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300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5-7-6 15:33

“下面有请冰雹发言”[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5月13日傍晚,冰雹突袭北京。与此同时,一条消息也在网络中不胫而走:北京大学有个冰雹课题小组,正在收集冰雹做科研,联系他们,可用冰雹换玛瑙。
第二天,课题组成员林翔宇带着玛瑙吊坠出现在海淀区一位市民家门口。这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研究生2019年进入“冰雹变化机制研究”小组,今年是他负责收集冰雹的第6年。出圈的“冰雹换玛瑙”背后是课题组对冰雹的渴望,他们想让更多冰雹“开口”,坦陈自己的一生。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5-7-6 15:33
6000多颗冰雹,在8年时间里,经过63位志愿者的帮助,来到课题组的实验室。它们被装在几十公斤重的移动冰箱里,乘过飞机、高铁和绿皮火车,还曾和乡村巴士一同在山路上颠簸。它们大部分来自全国的15个省份,有黑龙江的北方雹,有广西的南方雹,西藏的也有,其中还有10颗国际雹来自意大利。
林翔宇解释,每颗冰雹都记录着独特的气象信息,冰雹云如同黑箱,温度、湿度、环境风速处处不同,又时时变化,身处其中的冰雹生长方式各异,“最终形成不一样的‘人格’”。研究冰雹,是为了窥探它们在云内的生长机制,辅助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减少经济损失。
北京大学的这个冰雹课题小组在2013年成立,不久后,李潇斐入组读博。最初,李潇斐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方式,研究冰雹的形成、运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和数字打交道”,并不清楚真实的云里在发生什么。
没过多久,课题组导师张庆红决定,要收集冰雹,从实际样本出发来做实验,和模拟结果相对照,让研究更“接地气”。
作为物理学院的学生,李潇斐开始面对真实的冰雹。它们常在夏天到来,但最初的实验室条件不够,不能保证操作时冰雹不融化,李潇斐只能等到冬天再做实验。封闭的环境中温度太高,他就去物理学院楼顶的仓库,搭上简易的实验台,通着北京冬天的风,切冰雹。研究冰雹成分要使用离子色谱仪,他就泡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那时,他还肩负找冰雹的任务。
和雨、雪不同,冰雹的空间尺度更小,“势力范围”通常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最小的范围不过几百米。冰雹的一生也很短,从云中形成胚胎到落地,短则几分钟,长不过十几分钟。落地后的冰雹,若不及时捡起,难免沾上雨水、灰尘、杂草,影响它存储的“天气记忆”。
满足实验标准的雹子,更是一雹难求。一开始,他们到下冰雹最频繁的地方去收集。2014年夏天,课题组一行4人从北京出发去西藏,先坐飞机到拉萨,再坐火车前往那曲。
那曲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也是气象记录显示冰雹最多的地区之一,研究者翻看的记录显示,一到夏天,“几乎隔几天就下一次”。然而,在近20天里,他们却没等来一次冰雹。
后来,课题组用微信公众号发布需要冰雹的消息,邀请更多人一起帮忙收集,还在网上定制了一批玛瑙吊坠,作为给志愿者的回礼——这便是“冰雹换玛瑙”的由来。玛瑙不算名贵,却蕴含一层巧思:冰雹的分层记录着它在高空的成长历程,而玛瑙的横切面同样展示出类似的环状纹带,那是地质活动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
2023年秋天,借由国际项目合作,10颗来自意大利的冰雹先到美国,再跟随张庆红飞越太平洋,抵达北京。课题组成员为此而兴奋,为了不让冰雹在10多个小时的旅途中融化,他们做了许多测试,最终决定采用运送人体器官的医用保温箱来储存。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5-7-6 15:56
落地的雹子,如同一个个黑匣子,带着小水滴运动的记忆,也保存着强对流天气的密码。要让它们开口,就得打开它们的心。
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林翔宇戴着橡胶手套,把电钻的钻头换成砂纸,打磨冰雹,磨去表面一两毫米的薄层后,他将雹子送入温度维持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切割机中,固定在载物台上。
一根10厘米左右长、零点几毫米粗的电阻丝悬置在它的上方,加热至暗红,林翔宇用它切割冰雹,他将双手伸入切割机,通过机器按钮操控电阻丝的位置。
这是一项“不敢眨眼”的操作,电阻丝要在冰雹中心的位置切割两次,切出一片直径与冰雹大约相当、厚约3毫米的薄片,移至拍摄台。在相机拍下的照片中,雹子的横截面显示出透明、不透明交替的逐层结构,如同树木的年轮。
接着,这片薄薄的冰再次被移入切割机,林翔宇不断调整电阻丝的角度、位置,小心地沿着“年轮”边界画线,尝试将不同冰层分开,薄片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碎成细小的冰晶。半小时后,这片冰雹被分割完毕,逐片装入试剂瓶,在室温中融化。这些冰层就像一个个时间胶囊,记录了冰雹形成时的气象条件,冰层的水汽来源对应特定海拔的温度、氢氧同位素特征,能反推冰雹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轨迹。
等到冰雹的各个分层完全溶解在试剂瓶中,溶液会被送入各种检测仪器。
如今,李潇斐已经毕业6年,成了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一名教师,继续和黄土高原的冰雹打交道。
2019年,林翔宇进组读博,他针对冰雹生长轨迹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4月发表在《大气科学进展》杂志上。那些在实验室里讲完故事的冰雹,化成水,进入新一轮大气循环中。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353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