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8-24 16:45
地球物理学家方俊:一生与大地测量结缘的院士[下载]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1904年,方俊生于广州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方遥早年办学校,任监督(相当于校长)一职。方遥的案头放了很多书,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父亲埋头学习工作的场景给年幼的方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2年春,方俊跟随父母从广州迁居到苏州,一家人被迫分隔两地。父亲因工作原因去了北京,母亲与方俊及他的兄弟姐妹一起住在苏州,直到1918年秋一家人才得以在北京团聚。 在苏州时,方俊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报考两所中学均未被录取,他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天赋。到了北京,父亲每天为他补习数学,教他写作方法,还鼓励他多读书、读好书。大量的阅读引发了方俊对读书的兴趣。 1923年,方俊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毕业后转入本科土木工程系学习。1926年,他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后考入位于天津的顺直水利委员会当练习生。那时,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天走的路程经常能达到40里。即便如此,方俊仍谨记父亲的教导,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每晚都会看书到凌晨一两点钟。 父亲不只在学习上为他指点迷津,在人生之路上方俊渐渐变得像父亲那般,对自己立志追求的目标锲而不舍。 在顺直水利委员会工作期间,一次他沿黄河测量到山西省河津县,原本打算顺着民国地图上标明的一条沿河公路逆流而上,接待他的河津县县长却说根本没有这条沿河路,劝他绕道而行。方俊坚持沿河而行,最后发现果然没有这条路,处处是悬崖峭壁。尽管为旧中国地图上的谬误感到愤怒,但他没有原路折返,而是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攀登,最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对方俊来说,父亲一直是他的榜样,刻苦勤勉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他坚持自学不断提升自己。他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自学了英语和德语。 方俊90岁寿辰时,谈起自己科研经历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主要靠自学,我始终信奉‘勤能补拙’”。 |
回复时间:2024-8-24 16:46
1930年,方俊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尤其是所内有丰富的藏书,大大开阔了他的科学视野。这时,他注意到地图投影学这一对国内来说全新的研究领域。于是,他开始在地图投影学上投入精力,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地图的编制过程远比想象中的更加艰难,因为当时中国的制图学落后于世界。方俊一边收集相关资料,一边学习先进的制图原理,经过剖析美国海岸与陆地测量局专利介绍的只言片语,他寻得地图投影学的要义,并把这一先进理论应用在地图编制中。他与人合作编纂了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中华民国地形挂图》。 1937年,方俊得到去德国进修的机会,在耶拿地震研究所学习地球重力学。在德期间,他除了学习知识、收集科学资料,还在物理系旁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多次参观访问著名的蔡司光学仪器厂、维也纳天文台等地,从中获益良多。 后来由于日寇侵华,国内经济来源中断,加上受到中德协会秘书的胁迫,要求他必须填写“支持大东亚共荣,保证不能有反日情绪”的表格,这对于热爱祖国的方俊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侮辱,他大声回答:“要我屈志随人、变节卖国,不可能!”盛怒的方俊撕碎了表格,毅然回到祖国。 1938年,方俊辗转回国后,到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李善邦主持的物探室工作,同时他还在中央大学地理系讲授地图学与地图投影学。1941年转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讲授大地测量学。 1943年,因对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校长不满,方俊选择辞去教授职务,举家迁往四川后,他被聘为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及副主任,同时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讲授当时测量科学的前沿学科——重力测量学和地图投影。 |
回复时间:2024-8-24 16:46
大地测量学属于地球信息学科,应用在大范围、跨地区工程的精密测量控制中。方俊由此入门,将唐山交通大学里学到的测量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完成了从最初华北地区的地形测量到黄河三角洲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大地测量学家。
1950年,中国科学院接管中国地理研究所,并于当年6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所)筹备处,内设地理、地图、大地测量三个研究组。方俊被调往南京任大地测量组组长和研究员。 当时黄河流域灾害严重,洪水和干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地理所所筹委会决定,将研究人员分成三个组开展工作,其中方俊负责第二组的大地测量部分,进行黄河三角洲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 不负众望,方俊带领团队制成了8万余平方公里的精密地形图,供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和建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