,子孙都被杀光,这也是天下人共同看到的事实。用仁义礼乐来治理天下的,能够继续五六百年还存在;用法令刑罚来治理天下的,只有十几年就灭亡了;这不是很明显,很重大的效验吗?有人说:‘听人说话的方法,是要凭他的行事来观察他,那么说话的人就不敢乱说话了。’现在您们有的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做君王的人为什么不凭殷周秦三代的史实来观察呢?”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20 06:56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20 06:56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029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