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946个阅读者,3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5-15 08:05

四代人的梦(散文)



陈建中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四代人的梦(散文)

  一家四代人,同时生活在地球上,四代同堂也算家庭一大盛事,我就沒有这样的福气。如果我的父母健在,他们也是百岁以上的老人,可惜他们早已过世。但这并不妨碍我从文化的角度观察近四代人,每代人的最喜最爱是什么,各有什么样的梦想和追求。
  一、老少睁眼瞎
  如今,尚有年过九旬甚至百岁的老爷子老娭毑的家庭不多,这些老人被誉为四代同堂大家庭的"老祖宗"。这些老祖宗经历了战争年代、改朝换代,是从战乱和苦难中走过来的一代老人,仍然健在的是同代人中的佼佼者。
  这一代人的最大特点是一个"苦"字,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跨过学校门,1949年,全国的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其中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更是惊人地达到了95%以上,"睁眼瞎"是他们的共同外号。"我要读书!"是他们人生的一大愿望,认得自己的名字是他们的迫切需求,小说《高玉宝》里面就有这样的呐喊。
  我的母亲没有读过书,父亲只在家族祠堂私塾读过一两年书,后来,他们认得几个字看得懂报纸标题,全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全民文化大扫肓运动。
  父亲給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村庄,没有识字人,过年了,找个人写幅对联都难。家境尚好的,在集镇上买幅对联贴上。家境贫寒的,买来红纸裁成条幅,锅底烟灰作墨,用碗底拓上墨黑,在红纸条上盖七个圈圈当字,然后贴在门框上图个吉祥。后来,粗识文墨的父亲去帮他们写春联,什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有字的对联贴上大门,乡亲们喜出望外,亲热的把父亲喊作小"秀才"。
  小时候,我居住的小镇流传一句俗语:小学生,一只(钢)笔,中学生,两只(钢)笔,大学生,三只(钢)笔。大家按笔论文,以笔判人。据说旧社会小镇镇长女儿出阁,新娘是个高小毕业生,是个挂一支钢笔的文化人,这成了轰动故乡的一件稀罕事和大新闻。
  上世纪五十年代,镇上有个磨豆腐卖豆腐的小门店,店铺老板的娃娃很会读书。父亲对儿子寄与厚望,许愿说,你考上中学,给你买支钢笔。当年,初小学生用铅笔写作业,到了高小,非用钢笔不可,绝大多数的学生娃儿舍贵求廉,用便宜的点水笔,钢笔可金贵呢。豆腐店的娃儿满怀对钢笔的渴望,格外努力。但是那个年代,一个县仅有一两所中学,娃儿最终没能如愿。一急之下,落榜的娃儿神经错乱,只知机械推磨,成了一个思维废人。
  二、痴迷书和报
  讲完父辈的故事,再摆摆我们这代人的龙门阵。我们这些"七零后"、"八零候",身逢盛世,一辈子虽然经历了很多风浪与波折,从大体上看则是平安的一代。
  小时候,甚至可以说,直到我们的青春年代,文化生活都是单纯和单调的。几乎没有广播电视,更沒有计算机手机,陪伴我们的只有街道墙上的阅报栏,奢侈一点就是偶尔去看一场电影,还是黑白影片。
  我读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动员我们订一份少年报,报纸一周一期,一个学期要五角钱。回家和妈妈一说,她为难了。家里老少五口人,全靠父亲三十多元工资支撑,每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用,五毛钱的支出算个大项目了。妈妈咬了咬牙,掏出了五毛钱支持了我。有了《少年报》,我知道了小虎子、洋葱头的故事,知道了天下大事,眼界大开,作文也大有长进,五毛钱的投入产出比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
  街头有小人书出租摊位,一分钱可以看一两本小人书。口袋空空的我,望着那些连环画,眼光发直,口水都流出来来了,可望不可及,心里痒痒的,只能远远的瞄瞄小人书的封面图画过过干瘾。
  直到有一天,我路过镇文化馆,麻着胆子进去。我在阅览室里看到了好多报纸杂志,有花花绿绿的《大众电影》、面孔严肃的《人民文学》……林林总总,令我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读书阅报可以不花钱,我找到了一个好去处。几十年后,故乡征文,想起这段经历,我写了一篇文章《小镇文化馆,我的启蒙老师》。后来拙稿被评为优稿,入选建镇X百年纪念文集。
