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帖子主题:武昌黄鹤楼
12314个阅读者,5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8-29 15:10

武昌黄鹤楼



司马从戎 发表在 游记·影像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39-1.html

武昌黄鹤楼


司马从戎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长江。

黄鹤楼的名声,与唐代诗人崔颢(公元704-754年)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密切相关。崔颢的《黄鹤楼》诗,被后人评为天下七律诗第一。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便是后来者“诗仙”李白,也对此诗赞不绝口。传闻李白登黄鹤楼时,诗兴大发,但当他在楼中发现了崔颢所题此诗时,连称“绝妙”,便搁笔不写了。并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遗憾:“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证据显示,现今广为流传的崔颢《黄鹤楼》诗并非其原版,而是被后人多处改动过了的。不过,随着“敦煌诗卷”的重见天日,这首千古绝唱的原始版本现已显露真容。

著名诗歌评论家李元洛对此作过专门研究。根据他的考证,在唐代的《国秀集》和宋代的《唐诗纪事》等书中,此诗首句都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一直到明代吴馆所编的《唐诗纪》和清代编的《全唐诗》中,“昔人”仍然乘“白云”而飞,只是在“白云”下做了小注:“白云作‘黄鹤’”。也就是说,不晚于明代,此诗便开始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异文。

到清初,金圣叹选批此诗时,称“昔人已乘白云去”为“大谬”,并 力挺“乘鹤”版本。只是,在此版本中,诗的前三句连续出现了三个“黄鹤”,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所不妥,但金圣叹却认为:“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 ”。在金圣叹之后,沈德潜编撰《唐诗别裁》时取其说法,将此版本加以收录。

据李元洛考证,除了将“白云”改为“黄鹤 ”外,金圣叹还将原诗第六句中的“春草”改为“芳草”。另外,在敦煌本的《黄鹤楼》诗中,最后一句是“烟花江上使人愁”,而在古代各种唐诗选本中,不知何故,“烟花”两字均为“烟波”。

据此可以认为,“敦煌诗卷”中所记载的崔颢《黄鹤楼》诗应为其原作: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于何时何地首建?目前仍存争议。据说,孙权在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依据黄鹄山(今蛇山)的险要地势修建了军事城堡“夏口古城”,并在城的西南角建了瞭望哨楼。哨楼用于登高远望,名为黄鹤楼。站在黄鹤楼上,可以观察江面上的情势,并指挥水军作战。此即黄鹤楼建造之始。

正史里记载黄鹤楼之名,最早的是《南史》和《梁书》。《南史》 卷五二《安成康王秀传》:“(天监) 十三年,为郢州刺史,加都督。郢州地居冲要,赋敛殷烦,人力不堪,至以妇人供作。秀务存约已,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夏口常为战地,多暴露骸骨,秀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

《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传》则记载:(天监)十三年,(萧秀)复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郢州刺史。郢州当途为剧地,百姓贫,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镇,务安之。主者或求召吏,秀曰:“不识救弊之术。此州凋残,不可扰也。” 于是务存约已,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先是,夏口常为兵冲,露骸积骨于黄鹤楼下,秀祭而埋之。”

这表明在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黄鹤楼还存在。此后,陈代诗人张正见写过一首《临高台》诗,描绘了黄鹤楼的壮观:

“层台迩清汉,出迥驾重棼。
飞栋临黄鹤,高窗度白云。
风前朱幌色,霞处绮疏分。
此中多怨曲,地远讵能闻。”

这便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描写黄鹤楼的诗歌。

关于黄鹤楼名称的由来,千百年来,说法颇多,主要有“因山说”和“因仙说”。

“因山说”主要依据的是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黄鹤楼的记载,系因矶得名。黄鹤楼位于黄鹄矶上,鹄转音为鹤,也称为黄鹤矶,楼因矶得名黄鹤楼。“因山说”者,通过对“鹄”、“鹤”二字相通的音韵考证,认为黄鹄矶也称作黄鹤矶,得出了黄鹤楼因山得名的结论。

