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2210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3-5 08:41

金圣叹:他才是千古第一段子手[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荷韵轻香|散文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1.html

金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代。他的身份很难定义:说是大文学家也行,说是书法家也行,还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幽默大师。金圣叹非常有才华,文学史上著名的“腰斩水浒”,就是他干的。
《水浒传》的主流版本有3个,即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七十回本,从阅读的完整性来说,一百二十回本的故事性最强;一百回本,一般认为是施耐庵的版本;而七十回本就是金圣叹的“腰斩版”了,主要是将后三十回彻底删去,并且增加了卢俊义的一场噩梦做结。金圣叹批改的七十回《水浒传》,也是后人眼中非常经典的一个版本。
人要是有才,就很难逃出“恃才傲物”的怪圈,金圣叹就是这么个怪才。据说金圣叹一共参加过四次科举考试。第一次参加时,题目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个题目出自《论语》,意思是:我岂能像匏瓜一样,只系在藤上让人看,而不能吃呢?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入世的态度,孔夫子觉得:即使天下再乱,也要做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事情。考官要求大家以这句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金圣叹是怎么写这篇作文的呢?他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
他的意思是:匏瓜就是秃瓢,所以画个和尚,这就是形;画和尚和剃刀,与积极入世的用意正相反,他要逃避世俗,这是他要表达的意。故意与考官作对,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金圣叹第二次参加科考的作文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语出《孟子》,孟子说他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金圣叹又不知被触动了哪根神经,在试卷上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霞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动......”,在卷子上连写了三十九个“动”字,考官又看不懂了。金圣叹解释:“三十九个动字,正隐藏着‘四十而不动心’之意。”金圣叹毫无悬念地被轰出了考场。
到第三次考试,大作文题目是“西子”,金圣叹提笔就来:“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阅卷老师差点儿没被气吐血,金圣叹再次名落孙山。
因为前三回考试的表现,金圣叹直接被考官们列入黑名单,所以第四回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正经了一把,认真作答,结果直接考了第一,中了秀才。但金圣叹马上转身遁走,不再往上考了:兄弟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己,就不陪诸位玩儿了。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5 08:41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也会有些好奇。科举考试这么严肃的事,他应付起来跟玩儿似的。堂堂《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他说改就改。这个神奇的人,到底什么来路?
金圣叹,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名采,字若采,又名人瑞,法名圣叹,吴县人。敏感早慧,可以说是一个小神童,七岁读杜甫诗《远征》;十岁入乡塾,习儒家经典;十一岁读《离骚》《史记》《水浒传》《西厢记》等,培养了广泛的阅读兴趣。
虽然幼年生活优裕,但是金圣叹父母早逝,很快就家道中落了。他的家世生平鲜为人知,迄今尚未发现金圣叹为自己或家人写的传记性文字,后人只能从他写过的诗词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在金圣叹为数不多的存诗中,有一首《孤儿吟》,后人根据这首诗中描述的场景推测:当年金家遭遇了家难,父母双亡。金圣叹和兄弟们被分别送走避难,失去了父母、祖母、兄弟及公仆,金圣叹变成了一个孤儿,也算是一个苦出身的孩子了。
古人的“狂”和“怪”是建立在真才学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读书积累到足够的“量”之后的“质”的顿悟,从而把书读“活”了。金圣叹就是这样,他从小读书,而且很有自己的见解。光读书还不够,还要给天下书籍“排座次”。
金圣叹评《离骚》为第一才子书,庄子的《南华经》为第二才子书,《史记》为第三才子书,“杜甫”为第四才子书,《水浒传》为第五才子书,《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他排的很多书籍,比如《水浒传》和《西厢记》,在当时看来,都是“离经叛道”的书,但在今天,这“六才子书”仍然屹立不倒,确确实实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水浒传》在今天的文学地位很高,在当时科举制盛行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小说是被边缘化的,但是金圣叹独具慧眼,多次为《水浒传》发声。可以想象,某个月色溶溶的夜晚,金圣叹对《水浒传》又进行了一番眉批、夹注、尾批,终于没地方再下笔了,大才子突然觉得光评点已经不能过瘾了,于是最终还是按捺不住冲动,将《水浒传》的后三十回生生给砍了。他不光删《水浒传》,也删《西厢记》。《西厢记》他砍掉了第五本,以“惊梦”终结全篇,使大团圆的结局变成震撼人心的悲剧。经他批注点评的经典名著,畅销不衰,一时洛阳纸贵,本来穷困潦倒的他,一下就火遍江南了。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3-5 08:42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金圣叹玩世不恭的态度,也注定了他的结局不会完满。
顺治十七年(1660),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搜刮民财,中饱私囊,民间积怨极深。后来顺治帝骂崩,按照朝廷规定,举国上下的百姓都可以在国丧期间去寺庙里哀悼、凭吊顺治帝。消息传到苏州,很多书生和百姓聚集在文庙,一面缅怀先帝,一面向上请愿,要弹劾县令任维初。那一天金圣叹也在庙中,了解事情缘由后,向来敢说敢做的他第一个走到前台,来了一场痛快淋漓的演说。
金圣叹将矛头指向包庇部下的巡抚朱国治,“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群情激愤之下,人们堵在大堂门口,要求惩办任维初。
朱国治大为震怒,当即命手下逮捕了五名秀才。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哭庙案”。金圣叹被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被判死罪。
如果是常人,被判处死刑,要不就跪地求饶,要不就一心等死了。结果这个千古怪杰被抓之后,在监狱里还琢磨起了对子。据传,此前金圣叹到一个寺庙游玩,和寺庙的住持聊到深夜,住持留下一联——“半夜三更半”,一向自负的楹联圣手金圣叹竟然对不出。眼看临近刑期,他在狱中突然一激灵,想到了下联——“中秋八月中”,把他高兴坏了。
行刑当天,金圣叹把狱卒叫来,神秘兮兮地说,自己有封很重要的家书,要托他转交给家里人。狱卒当然不会帮他递信,而是将他的绝笔信上交给了自己的领导,领导打开一看,是这么一行字: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
您瞅瞅这位爷,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调戏社会。据传言,行刑当天,和金圣叹一起被斩首的同伴早吓得没魂儿了,金圣叹却悄悄对近旁的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两张银票,这银票是留给你的,为的是要你行刑时第一个砍我的头,别让我遭罪。”
刽子手挺高兴,果真第一个砍了他的头,头颅落地,耳朵里滚出两张字条,打开一看,一个写着“好”,一个写着“疼”。
金圣叹一生恃才放旷,磊落倜傥,活得俏皮,死得有创意。但大家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爱耍小聪明的人。我们回头看看,他的每个身份都很厉害:文学评论家,白话文推行者,可以说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清朝首屈一指的畅销作者。金圣叹让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和幽默贯穿了自己的一生!他才是千古第一段子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8321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