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2-26 17:28

《昌言》卷3法诫2繁简唯时宽猛相济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萧规曹随详观时蠹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仲长统《昌言》卷3法诫篇诗解2繁简唯时宽猛相济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萧规曹随详观时蠹成昭政术

题文诗:

论曰百家,之言政者,尚犹远也.大略归乎,

宁固根柢,革易时敝.遭运无恒,意见偏杂,

是非之论,纷然相乖.试妄论之,不敢正言.

以为世非,上古胥庭,人乖鷇饮,化迹万肇,

情故萌生.虽周物智,不能研其,推变山川,

之奥未足,况其纡险.应俗适事,难以常条.

如使用之,审其道则,殊涂同会;才爽其分,

一豪以乖.何以言之?若圣御世,则天同极,

施舍之道,宜无殊典.损益异运,文朴递行.

用时居晦,回泬曩时;兴戈陈俎,参差上世.

及至戴黄,屋服絺衣,丰薄不齐,致化则一;

亦有宥公,族黥国储,宽惨巨隔,防非必同.

此其分波,共源百虑,而一致也.若乃偏情,

矫用则枉,直必过故,葛屦履霜,敝由崇俭;

楚楚衣服,戒在穷赊;疏禁厚下,尾大陵弱;

敛威峻罚,苛薄分崩.斯曹魏风,之刺所以,

明乎国风;周秦末轨,以彰微灭.用舍之端,

兴败资焉.如此是以,繁简唯时,宽猛相济.

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

郑太叔致,猛政之褒,国子乃流,遗爱之涕,

赵宣孟改,冬日之和,萧规曹随,循画一法.

斯实弛张,之弘致可,征其统乎!数子之言,

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

一隅之说.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

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或推前王,之风可行,

于当年有,引救敝规,宜流长世.稽之笃论,

将为敝矣.如以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

之音不限,局疑远不,拘玄以防,素则化枢,

各管其极,理略可得,而言之欤?赞辞之曰:

管视好偏,群言难一;救朴虽文,矫迟必疾;

举端自理,滞隅则失;详观时蠹,成昭政术.

【原文】

论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敝也。夫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相乖。尝试妄论之,以为世非胥、庭,人乘鷇饮,化迹万肇,情故萌生。虽周物之智,不能研其推变;山川之奥,未足况其纡险。则应俗适事,难以常条。如使用审其道,则殊涂同会;才爽其分,则一豪以乖。何以言之?若夫玄圣御世,则天同极,施舍之道,宜无殊典。而损益异运,文朴递行。用时居晦,回泬于曩时;兴戈陈俎,参差于上世。及至戴黄屋, 服絺衣,丰薄不齐,而致化则一;亦有宥公族,黥国储,宽惨巨隔,而防非必同。此其分波而共源,百虑而一致者也。若乃偏情矫用,则枉直必过。故葛屦履霜,敝由崇俭;楚楚衣服,戒在穷赊;疏禁厚下,以尾大陵弱;敛威峻罚,以苛薄分崩。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国风;周、秦末轨,所以彰于微灭。故用舍之端,兴败资焉。是以繁简唯时,宽猛相济。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太叔致猛政之褒,国子流遗爱之涕,宣孟改冬日之和,平阳循画一之法。斯实弛张之弘致,可以征其统乎!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或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敝之规,宜流于长世。稽之笃论,将为敝矣。如以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不限局以疑远,不拘玄以防素,则化枢各管其极,理略可得而言与?

  赞曰:“管视好偏,群言难一。救朴虽文,矫迟必疾。举端自理,滞隅则失。详观时蠹,成昭政术。

【译文】


评论如下:百家之言,议政者很多,议政的内容,大多归结为固本强基,革除时敝。这些政论家观点不同,有些建议偏颇、杂乱,对于是非的看法众说纷纭,意见相左。我这里故妄论之,当今之世,已经不是上古时赫胥氏、神农氏的世代,人情乖谬,思想复杂,人们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即使有通晓万事的本领,也不能预判各种情况出现。山川的险峻,不足以研判人心的险恶;世间的俗事,更难以找出详尽的答案。按照常理去做,其实殊途同归,莫不是为了天下太平。人的才能、品行殊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夫复何言?明君圣王出世,则会天下太平,普天同庆。至于施舍、安抚之道,并没有什么不同。至于礼仪损益,时代不同,有文、有质,无非交替使用。施政的方法,有些明显,有些隐晦。用兵、祭祀,与古时的理念并无差别。

至于皇帝的黄屋左蠹、冠冕御服,会有些变化,然而强调教化,万变不离其宗。像周代的《甫刑》,对公族宽宥,对储君用刑,宽宥、用刑,交错使用,对觊觎皇权的防范,始终如一。这些措施,分流而共源,百虑而一致。一开始矫情,而后就会矫枉。葛屦履霜,其弊端在于太过俭朴;衣冠楚楚,又强调避免奢靡。对诸侯宽厚,还要防止其尾大不掉,诸侯势力太强,则会恃强凌弱。使用严刑峻法,苛政又会招致社会动荡。这些为《诗经·曹风》《诗经·魏风》所讽谏。考察《国风》,了解民情。周室衰微时,正是《国风》中的王朝末世。对于施政者,决定国家兴衰,或繁,或简,要与世代相适应;或猛,或宽,要与问题相匹配。在春秋,刑法镌刻在鼎上,有历史记载。高祖约法三章,贵在能够适应形势。郑国大夫太叔有猛政之美誉,父亲子产去世,国人为之流涕。赵宣子更改法令,以严酷治国,汉初萧规曹随获得赞誉,这些都是因时、因势而变化,有张有弛,可以为后世所效法!数位贤士对于时政的评论,强调得失,提出纠偏,议论多有错谬,更多的是以儒家观点,偏执于一隅之见。重视清静治国者,把这些看作是腐儒之谈;循名求实者,把这些看作是柱下儒生的通病。有些儒生,推崇前代圣王的治国之道,或可施行于当下;有些儒生,引经据典,抛出挽救时弊的良策,或可流芳于后世。言之凿凿,其实并无大用。犹如舟船,不能在陆地上行舟;犹如琴瑟,需要改弦更张。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不可仅拘泥于儒家经典,治国理政,终究会有方法,暂且把理论放一放?

