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3481个阅读者,4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认证用户
湖南岳阳盛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发表时间:2024-8-25 10:25

左鹿笙//从“穷孩子”到“名教授”



管中葵 发表在 岳阳论坛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248-1.html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甲辰二月,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湖新区八仙台满目青翠,间或闪现杜鹃花的殷红。在湘阴左氏坟地左鹿笙墓前,一行左氏后裔正在祭祀先人。左鹿笙的儿孙们每年清明从全国各地回乡祭祀,今年回乡的是左鹿笙的大女儿、年届八十的左凯莉女士和她的小女儿。前来祭拜的还有定居岳阳的左鹿笙侄女左芳君及女儿左蓝。然后一行人移步黄沙湾岳阳湖滨大学旧址,左鹿笙老先生曾在这里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业。

岳阳湖滨大学创建于1902年,1907年迁来黄沙湾,1910年设大学,建立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至大学的教学框架,历时50年。目前黄沙湾岳阳湖滨大学旧址仍保存十三栋中西合璧式建筑,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山顶大操坪到图书馆兼理化馆,再到学生宿舍楼,左凯莉女士轻轻移动着步子,似乎寻找八十多年前父亲在此留下的履痕。最后,左凯莉站在围廊上,手抚栏杆,面湖而立。洞庭湖波光粼粼,她的眼睛渐渐蓄满泪花。

从鱼巷子到黄沙湾

左鹿笙1912年出生于岳阳古城鱼巷子5号。

清末民初,岳阳城水运发达。鱼巷子位于街河口码头与南岳坡码头之间,两大码头进城的十字路口。这里商铺林立,百业兴旺。鱼巷子5号,显然是岳阳古城的商业黄金宝地。

当时岳阳城有三大富商:左家、李家、戴家,左家为首富。他们三家聚集在街河口、鱼巷子、油榨岭、天岳山等黄金地段。岳阳县商会第二届会长就是左家人左秋帆。然而南北军阀七次争夺岳州,岳州商铺民居惨遭掠夺,左家日渐式微。鱼巷子5号主人左瑞庭(左秋帆的侄子),至二十年代已家道中落,唯有这处房产彰显祖上的富康。左瑞庭靠小学教师的微薄薪水养活全家。

左瑞庭的大女儿左继贤早年在贞信女中读书。毕业后嫁给肺痨病人冲喜。三天后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她守寡一生,靠着为贞信女中的美国老太太钩花边做针线活谋取生活费。大儿子和二儿子很早就出去打工。最小的儿子左鹿笙到了发蒙年龄,由他亲自在家里开蒙。

左鹿笙聪慧过人,一教就会,一点就通。他的大姐左继贤年长他二十岁,很喜爱这个小弟弟,时常教他唱歌、算术。有时给美国老太太送活计时,带着小弟弟一起。美国老太太见到小鹿笙,非常喜欢这个聪明活泼的男孩,主动资助小鹿笙读书。她回美国前还留下一点钱资助他读书。

靠着这笔启动资金,左鹿笙上了新学堂。他在岭东小学读了两个学期就考上了湖滨中学。岭东小学和湖滨中学都是基督教美国复初会在岳阳办的教会学校。湖滨中学的学制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30年9月左鹿笙直接考上初二。1932年9月升高中时,学校正式办高中农科,为了省学费,左鹿笙选择了高农班。1935年6月左鹿笙完成高中学业。这五年,左鹿笙期期考前三名,获得奖学金。

当时岳阳地域唯湖滨中学有高中部,学校名师荟萃。时任校长余桂甫金陵大学毕业,教林学概论;留美硕士卢惠霖教生物和化学;留日归来的敖百川教国文;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的喻勋尧教中国历史和外国地理;湖滨大学毕业留校的范治祉教数学;学校创始人海维礼夫人海光中教英文,教英文的还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教育硕士宝尔格和美国海德堡大学文学士宝干臣。

外人称湖滨中学的学生“湖滨公子”,其实入读学子只有少部分是有钱公子,大多数是贫困学子,靠勤工俭学赚学费。其中最苦最累但劳务费较高的是晚上烧锅炉。左鹿笙就选择这项,夜里就睡在锅炉房潮湿的地上,导致中年后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颈椎都强直,很早就驼了背。寒暑假左鹿笙到附属小学兼任足球教练、教书、画小人书连环画。“画一本才给两个铜板!”左鹿笙对儿女们提到往事,眼里充满了泪水:“可怜啊!可怜啊!”

