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9-25 09:35
一节课700元,“感统训练”何以成为“好生意”?阿姨压抑夜带刀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76-1.html
为了防止3岁的孩子左顾右盼,为孩子报名参加了700元一节的感统训练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因粗心、专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佳等被培训机构打上“感统失调”的标签,一些家长不惜花费数万元让孩子去上训练课。
未成年人感统训练行业乱象频出。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方面,一些儿童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打着感统失调的旗号给家长制造焦虑;另一方面,感统训练质量良莠不齐,定价随意、收费较高。此外,感统训练行业入行门槛低,所谓的感统训练师存在服务不专业、缺乏从业资质等情况。 不少感统训练师宣称,感统训练最初从台湾传到大陆,并冠以克服“学习障碍”的名义。其起源的多种传言虽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概念并非出自正规医学教科书,而属于争议性很大的自行造词。 稍一思考就会发现,“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因为个人“感觉”差别极大,是否“失调”并没有清晰的界线。概念十分模糊就很难甚至没法开展学术讨论。这是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及其训练方式在社会上持续火爆,但业界对此冷眼相待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儿童早期教育受到重视,针对儿童的肢残与心理障碍等,可以也有必要开展一些康复训练。早教和儿童康复机构实施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并对训练内容和方式自行加以解释,甚至对服务产品进行适度包装,只要把握好分寸,是可以理解的。 但正因为感统训练的概念过于笼统,不少商家便浑水摸鱼。当前,不仅真正患有相关疾病的孩子被认定为“感统失调”,就算仅仅是注意力不集中、走路偶尔磕磕绊绊或表达能力稍差,甚至在陌生人面前略感羞怯等,都可能被认定为“感统失调”。即便孩子一切正常,也有机构将“感觉统合能力强”当作孩子的一种竞争力来宣传,诱导家长参与。 “感统训练”变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筐,可以随意装填的“筐”。 随处可见的夸大式宣传,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普遍焦虑,让感统训练日益受到追捧。模糊的病症界定,为这项培训提供了大量生源。加之,感统训练并没有规则,也没有评估培训效果的标准,只要获得一张感统训练师证就可以上岗,即便出现负面效果,甚至遭到身体与心理伤害,维权也困难重重,让行业发展风生水起。 与模糊的定义、毫无依据的行业门槛相反,感统培训收费却清晰地划出了硬杠杠,且动辄就高达数万元。于是,儿童感统训练就渐渐变成一门利润极高、风险极低的好生意。 面对这门乱象频出的生意,亟需厘清何谓感觉统合能力,是否有必要就这种能力加以训练。若有必要,需要弄明白该训练属于医疗服务还是社会服务,其服务标准是什么,资质方面有何要求等问题。也只有回答好了这些问题,执法监督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此外,家长也要克服从众心理,认识到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只适用于极少部分孩子,想通过额外训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并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因接受不当训练而受到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