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1-29 17:48

《孔丛子》卷4刑论2善听讼者听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哀敬折狱若保赤子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孔丛子》卷4刑论诗解2善听讼者听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哀敬折狱若保赤子修礼待臣则安

题文诗:

尚书有曰:非从维从.子曰君子,之于人也,

有不语也,无不听也,况听讼乎?必尽其辞.

夫听讼者,或从其情,或从其辞.辞不可从,

必断以情.书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也.

自作不典,式尔有厥,虽罪小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倘若既道,

极厥辜时,乃不可杀.曾子昔问,听狱之术,

孔子曰其,大法三焉,治必以宽,宽之之术,

归于体察,察之之术,归于义也,是故听而,

不宽是乱,宽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义,

是有私也,私则民怨.故善听者,听不越辞,

辞不越情,情不越义.是故书曰:上下比罚,

无僭乱辞.尚书有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故.

孔子曰古,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

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

死者不生,断者不属.若老而刑,之谓之悖;

弱而刑之,谓之刻薄;不赦过谓,之逆而率,

过以小罪,谓枳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刑,

先王之道.尚书故曰:大辟疑赦.又曰与其,

杀不辜者,宁失不经.尚书有曰:若保赤子.

子张问曰:听讼者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

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

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乃刑之君,必与众共,

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听讼者,不恶其意,

而恶其人,求所以杀,反古之道.孟氏臣叛,

武伯问曰:如之何焉?孔子答曰:臣人而叛,

天下不容,其将自反,子姑待之.三旬其果,

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夫子.子曰无也.

子之于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反,

罪以反除,又何执焉?子修礼待,之则臣去,

子将安往?武伯乃止.公正无私,体察民情. 

《孔丛子》卷4刑论

【原文】

《书》曰:“非从维从。”孔子曰:“君子之于人也,有不语也,无不听也,况听讼乎?必尽其辞矣。夫听讼者,或从其情,或从其辞。辞不可从,必断以情。《书》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译文】
《尚书)说:“(断狱要辨察双方不-致的讼辞)不能只听从讲得顺当的-方。”孔子说:“君子和别人交往。有不说的话,却没有不听的话,更何况是审理诉讼呢?他一定会听完诉讼双方的全部申辩之词。审理诉讼,有的是根据实情来断案,有的根据口供来断案。口供不可信。就根据实情来决断。(尚书)说:比如一个人犯了小罪,既不是过失造成的,又不思悔改,而是自作不法,这是存心犯罪,尽管他的罪行小,却不可不杀。如果犯了大罪,但不坚持,就是过失造成的灾祸,属于偶然犯罪,假如他全部交待了自己的罪过,这个人就不能杀。”

【原文】

 曾子问听狱之术。孔子曰:“其大法也三焉,治必以宽,宽之之术归于察,察之之术归于义。是故听而不宽是乱也,宽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义是私也,私则民怨。故善听者听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书》曰:‘上下比罚,无僭乱辞。’” 


【译文】
曾子同审理狱讼的方法。孔子说:“大的原则有三个方面:治理百姓一定要宽宏,对待百姓宽厚的方法在于体察民情,体察民情的根本在于义。因此,裁决诉讼不宽宏是破坏法纪。有宽容之心却不体察民情是轻慢法纪,体察民情却不合乎道义断案就不公正,裁决不公百姓就会有怨恨。所以,善于裁断的人审理诉讼时不会偏离论辞.详察讼辞不脱离实情,以实情决讼不违背道义。《尚书)说:‘(定罪的时候)要上下比照其罪行,但不能错乱讼辞。"

【原文】

《书》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若老而刑之,谓之悖;弱而刑之,谓之克;不赦过,谓之逆;率过以小罪,谓之枳。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书》曰:‘大辟疑赦。’又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译文】
《尚书》说:“要以同情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断狱。”仲弓问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古代断狱的人,体察贫贱,怜悯那些鳏、寡、孤、独、老弱、穷苦等无依无靠的人,即使得知他们所犯的罪行。也必定会同情他们。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砍断的头不可能重新长到身体上。如果对老人施以刑罚.称为悖谬:对年幼的人施以刑罚,称为刻薄;不赦免小的过失。称为违背道义;把过失都看作小的罪行,称为伤害民众。因此,宽宥过失赦免小罪,不对年老和幼小之人用刑,才是圣贤之道。《尚书)说,‘判处死界而案情有疑点,可以从轻处治。又说:“与其错杀没有罪的人,宁可放过偶尔犯罪的人'。”
【原文】

《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  
【译文】
《尚书>说:“对待老百姓像养护婴儿一样。”子张问:“断官司也可以这样做吗?”孔子说:“当然可以了。古代裁断官司的人,厌恶他们的恶念而不厌恶犯罪者本人。寻求使他们活下来的理由.实在无法减轻他们的罪行才处罚他们。君主与百姓同甘苦,爱护百姓而不轻易舍弃他们。现在断狱的人,不是厌恶犯罪人的恶念而是厌恶他们这些人,总是寻求杀死他们的理由,这么做是违反先王之道的。”
【原文】

孟氏之臣叛,武伯问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将自反,子姑待之。”三旬,果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子。夫子曰:“无也。子之于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执焉?子修礼以待之,则臣去子将安往?”武伯乃止。 

 【译文】
孟武伯的家臣发动叛乱,孟武伯问孔子:“这可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做别人的家臣却图谋叛乱,天下人都不会寬恕他,他会自己回来的,你姑且等待就是了。”三十天后,家臣果然返回重新归附孟氏。孟武伯想要拘禁他,又去请教孔子。孔子说:“不要这样做。你对待家臣不能以礼相待以致情意不通.所以他才会离开你。现在他自己主动回来了,他犯的罪因此得以抵消,为什么还要囚禁他呢?倘若你提高礼仪修养来对待他,他离开你还能够去哪里安身呢?"于是,孟武伯打消了囚禁家臣的想法。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1-31 07:18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1-31 07:18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6035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