  我的这些个故事,只是我们这代人喜欢读书的一个例子而已。读书阅报,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的文化追求和精神享受。读书读报的好习惯,至今我都保持着。
  三、电视当饭吃
  该说说娃儿们的故事了,这是四代同堂的第三代。这些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男娃女娃,没有饿肚子的经历,只有脑子填不满的感觉。
  那时电视在我国初露头角,开始很稀罕,后来很普及,老百姓尤其是娃娃们把电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电视节目从"开始曲"看到"再见",电视连续剧一集不落,全国人民一齐追剧,更不要说春晚有多火。那个年代,全国百姓的精神寄托都好像都在电视节目里。老人们一声长叹:老老少少看电视,书都不想看了,眼睛都看得近视了,电视当得饭吃不?
  那一年,婆婆子到弟弟家,征求他们的意见,想給他们家添置一样家用电器当礼物。弟媳妇说:我就不客气了,給我们家买台电视机,几个娃娃,天天跑到别人家看电视,吃饭都喊不回来,我好烦,别人家也讨厌。婆婆子给他们家买了一台大彩电,娃娃们三呼姑姑万岁。有了大彩电,小舅子家成了周边邻居的文化中心。我对婆婆子说,电视下乡、文化扶贫,功德无量,天大好事!
  那几年,我们自家的电视机却几乎成了摆设。儿子上高中了,我们可不敢大意。有一阵子,儿子不知道怎么迷上电游,成绩一下子掉了下来。怎么办?老婆说,不能硬来,以毒攻毒,让他玩个够。我们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台游戏机。游戏机连上电视机,儿子天天玩,玩着玩着,他没了兴趣,还真应了老婆的预言,金盆洗手,回头是岸。
  痛定思痛,从此,我家的电视严格管理,除了新闻联播,一概关机,确保儿子不在看电视上栽跟斗。好看的电视连续剧吸人眼球,勾人心魄,我们真想看看,为了儿子的"大学工程",我们整整忍了三年,和电视节目说"拜拜"。
  四、难逃手机控
  贾宝玉含玉出生肯定是杜撰的故事,孙娃是含着电子产品出生的新一代人,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孙子也是四代同堂中的高光角色。
  本世纪出生的这代人有什么共同爱好,不用提示和分析,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第一是手机,第二还是手机,第三仍然是手机!
  把这个共同爱好归纳到文化范畴,我还真有点诚恐诚惶。特别是智能手机问世后,到底是人在使用手机,还是手机"智控"人,我和很多人都在犯迷糊。
  话说那年小孙子刚刚出生,手机屏幕上就传来了小家伙的人生第一照。爷爷奶奶盼孙爱孙的情感压倒一切,喜悦冲昏头脑,我们老两口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嫰毛毛,异口同声的说:毛毛好乖,手机真是个好东西。
  孙子上小学了,手机成了离不开的贴身宝贝。早上,手机叫醒;随后,孙子一边坐马桶一边跟着手机唸英语,两头忙着呢;放学了,作业几乎全通过手机布置,家长和小娃对手机的依赖几乎百分之百。
  小小年龄的孙子戴上了电子手表,这款手表其实就是一个微型智能手机。推广手机,从娃娃抓起,厂商一点也不含糊。据说,国人已经拥有十亿部智能手机。
  儿子和媳妇下班回到家,手机打不停,微信回不赢,甚至臥室门一关,继续开他们的电话会议。办公室挪到家里来了,普天之下手机无处不在,已经没有一块无”机”净土。
  饭菜摆上桌,请了一遍又一遍,吃饭人还是锣齐鼓不齐,婆婆子一肚子气,发火了:离开手机,这日子你们都不会过呐!
  孩子们无言以对,一脸苦笑。
  智能手机对人的侵蚀和遥控尚且如此,如果人人都拥有更高级的智慧机器人,百姓生活、人类社会,比之智能手机时代,又将发生哪些翻天复地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思想、精神、文化,又会如何脱胎换骨的演变?
  未来之事,未来之变,未来之梦,我不敢想象,也难以想象。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6 05:4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7 09:49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5-19 18:00
谢谢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2200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