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10-28 02:11
4781.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与核聚变产生的寒冷[原创]王东镇 发表在 科学探索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148-1.html
4781.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与核聚变产生的寒冷
2023.10.28 目前人类科学最大的误区是“聚变能”的认识和开发,源于对恒星释放能量来源的误解。 不错,太阳每时每刻都在释放能量,为什么没有温暖太空?因为太阳释放的能量大量的转化为宇宙射线中的氢元素(百分之八十九)和氦元素(百分之十),只有少量的光子(可能是正光子,不足百分之一)以阳光的形式被我们看到,大量的阳光其实来自太阳宇宙射线中氢元素和氦元素的二次裂变。 据说外太空的温度不足3k(始于绝对零度的摄氏3度),目前的权威解释是大爆炸的残余温度,我认为是所有恒星辐射正反光子在外太空形成的平均密度。为什么是正反光子的平均密度?可能因为正反光子是电中性物质,不能直接参与核聚变,受到正反物质星球的共同排斥(当然是选择性排斥,正物质星球排斥反光子,吸引正光子;反物质星球排斥正光子,吸引反光子。而我们的视觉也具有选择性,所以正物质恒星表现为黑洞,反物质恒星表现为类星体)。 其实地球也辐射光子,因为地球大气边缘有一个热层,最高温度有摄氏一千三百多度,主要源于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和宇宙射线冲击产生的核裂变。地球是正物质星球,自然辐射反光子,数量有限,即使是反物质星球,也不会像太阳那么显眼。 物质有正反之分,源于正物质质子的离子形态有一个电子量的正电荷,反物质质子有一个电子量的负电荷。虽然不起眼,汇聚成为星球就带有了偏电荷的物理属性,形成正物质星球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聚集负电荷,通过交流正负电荷产生磁场和星际关系,组成星系。星系不是万有引力的随机产物,而是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这是对万有引力的否定,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因为物质有正反之分,电荷有正负之别,物理作用力不但有相互吸引,还有相互排斥,远吸引、近排斥等等。所以,宇宙永远不会形成为独立的奇点和一次大爆炸中,片面害死人! 太阳和太阳系也不是形成就是现在这样,而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才达到现在的样子。初始太阳可能只有五个对偶层次,四颗行星。伴随新的层次和四颗类地行星、两个小行星带的形成,才达到现在的样子。所以,星际关系可能是层次对偶关系,也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否定。 分析《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有层次的,新的层次产生新的核外电子层次,星球和星系的发展也是这样。所以,地球都是固态星球,太阳和伴随太阳产生的太阳系四颗巨行星怎么可能还会是气体星球?还在进行外太空就已经开始的“氢元素”向“氦元素”的聚变? 根据星际层次对偶关系分析,太阳现在可能拥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十五周期元素,十一个相对独立的磁场,地日磁场只是其中之一。太阳表层磁场与银核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吸引来自银核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反物质宇宙射线,产生熊熊烈焰还奇怪吗? 地球大气热层下面是中间层,赤道附近温度是摄氏零下75-85度(不同材料有不同说法),两极附近是摄氏零下45度左右,可能与星际磁场引发核聚变的程度不同有关。 质子可能由一个偏电荷光子、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中子依附质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所以,光子向化学元素的转化是吸热反应。分析所有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不过是氢架构、氦架构的不同组合,高端核素的形成可能既不是吸热反应,也不是放热反应。 不同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源于不同的重力环境:外太空可能只能形成第一周期元素;地球大气层只能形成第二周期元素;地壳和软流层形成第三周期元素;上地幔形成第四周期元素;下地幔形成第五周期元素;外地核形成第六周期元素;内地核形成第七周期元素。目前还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为了给“聚变能”提供理论依据,有人提出了“氘”、“氚”,或者“氚”、“氚”,还有“氦3”聚变为“氦4”的可能。我分析了《元素周期表》所有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认为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又能释放多少能量呢?远不如直接燃烧氢气释放的能量!何况它们在自然界无论大气层,还是海水中的丰度几乎为零,获取它们极为不易! 所以,我不遗余力批评“聚变能”,希望引起党和国家及全人类的重视,避免科学研究步入歧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