“因仙说”依据的是黄鹤楼的仙人骑鹤传说,它来自神话故事。最早记述黄鹤楼神仙传说的是南朝宋齐间的祖冲之。他在小说《述异记》中记述了荀壤在黄鹤楼上休憩,与驾鹤神仙对话后跨鹤升仙的传说。“荀壤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吵然烟灭。”

第一部记述黄鹤楼神仙传说的正史是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黄鹤楼在黄鹊矶上,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世传费文伟登仙驾鹤憩此。”

成书于南朝时期的地理古籍《图经》,则把费文伟黄鹤楼驾鹤成仙演义成黄鹤楼名字的缘起。据《图经》载:“昔费补登仙,尝驾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这成为了黄鹤楼名字“因仙说”者的依据。

宋元时期流行的《报恩录》,也载述了黄鹤楼仙话传说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神话。“辛氏市酒黄鹄山头,有道士数诣饮,辛不所赀。道士临别,取桔皮画鹤于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侑觞。'辛如道士嘱,遂致富。踰十年,道士复至,取所佩铁笛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中飞来,鹤亦不舞,道士乘鹤去。辛氏即以此地建楼,曰‘辛士楼'。”崔颢的《黄鹤楼》诗中那位“昔人”,有可能就是指辛氏酒楼中的道士。

唐代的黄鹤楼,不仅在规模上较前代有所扩大,而且不再是一座军事了望楼,而是“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游乐之地。因此,许多的文人墨客,纷纷来此,留下了他们的墨宝。

宋代黄鹤楼的位置仍在城西南隅。据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黄鹤楼在子城西南隅黄鹄山上,自南朝已著,因山得名。”

对宋代黄鹤楼形制的考察,主要依据的是流传至今的宋代画《黄鹤楼》。从画面上看,与唐代黄鹤楼相比,它己发展成为一组建筑群,坐落在子城的高台上,台子高出了子城城垣,楼与城之间有台阶相连,直通城内,以方便游人游览。

城墙上建有一座牌坊式门坊。“画中的黄鹤楼有小轩、曲廊和重檐方亭围绕,檐下斗拱与曲栏眺台互为呼应,屋顶分别采用单檐十字脊四歇山、重檐歇山、单檐歇山及庑殿式屋顶等,统一中富有变化,给人以虽反复而不乱、既华丽又庄重的感觉。”

宋画《黄鹤楼》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宋代黄鹤楼的繁华景象。高楼、轩廊、亭台依山而立,楼下高大的绿树丛生,江上船来橹往,高帆蔽日,不远处群山连绵。楼上则游人如织,或宴饮、或赏乐、或临江览胜、或群贤毕至,赋诗作文、或泪洒楼台,故交依依惜别。黄鹤楼的轩廊亭台是为了适应人们各种游乐活动的需求而建的,黄鹤楼也因此比唐楼更为华丽和壮美。

关于元代黄鹤楼,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元代不存在黄鹤楼,因为在元代史籍中找不到有关黄鹤楼兴废存亡的记载。宋民望所撰《重建南楼记》仅记录了元代重建南楼的经过,对邻近的黄鹤楼则只字未提。另外,元末朱元璋在蛇山守城接受将领陈理、张定边的投降,却没有留下游赏黄鹤楼的只言片语。据此很多人认为元代没有黄鹤楼。

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悖,认为元代重修了黄鹤楼,依据是元代黄鹤楼图。元代夏永画《黄鹤楼图》、山西永乐宫混成殿壁画《武昌货墨》画有黄鹤楼和留下了文人们登楼赏景的诗文。与前代相比,元代黄鹤楼的最大变化是,其位置由原来的城东南角改为了城西南角。

明代的黄鹤楼多灾多难,多次重建和修葺。第一次黄鹤楼毁于弘治年间,正德年间重修。吴宽《重修黄鹤楼》有:“黄鹤高楼已搥碎,空有江南黄鹤楼。”嘉靖四十二年,黄鹤楼遭雷击,毁于雷火。萧溥《招黄鹤楼赋》:“癸亥秋,火雷入中,残其九处。”后重建,不久又于嘉靖四十五年毁于雷火。

