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这与世隔绝的“女巫集中营” ·神州霾伏,中国还不能忽略的三个人 ·远离那些只抢红包不发红包的人
·英国木匠发明“水上行走器”上演奇迹“水上漂” ·范冰冰挚友雌雄难辨比明星还抢镜 ·说康熙与乾隆两帝死于“雾霾”靠谱吗?
·种香死人馅饼做法简单易学哦 ·宋代“娱乐圈”生态:女艺人收入高 ·战机侧颜也很美:中美俄五代机同角度比较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5177个阅读者,1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宣传报道中心
发帖1056|玫瑰4
花生: 85
金币: 0
等级:骑侠

发表时间:2025-7-17 22:57

[原创][推荐]攻坚克难兴产业 门前就业促振兴



宣传报道中心 发表在 湘潭论坛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246-1.html

  2025年7月15日,湖南科技大学“芙蓉学子”公益实践团深入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在雪峰山脉余脉的崇山峻岭间,探寻高山猕猴桃与延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的“破茧之路”。群山环抱中,千亩梯田如绿色天梯沿山势层叠,猕猴桃藤蔓缠绕成荫,延季蔬菜青翠欲滴,一幅“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这背后,是基地负责人杨小树三十年如一日,带领苗乡群众向荒山要效益、以科技促发展的奋斗史诗。
  山地突围:向“石旮旯”要效益的攻坚之路
  “土层薄如纸,保水如漏斗,一下雨就滑坡。”杨小树的女儿杨思向实践团回忆起基地初创时的困境。这片海拔700余米的山地,曾被村民断言“连玉米都养不活”。面对“先天不足”,杨小树带着团队翻山越岭勘测地形,请来农业专家现场“把脉”,敲定“修梯田固土、建水塘蓄水、引山泉灌溉”的三步走方案。寒冬腊月里,他带头抡锄头、砌石坎,双手磨出层层厚茧;雨季来临时,披着雨衣守在工地,确保每一道田埂都牢固耐用。三年攻坚,1021亩梯田如银链嵌山间,5座蓄水池似明珠映天光,滴灌管道织就“毛细血管网”。昔日荒坡亩产猕猴桃跃升至2200斤,“石旮旯”终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为高山猕猴桃与延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局部图。倪洋洋 供图


  沃土攻坚:科技赋能破解“土壤密码”
  “山地种菜,土壤是命根子。”杨思的话道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地土壤多为砂土,有机质含量不足1%,团队四处取经后,创新推出“有机肥+沼液+油菜花”改良方案:从周边养殖场回收粪肥发酵成沼液,通过“大管道直输+小管道滴灌”构建养分输送网;轮作油菜花等绿肥作物提升土壤肥力;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精准补充钙、镁等中微量元素。全程拒绝化学农药,人工除草与沼液施肥结合,使土壤达到国家级有机标准。如今,丝瓜、小米椒、猕猴桃等10余种作物实现错峰上市,亩产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为生态种植基地挂满枝头的猕猴桃展示。倪洋洋 供图


  就业引擎:让“留守劳动力”变身“产业工人”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见不到孩子;现在基地上班,每月挣3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孙子。”正在搭建基地民宿的工人杨进辉笑着说。在这座“家门口的产业园”,像杨进辉这样的“上班族”有1000余人。数据显示,基地累计帮扶蒋坊乡623户脱贫户、监测户及困难家庭,带动全乡发展高山果蔬2万余亩,2417名苗族乡亲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从“背着铺盖外出打工”到“田间地头当产业工人”,村民们不仅“钱袋子鼓起来”了,更找回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为基地工人在给秋月梨套袋。杨思 供图


  初心如磐:父女接力书写“土地生金”传奇
  “别人说我傻,放着城里白领不做,回来当‘泥腿子’。”杨思坦言,父亲杨小树创业数十年,曾因土地纠纷损失百万,却始终坚守“让土地生金、带乡亲致富”的初心。受父亲言传身教,杨思放弃城市工作返乡,推动基地升级为集种植、冷链物流、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下一步要发展观光采摘,让‘高山蔬菜’成为城步金字招牌!”站在观景亭上,杨思望着满山青翠,眼中闪烁着与父亲如出一辙的坚定。
  从荒山秃岭到千亩绿洲,从外出务工潮到返乡创业热,杨小树父女用数十年耕耘诠释的不仅是新时代农民的担当,更是一曲写给青年的“田野之歌”,他们的故事如灯塔照亮乡村振兴的青年赛道。曾经被视为“落后代名词”的土地,正以产业创新活力、政策支持沃土和自我实现舞台,呼唤青年以“新农人”身份书写别样青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为蔬菜基地副管理员展示丰收的苦瓜。杨思 供图

——“芙蓉学子”公益实践团探访城步苗乡产业振兴样板


  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正是青年施展才华的“最先一公里”。如同杨小树父女让荒坡生金,当代青年可用创意让乡土焕彩,实现青春活力与土地厚重的相遇、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的同频。青年是产业振兴的关键“阳光”,唯有像杨思那样接过接力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扎根、“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耕耘,方能让乡村振兴之树结出民生幸福与民族复兴的硕果。这,正是杨小树父女故事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乡土中国的未来,永远属于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献给新农村的追梦者。
  

(通讯员:万希凤 蔡美玲 李凯娟)


论坛职务 隐身或者不在线 文中 认证用户
中国电力计量专家
发帖115251|玫瑰928
花生: 19012
金币: 610
头衔:华声优秀超版湖南区
等级:大彻大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知足常乐.文中元帅BLOG

欢迎来华声湖南论坛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清除文本格式
撤销
重做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字体
大小

居左
居中
居右
左浮动
右浮动
排序的列表
未排序列表
减少缩进
增加缩进
插入邮箱链接
插入图片
插入引用
插入代码
flash
ra
rm
wma
wmv
fly
at
请选择表情分类:显示表情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回顶部

[时政军事] [精彩贴图] [影音帝国] [轻松休闲] [旅 游 区] [38℃生活] [华声文苑] [华声版务] 新手上路 投诉&建议
************************ 特色版面推荐:************************
辣眼时评 军事贴图 军事杂谈 战史风云 特效绝美 网友自拍 摄友摄色 影视时空 音乐地带 FLASH帝国 娱乐八卦
千奇百怪 哈哈笑话 灌水专区 驴友自助 情感酒廊 长沙网 湖南论坛区

Processed in 0.029815 s, 10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