赞辞如下:管视好偏,群言难一。救朴虽文,矫迟必疾。举端自理,滞隅则失。详观时蠹,成昭政术。

注:萧规曹随:

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颓。”解释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分段注疏】: 

【原文】

论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尚犹远也。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敝也。夫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相乖。尝试妄论之,谦不敢正言也。以为世非胥、庭,人乖鷇饮,化迹万肇,情故萌生。赫胥氏、大庭氏并古之帝号。

【注疏】《庄子》曰:“夫圣人鹑居而鷇饮。”言鹑鸟无常居,鷇饮不假物,并淳朴时也。肇,始也。

【原文】
虽周物之智,不能研其推变;山川之奥,未足况其纡险。

【注疏】《易·系辞》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推,迁也。《庄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也。

则应俗适事,难以常条。如使用审其道,则殊涂同会;才爽其分,则一豪以乖。

【注疏】
用得其人,审其道也。授非其才,爽其分也。《易·系辞》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易纬》曰:“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原文】
何以言之?若夫玄圣御世,则天同极,施舍之道,宜无殊典。

【注疏】
《庄子》曰:“玄圣,素王道也。”极犹致也。言法天之道,同其致也。施舍犹兴废也。

【原文】
而损益异运,文朴递行。

【注疏】
《论语》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朴,质也。《礼记》曰“文质再而复”也。

【原文】
用明居晦,回泬于曩时;兴戈陈俎,参差于上世。

【注疏】
回泬犹携互不齐一也。泬音穴。

【原文】
及至戴黄屋,服絺衣,丰薄不齐,而致化则一;

【注疏】
《前书音义》曰:“天子车以黄缯为盖里,故曰黄屋。”《韩子》曰:“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絺,葛也。

【原文】
亦有宥公族,黥国储,宽惨巨隔,而防非必同。此其分波而共源,百虑而一致者也。

【注疏】
《礼记》曰:“公族有死罪,狱成,有司谳于公曰‘某之罪在大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大辟’,公又曰‘宥之’。”《史记》曰,秦孝公太子犯法,卫鞅曰“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也。

【原文】
若乃偏情矫用,则枉直必过。

【注疏】
《孟子》曰:“矫枉过直。”矫,正也。枉,曲也。言正曲者过于直,以喻为政者惩奢则太俭,患宽则伤猛,不能折衷也。

【原文】
故葛屦履霜,敝由崇俭;

【注疏】
:《诗·魏风序》曰:“葛屦,刺褊也。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诗》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郑玄注云:“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葛屦,可用履霜,利其贱也。”

【原文】
楚楚衣服,戒在穷赊;

【注疏】
《诗·曹风序》曰:“蜉蝣,刺奢也。”《诗》曰:“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苌注云:“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犹有羽翼以自饰。楚楚,鲜蝄也。喻曹朝群臣皆小人也。徒饰其衣裳,不知死亡之无日。”赊奢同。

【原文】

疏禁厚下,以尾大陵弱;

【注疏】
疏禁谓防制太宽,厚下谓封建太广。言周室微弱而诸侯强盛,如尾大然。《左传》楚申无宇曰“末大必折,尾大不掉”也。

【原文】
敛威峻罚,以苛薄分崩。

【注疏】
敛,聚也。言秦酷法,以至分崩也。

【原文】

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国风;周、秦末轨,所以彰于微灭。故用舍之端,兴败资焉。是以繁简唯时,宽猛相济。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

【注疏】
《左传》曰:“郑人铸刑书。”杜预注云“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也。高祖初入关,除秦苛法,约法三章,言其详约不同。

【原文】
太叔致猛政之曪,国子流遗爱之涕,

【注疏】
《左传》曰:“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其次莫如猛。’”又曰:“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国子即子产也,郑穆公子国之子,因以为姓也。

【原文】
宣孟改冬日之和,平阳循画一之法。斯实弛张之弘致,可以征其统乎!

【注疏】
宣孟,晋大夫赵盾也。《左传》贾季对酆舒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注云:“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前书》平阳侯曹参为相国,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人以宁一。”

【原文】
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一隅谓一方偏见也。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注疏】
清静谓道家也。席上谓儒也。腐,朽也。《礼记·儒行》曰:“儒有席上之珍。”高祖折随何曰:“安用腐儒哉。”名实,名家也。柱下,《老子》也。诞,虚也。言志各不同也。

【原文】

或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敝之规,宜流于长世。稽之笃论,将为敝矣。如以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

【注疏】
古法不施于今,犹舟不可行之于陆也。今法有合于时,如瑟可移柱而调也。《庄子》曰“是推舟于陆,劳而无功”也。《前书》董仲舒曰:“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原文】
不阳局以疑远,不拘玄以妨素,则化枢各管其极,理略可得而言与?音余。
【原文】

赞曰:管视好偏,群言难一。救朴虽文,矫迟必疾。举端自理,滞隅则失。详观时蠹,成昭政术。

【注疏】
滞隅谓偏执一隅也。《淮南子》曰:“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而不与俗推移也。”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2-28 07:5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2-28 07:5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952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