左鹿笙更心疼的是母亲和大姐。父亲已病逝,两个哥哥成家另过,他可怜的母亲和守寡的大姐守着衰旧的鱼巷子老房子,靠做手工活赚点茶饭钱。黄沙湾离城十五里,中间隔了南湖,来去要坐船过渡。为了省几个铜板凑学费,左鹿笙只有春节才回家几天。黄沙湾读书五年,他又回了几次家?

夕阳西下,洞庭湖水被晚霞染得金黄耀眼,粼粼锦波向北涌动。左鹿笙坐在黄沙湾的山顶上,心随波涌回到鱼巷子。披着红霞雕像般坐在湖畔高岸北望的姿态,是左鹿笙的青春记忆。

从东北到北京

左鹿笙考上了大学,他继续靠着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维持生活。1939年大学毕业。毕业后,先后在武汉、长沙及湘西(沅陵)学习和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工程师和讲师。

新中国成立后,左鹿笙奉调东北工学院任教。后调到大连工学院。1953年又调到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任教。旋即教育部发文《关于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计划》指出:“清华大学石油系独立为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10月1日,1000多名师生员工汇集在半是工地半是田野的校园里,举行了北京石油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开学典礼。左鹿笙就成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元老派。

建院之初,左鹿笙夜以继日地工作。二女儿伯莉回忆:“我家书房里的台灯总是亮到深夜。凌晨起床,常看到父亲还在绿色灯罩的台灯下弯着腰专心致志地伏案工作。”在孩子眼里,父亲左鹿笙唯一的娱乐,就是偶尔和邻居张英教授、曹院长、朱院士、蔡主任一起打打桥牌。

北京石油学院创建时缺乏教材。左鹿笙懂英、俄、德、日四门外文。俄语是40多岁时自学的。他翻译了苏联K.K.巴保克的《燃料和润滑油技术词典》,还翻译了英国纳尔逊所著的《石油炼制工程》。《石油炼制工程》成为国内专业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材。他当年的学生,大多数后来担任各个石油化工或炼厂的高级技术领导。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论著中都会提到左鹿笙老师的教诲和他翻译的那本书。

左鹿笙参与《石油及天然气文摘》的编写。手上还有一些书的编撰工作。那时,除了单位同事,也常有出版社的人到家找他。左鹿笙后来积劳成疾,在病榻前,他告诉身边的二女儿伯莉,他有三本书交给出版社还待出版。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家庭情况,伯莉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几十年在外工作也无法再去找寻,这成了伯莉一辈子的憾事。

左鹿笙担任炼制系四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从建校到20世纪60年代的十几年,他的学生遍布炼油和化工厂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经是他的学生。很多人在毕业后多年都与他有联系,维系师生情谊。

左鹿笙是民盟盟员,在工作中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曾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1964年,左鹿笙听了大庆人的报告后深受感动,提笔写了一首小诗:风雨泛轻舟,油海共遨游,三“老”同使浆,四“严”撞礁头。东风谢相送,航程远无忧,行年虽半百,甘做孺子牛。

从北京到华东

特殊年代左鹿笙被打入“反动学术权威”,挨批斗,被抄家,工资停发,仅发37.5元生活费,一家五口陷入极贫境况。后来被集中住在一个用芦席围挡的大棚里不能回家。左鹿笙有时偷偷跑回家,妻子只能给他煮小土豆或者白菜帮子吃。

由于身心压力和营养不良,本有高血压病的左鹿笙突发脑溢血,被送到北医三院做基本治疗。后送广安门中医研究院住院。二女儿伯莉自学中医针灸为父亲扎针。儿子东明在陕北农村插队,请假陪护父亲四个月,配合医护人员给父亲做些按摩、活动肢体,左鹿笙慢慢从卧床到能坐,强直的左手能张开了,左腿有了知觉。在儿子搀扶下练习走路,从抬脚、落地、扶墙缓慢行走到拄棍缓慢行走。东明因假期原因必须离京归队,儿子跟父亲告别,在儿子面前严肃有余、从不当面夸赞儿子的左鹿笙转过头,笑着对隔壁病友说:“我儿子长大了,我终于有了儿子。”但声音哽咽。儿子东明每当忆起此情此景,总是揪心般疼痛。

