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2-21 17:07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第65章3达诸民情政均无怨至察则无徒德者政始虚内道治身先道御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第65章诗解3达诸民情政均无怨至察则无徒德者政始政者正己虚内道治身先道御忠信《孔子家语》卷21入官

题文诗:

故君子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恭,

有本而能,图末脩业,居久不滞;情迩畅及,

乎远察一,而关於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

以身为本.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

达诸民情;既知其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

是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是故,

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百姓,

之所不能.今临之以,明王成功,而民严而,

不迎导以,数年之业,则民疾也,疾者辟矣.

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

以弇聪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

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

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

故惠者政,之始政不,正则不可,教不习则,

民不可使.故君子欲,言之见信,莫若先虚,

其内也欲,政之速行,莫若以身,先之也欲,

民之速服,莫若以道,御之也故,不先以身,

虽行必邻;不以道御,虽服必强.故非忠信,

则无可以,取亲於民;外内不相,应则无可,

以取信矣.四者治民,之大统也.义以正己,

正己正人,政者正也,至道真情,情真忠信.


【原文】
故君子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恭有本能图,脩业居久而谭;情迩畅而及乎远,察一而关於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也。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译文】


所以一个有才学有德行的人,居在官位、面对百姓时,地位尊高而不骄傲,钱财多还能谦下,能为自身设想,建立他的事业,能够维持长久宏大;感情不但同靠近的人沟通,而且能够感染到远处的人;彻底弄明白了一件事,就可推知许多的事。大凡整理了一件事,而经历再多事也不乱的,这些都是以修治自身为根本的。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管理百娃时,不可不知道百姓的本质,不可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心理和后天的习惯,然后百姓就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所以一个有才学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定的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做力所不及的事。如果你用前贤圣人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马上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你了,你要求他们未来遥远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躲避了。所以历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绵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走了。

(孔子家语:原文: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12],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为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廓之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笃[13]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而不从。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古者圣主冕而前旒[14],所以蔽明也;绒统充耳,所以掩聪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孔子家语:译文

因此在上为官,地位虽然高贵也不要骄横,富有了也要谨慎恭敬,有了根本还要考虑细枝末节,做好了事还要建功立业,有了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仍然要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还要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要能联想多种事物。治理一件事而万事都能不乱,是因为能够以身作则的缘故。
"君子统治民众,不可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了解民众的感情。既已知道了民性,而又熟悉了民情,然后民众才能服从你的管理。因此国家安定民众就会爱戴国君,政策公平合理民众就无怨言。所以君子治国,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不能做远不可及的事,不责备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为了扩大贤明君王那样的功业,不顾民情,那么民众表面恭敬实际却不愿迎合。为了增加已有的业绩,不顾民力,那么民众就会逃避而不服从。如果强迫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出一些不当的事。古代的圣明君主戴着前面悬垂着玉的帽子,是用来遮蔽亮光的;垂于冠冕两边悬填的带子挡住耳朵,是用来遮蔽听觉的。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


【原文】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故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故不先以身,虽行必邻矣;不以道御之,虽服必强矣。故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於百姓矣;外内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者矣。四者治民之统也。"

【译文】

所以把百姓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谆谆教导来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寻求自身的完美;衡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因此,上下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所以说仁惠是施政的前提,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不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所以一个有才学有德行的人,要让人家相信他的话,不知先虚心检讨自己是否言行一致;要政令的迅速推行。不如先以自身开始,做出榜样;要百姓很快的服从他,不如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用行为的规范来约束,就是用“道”来驾驭。如果不能以身作则,虽发了政令,也是推行不远的;不能用“道”来驾驭,虽表面服从,心里也是勉强的;所以不存忠信之心,就无法让百姓来亲近你;言行不一的,就无法让百姓信赖你;以上所说的四项,就是管理百姓的要旨了。”

(孔子家语:原文

枉而直之[15],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16]。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故德者,政之始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不以道御之,故虽服必强。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已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17]矣。"
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孔子家语:译文
百姓做错了事需要改正,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认识;宽厚柔和地对待百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度量百姓的情况来教育他们,让他们自己明白对错。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更好了。这样君臣百姓上下亲和而不离心离德,治理国家的措施就能够推行而不阻塞。所以说执政者的道德,是政治好坏的前提。
"政令不切合实际,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能很好地役使和统治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身体力行;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之道来治理国家。不以正确之道治理,民众即使服从也是勉强的。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这是治理民众的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入仕做官者最重要的纲领。"
子张听了孔子这番话,就回去记录下来。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23 09:37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23 09:37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582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