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71580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4-6-19 09:50

游客黑名单可以有,但“终身禁入”需谨慎



金色毛毛虫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76-1.html

  据媒体报道,6月9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布不文明行为通报称,主播朱某某因长期利用民宿阳台等处对该中心神树坪基地非展区进行直播,被终身禁止进入该中心各基地参观。类似情况并不鲜见,记者梳理发现,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多个景区都有将具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即旅游黑名单),甚至终身禁入的情形。

  文明旅游一直都是社会各方的呼吁,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遗憾的是,总有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发生。比如,2022年5月,游客郑某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后,擅自打开温室窗户,盗挖价值12800元的珍稀植物;再比如,今年4月,6名游客在四川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观时,向大熊猫身上吐矿泉水、向大熊猫室外活动场内投掷物品……这些游客因为自己的行为,进入到景区的黑名单里。

  对各大景区来说,无论是保护公共资源,还是营造文明旅游氛围,都离不开游客的积极配合。游客人数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的确有可能存在一些不可控的负面影响。而景区及时推出黑名单制度,则具备一定的倒逼效应。如此,不仅有利于保护好景区景观的安全,更是对良好旅游氛围的一种呵护,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

  设置黑名单,的确有据可依。2016年5月26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将9种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这样的规定,就是“景区黑名单”的来源。对景区管理来说,为了更加方便和安全,将违反相关规定的游客纳入黑名单,的确很有必要。

  不过,这一《办法》还规定,“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1年至5年,实行动态管理”。这意味着,所谓的黑名单,与个人的征信系统有些类似,不是长期的,而是可以“消除”的。这般做法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黑名单制度是为了警示和惩戒,设置必要的时间期限也更加科学。但如今,一些黑名单动辄就“终身禁入”,这似乎有些过犹不及。这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终身禁入”是非常严重的处罚,更需要科学的考量和权威的法律法规。只有在前端将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后端的“终身禁入”才显得更有价值与意义,也才更加令人信服。

  一言以蔽之,游客黑名单可以有,但终身禁入需谨慎。黑名单的目的是行为纠偏,而不是永远剥夺一个人进入景区的权利。这背后的边界要分清楚、底线要维护好,唯此,才能营造出更加健康的旅游环境。(龙敏飞)

  

[本帖最后由 华声YY 于 2024-6-19 09:53 编辑]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19 10:0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6-19 10:01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27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