1969年,因形势需要,北京石油学院要整体搬迁到山东胜利油田所在地(即现在的东营市),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院通过关系联系到车皮,一周内将一个北京石油学院搬到胜利油田。

没有特例,拖着中风后行走不便的病体,左鹿笙也必须前往新校址。他坐在靠背椅上,由两个学生抬着上了火车。

学院建在盐碱滩上,师生住在土坯垒的“干打垒”土房中,生活十分艰苦。对左鹿笙妻子来说,周边没有医院让丈夫得到有效治疗才是最让人焦心的。而左鹿笙想到的还是工作。他见到领导时,询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去上班。他对系负责人说:“请给我工作,我右手还可以写字,能为国家做事。”

1970年1月16日,二女儿伯莉请假到华东石油学院探亲。当天晚上左鹿笙病危,被送到市区医院抢救。两天后溘然谢世,年仅58岁。

弥留之际,左鹿笙在病床上,两只眼睛一直不停地左右转动,在想什么呢?出版社搁置的书稿呢?动荡的家庭中几个未成年的儿女?自己的一生为国家做了什么?

1979年8月8日,华东石油学院(原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部)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为左鹿笙补办了追悼会,院长等领导、院系同事、过去的学生及亲友们参加,追忆为新中国石油化工教育作出贡献的左鹿笙副教授。

回归故土

左鹿笙有着湘阴左氏人家的俊朗气质。五官英俊,大大的眼睛透射出聪慧而慈祥的光芒。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遇同事、学生、邻里微笑点头致意。家里来客总是热情相迎,端茶送水,摆上瓜子和糖果。

左鹿笙对子女既是严父又是慈父。他对子女说“要珍惜好条件好好学习,锻炼身体,长大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要讲空话,要学本事,做实事”。大女儿凯莉上初中了,左鹿笙在家给她讲古典诗词。

工作之余,左鹿笙常骑自行车去买菜,在厨房做饭烧菜。困难时期,家里备几个耐储存的罐头和其他食品,他对孩子说:“你们正在长身体,营养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鼓励姐妹俩上业余体校。节假日,左鹿笙带家人进城去玩,如景山公园、北海公园等。然后去东安市场奇珍阁、西单曲园品尝家乡风味。

1963年,左鹿笙两个女儿同年考上大学。姐姐凯莉考上北京工业大学,妹妹伯莉考上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大女儿凯莉回忆:“记得我上大学报到第一天是父亲送我去的,他叮嘱我好好念书报效祖国,让班主任赵乐天严格要求我。周末骑车回家时他高兴地用猪油鸡蛋给我炒饭吃。学院张敦仪老师在北工大教化学课,爸爸看天冷了,托他给我带去了毛衣,新做的棉袄……”

左鹿笙时时牵挂着家乡岳阳,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他奉调东北工学院就任前,回了一次岳阳,跟母亲和大姐大哥二哥团聚后就此北上。此后,左鹿笙因工作繁重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他在北京住院半年期间,多次对陪伴身边的儿子东明讲:“我好久好久没有回家了。”

左鹿笙去世后,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遗骨安葬在家乡湖南岳阳。在家乡的土地上,左鹿笙和他的父母在一起,附近还有晚他故去的兄姊,一家人终于安息在一起。

左凯莉一行来到老城鱼巷子。今日鱼巷子早已不是八十年前的模样,现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洞庭南路的一部分。她一步一步踏在青石板上,仿佛跟着父亲的脚步回到他的鱼巷子5号。左凯莉记得,少年时父亲教自己学习古典诗词,而父亲最喜爱的诗却是简单如画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黄沙湾回到鱼巷子,左凯莉坐侄女左蓝的小车十分钟就到了,而当年父亲羁居黄沙湾时回家一趟多难呀?她终于体会到父亲为什么最爱这首诗——那是父亲少年时对鱼巷子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啊!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8-25 20:33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我是一个生态环保志愿者!
隐身或者不在线 认证用户
中国电力计量专家

回复时间:2024-8-26 09:33
文中原创!好文好图!谢谢分享!




----------------------------------------------
知足常乐.文中元帅BLOG

欢迎来华声湖南论坛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8-29 09:5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世上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世上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4-8-30 08:23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我是一个生态环保志愿者!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32896 s, 10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