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4-7 16:53

贾谊《新书》卷34保傅1太子初生见正人事言行正道少长太学成人史书过诽谤木敢谏鼓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贾谊《新书》卷34保傅诗解1太子初生见正人事言行正道少长太学成人史书过诽谤木敢谏鼓

题文诗:

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于,

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之君,有道之长,

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

太子初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于是,

斋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

过庙则趋,孝子之道.自为赤子,教固已行.

昔周成王,幼在襁褓,召公太保,周公太傅,

太公太师.保保其身;傅之德义;师道教训,

三公之职.为置三少,皆上大夫.名曰少保,

少傅少师,是与太子,燕者也故,孩提有识,

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逐邪人不,

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端士,孝悌博闻,

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太子初生,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

后皆正人.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犹生,

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习与不正,人居之不,

能无不正,犹生长于,楚之不能,不楚言故,

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

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有曰:少养成若,

天性习惯,如自然也.是殷周所,以长有道.

及太子少,长知好色,则入学馆,所学之馆.

学礼有曰:帝入东学,上亲贵仁,亲疏有序,

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贵信,长幼有差,

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贵德,圣智在位,

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尊爵,贵贱有等,

下不踰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考于,

太傅于是,罚其不则,匡其不及,则德智长,

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百姓黎民,

化辑于下.学成治就,是殷周所,以长有道.

俟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

司直之史,有彻膳宰.天子有过,史必书之.

史之义不,书过则死,宰收其膳.宰之义不,

收膳则死.于是乃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有敢谏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

士传民语.习与智长,切而不愧,化与心成,

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长有道.至道至情,

情真义深,慎选左右,以正太子,真情故长。

【原文】

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于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颗之王者,太子初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斋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燕者也。故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 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 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之不能不齐言也;习 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之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 ,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少长,知好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踰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 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学成治就,是殷周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既冠成人 ,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直之史,有彻膳之宰。天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书过则死,而宰收其膳。宰之义,不得收膳则死。于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 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贾谊《治安策》诗解7礼义廉耻四维经制正人正言教导太子敬孝度仁

题文诗:
夏为天子,

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哉?

其故可知.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于是,齐肃端冕,见之南郊,

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自为赤子,教固已行.昔者成王,幼在襁抱,

之中召公,为其太保,周公太傅,太公太师.保保身体;傅传德义;师道教训;此三公职.

为置三少,皆上大夫,名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

明以孝仁,礼义道之,逐去邪人,不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

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生,而见正事,闻正言也;行于正道,左右前后,

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习与不正,人居之不,

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故择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

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有曰:少养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太子少长,及知妃色,

则入学馆,所学之馆.学礼有曰:帝入东学,上亲贵仁,亲疏有序,恩相及矣;帝入南学,

上齿贵信,长幼有差,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贵德,圣智在位,功不遗矣;帝入北学,

上贵尊爵,贵贱有等,下不僭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考于,太傅于是,罚其不则,

匡其不及,则德智长,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百姓黎民,化辑于下.俟及太子,

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切而不媿;化与心成,中道若性.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以明有敬;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亲馈之,以明有孝;

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以明有度;其于禽兽,见其生不,忍食其死,闻其声不,

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


【原文】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170,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171幼在襁抱之中,召公172为太保,周公173为太傅,太公174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175,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176,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177,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僭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注释】

170.过阙(quē)则下,过庙则趋: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庙:供奉祖先的房屋。趋:快走。
170.赤子:刚生的婴儿。
171.成王:周成王姬诵,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位君主,谥号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172.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shì),周武王的同姓宗室。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173.周公:周公:周朝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位周公名叫姬旦,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74.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当了丞相,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
175.择其所耆(shì):古同“嗜”,爱好。
176.妃色:即绯色,淡红色。妃,通“ 绯 ”。亦称杨妃色。犹女色。
177.东学:周代五学之一。 周 有东、南、西、北四学,并太学称五学。
178.鸾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子。《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 郑玄 注:“鸾在衡,和在轼,皆以金为铃。”

(则贵贱有等而下不矣:此处少一字,应为“僭”。释义:

1.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名义、礼仪或器物。如:僭越)

【译文】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让官员背着,主管该事的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地到南郊相见,这是见天。沿途经过宫门一定下车,经过宗庙一定恭敬地小步快走,这是行孝子之道。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过去成王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师。保的职责是保护太子身体安全,傅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德义,师的职责是教育训练太子智慧,这是三公的职责。同时还为太子设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称为少保、少傅、少师,他们的职责是与太子一同生活,为太子做出榜样。所以太子在幼年时期便获得了并于仁义道德的知识。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礼、义辅导训练太子,赶走邪恶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天子审慎地选取天下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朝夕相处。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所以选择太子喜欢吃的东西,一定先为他传授学业,然后才给他吃;选择太子高兴玩的东西,一定先要他完成练习任务,然后才让他玩。

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赋秉性一样,经常学习而掌握的,就像天生本能一样。”等到太子年龄稍大,懂得妃匹女色的时候,便送他到学馆学习。学馆,就是朝廷贵族子弟就读的馆舍。《学礼》上说:“帝入东学,学习尊重父母,崇尚仁爱,于是有了亲疏次序,把恩德推及到平民百姓;帝入南学,学习尊重老人,崇尚诚实,于是有了长幼差别,百姓也不相欺;帝入西学,学习尊重贤人,崇尚恩德,于是由圣贤和有智慧的人出任官职,功业不被遗弃;帝入北学,学习尊重显贵,崇尚爵位,于是有了贵人和贱人的等级差别,下级不敢越权犯上;帝入太学,跟着老师学习道德原则,学习之后就到太傅那里接受考试,太傅处罚他的锗误,匡正他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品德和智慧都得以增长,治国的道理也就获得了。这五学既然已经被帝王掌握,那么黎民百姓就可以通过教化和睦相处了。”等到太子成年举行了冠礼,免除了太保太傅的严格管束,便又有负责记过的史官,有负责进食的宰夫,负责进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负责劝谏戒恶的人把他的恶行记录在木板上,那些敢谏的人还可以击鼓警戒。盲人史官背诵古诗相劝,乐工弹奏规劝的曲调,大夫进献计谋,士人传达人民的言论。习惯与智慧一同增长,所以行为切合规范,没有羞愧的事情;教化与心思一同成熟,所以所作所为都符合道德,像是天生养成的本性一样。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礼仪规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时候要迎接夕月,这是用来弘扬敬道的办法;春季和秋季人学时,教室里坐着国家元老,帝王要拿着醯,亲自馈赠给他们,这是用来弘扬孝道的办法;出门远行则在车马上配上铃铛,慢行则符台《采齐》的音律,快走则符合《肆夏》的音节,这是用来掌握节度的办法;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活着便不杀它吃,听到过它的叫声便不吃它的肉,因此远离厨房,这是长施恩惠,并且弘扬仁德的办法。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4-11 08:42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4-12 08:34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7027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