隆庆五年,都御史刘悫重建。汪道昆《黄鹤楼记》记载了当地父老多次请求中承刘悫重建黄鹤楼的经过。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一日无故自火,延烧万家。”明代的黄鹤楼,最后毁于明末战乱。

从顺治登基至清朝覆亡的268年间,黄鹤楼几经废建。顺治十三年,御史上官铉主持重建黄鹤楼。康熙二年,毁于火灾,同年,总督张长庚、巡抚刘兆騏重建。

康熙十三年,总督蔡毓荣主持修葺。康熙二十年,黄鹤楼遭雷击起火,因及时补救,损失较小。康熙四十一年,因雷震倾祀。康熙四十三年,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主持新建黄鹤楼。康熙六十一年,总督满丕、巡抚张连登主持略修。乾隆元年,总督史贻直主持新建。嘉庆元年,总督马慧裕主持彻修。咸丰六年,黄鹤楼毁于太平天国攻打武昌的战火。

同治七年,总督官文、李翰章、署总督郭柏荫、护巡抚何璟重建黄鹤楼。同治《黄鹄山志》载:“同治七年,署总督郭公、护巡抚何公委武昌府黄守昌辅督工兴修,经始于戊戌九月,告成于己巳三月。计费白金三万数千两有奇。”可见此次兴修历时一年。这座楼是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史称“同治楼”。

光绪十年八月初四日,同治楼毁于大火。《申报》对此事作了详细报道。“初四晚,鄂垣北风劲疾,江上雪浪如山,七点半钟时,汉阳门外东门坡地方,张姓骨货作坊失火。该坊本系草屋,因学徒执火油灯上小阁取物,失手将油灯倾落,施救不及,遂至燎原...附近黄鹤楼之官厅及涌泉台亭项同付一炬...延烧至八点钟,楼向南倒...”

1981年10月22日,在故址千米外的蛇山山顶,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4年初,笔者经过武昌时,看到了正在修建中的黄鹤楼,透过脚手架,依稀可辨黄鹤楼的雄姿。1985年6月,重建的黄鹤楼正式落成。

当代黄鹤楼采用的是向欣然设计的方案。形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既继承了黄鹤楼的历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它在高度上为历代最高,楼分五层,总高51.4米。

现楼的性质特征是,层层飞檐翘角,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黄鹤。上覆黄色琉璃瓦,在色调上与楼名相符合。站在黄鹤楼上,万千景致,尽收眼底。

今日沿长江顺流而下,至武汉江段,可见的江中沙洲尚有白沙洲、天兴洲等,但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处沙洲---鹦鹉洲,却早已因与武汉市汉阳区连为一体而难觅踪迹。

昔山东才子祢衡(公元173-198年)避难到荆州,刘表不容,于是他又转寄于江夏太守黄祖门下。一天,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请祢衡作赋,祢衡即席写成了著名的《鹦鹉赋》,鹦鹉洲从此而得名。

祢衡后因讥讽黄祖是“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被黄祖杀了,葬在鹦鹉洲上。

鹦鹉洲颇具传奇,它一方面是因为祢衡的故事而引起,另一方面又因为“芳草萋萋鹦鹉洲”而扬名。

历史上的鹦鹉洲还曾经发生过“位移”,为此产生过一段“鹦鹉之讼”,这更使鹦鹉洲具有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8-30 05:22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8-30 05:22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8-30 05:23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9-7 14:51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0-5 22:40
玉楼春 . 登黄鹤楼

司马从戎


沙洲戚戚江生雾。
飞絮纷纷杨柳树。
徘徊逝水向东流,景色满楼风似抚。

离人不吝多情语。
游子相怜弦外诉。
怅歌几曲动行云,还读新词黄鹤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586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