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帖子主题:女孩名叫孙银莹,平时就爱抡大锤[下载]
|
|
女孩名叫孙银莹,平时就爱抡大锤[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孙银莹出生在河南洛阳市城北小李村。爷爷孙清娃是洛阳一带有名的铁匠,她从小就在铁匠铺里听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长大。
小时候,别的女孩玩扔沙包、踢毽子,孙银莹玩的是铁锤、铁砧和锻造后的边角料。13岁时,她独立打造出几斤重的大油勺,家人颇感惊讶。 进入大学,孙银莹从书中看到有关洛阳铲的记载。 洛阳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尤其邙山一带,很多朝代的帝王显贵选择魂归此处。陵墓多,自然随葬品就多。100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职业“寻宝人”。 虽然邙山有很多古墓,但因年代久远地表几无痕迹,要想找到深藏在地下的宝贝并非易事。这就要用工具在地上戳洞,通过辨别地下土层的土质,来推断有无墓葬。孙银莹爷爷的舅舅陈印娃,是洛阳著名铁匠。1923年的一天,一位客户来到铁匠铺,请他制作一把特殊的寻宝铲子。陈印娃设计了一种铲头奇特的挖掘锐器,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孙银莹的爷爷就跟着陈印娃学艺,后来,孙家几代人都是铁匠。 ![]() |
|
孙银莹决定向爷爷请教,掌握打造洛阳铲的技术。
爷爷取出一把最早的洛阳铲,这种铲似半截筒瓦。装上有韧性的木杆后,它可打入地下十几米。当年的寻宝者,在地上隔五尺凿一个洞,通过铲头带出来的土,看土为活土还是死土——死土是天然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 2014年孙银莹大学毕业后,爷爷离世,她放弃自己的专业,重回铁匠铺继承祖业。孙银莹作为家族中的第五代传人,挑起传承洛阳铲制造技艺的任务。很快,铁匠铺变成一座小工厂,面貌焕然一新。 一把洛阳铲的成型大概需要28道工序,主要经过抡锤制坯、生火烧铁、剪边下料、磨形磨边、手工捏窍、独门淬火、炉火烧制等流程,每道工序环环相扣。 抡锤打铁又脏又累,一把小小的铲子,光抡锤子敲打就要四五百下,对于一个女生来说,体力是一种考验。手臂经常酸痛得难以忍受,孙银莹却笑着调侃:“这省去了我去健身房锻炼的时间。” 洛阳铲锻造需要在高温炼炉旁劳作,孙银莹必须身穿厚重的皮围裙,这使得酷热更加难耐。厂房里,她总是手拿铁锤,聚精会神地敲打着一件半圆柱形铁器,不时眯起一只眼,观察铁器的弧度。她说,这是洛阳铲锻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弧度太大带不出土,太小土夹在里面,不易倒土。打造弧度没有图纸也没有参数,样子都在心里。 ![]() |
|
2015年,洛阳铲锻造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的孙银莹,也因此成为非遗新青年。
近年来,有人把洛阳铲称作“盗墓神器”,随之而来的负面评价,令孙银莹很生气。她说,洛阳铲只是一种器物,没有好坏之分,最重要的还在于使用它的人。 孙银莹说,洛阳铲很早就被广泛运用于考古。半个世纪前,我国考古工作者就用它探出了烧沟汉墓。当时为了探明地下古迹,有人提出用钻探机取样,但这样做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毁坏文物。有人提议用洛阳铲,在场的国外专家表示怀疑。最终他们用洛阳铲探了几十个6米深的孔洞,探出了地下的汉墓。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重大考古发现,洛阳铲也功不可没。当时,考古人员发现一号兵马俑坑后,继续往东北方向进行探土。他们把洛阳铲插入地下5米处时,发现泥土里有一些兵马俑碎片。随后,就发现了二号俑坑。 孙银莹说,考古工作者还能根据洛阳铲带回的泥土,分析出地下墓室的年代以及墓葬的规模等级。 考古学家认为,洛阳铲推动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考古钻探技术。有一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就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这件礼物,就是孙银莹的爷爷打造的。 这个工具,因其对土层准确的探测,及对地下文物的保护能力,正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考古、勘探。仅从2020年至今,孙银莹就把大批洛阳铲出口到国外,被外国专业人士视为“考古神器”。 对孙银莹来说,打造洛阳铲是技艺传承,是爷爷的心愿,更是文化的传扬。 ![]() |
预览帖子 | ||
|
2007-10-30 09:01 |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娴e搫顥氭い鎾跺亹閺嬪秹鏌曡箛瀣偓鏇犵不椤栫偞鐓ラ柣鏇炲€圭€氾拷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倿閿曞倸绠栭柛顐f礀绾炬寧銇勯弽顐粶闁搞劌鍊搁埞鎴﹀磼濠ф挸婀辩划锝呂旀担鐟板伎濠碉紕鍋犻褎绂嶆ィ鍐╁€垫繛鍫濈仢閺嬬喐绻涢崗鑲╂噰闁糕晝鍋ら獮瀣晝閳ь剟鐛姀鈥茬箚闁靛牆鍊告禍楣冩煛婢跺﹦澧抽柟鍑ゆ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