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9594个阅读者,2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1-26 14:19

台州府城墙[下载]



computer2014 发表在 游记·影像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39-1.html

从台州去临海看台州府城墙,没想到看到一段厚重的历史。原来这座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扩展于唐、定型于宋。这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抗涝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东晋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在临海大固山筑子城抵御孙恩农民军,台州府城墙的初始形态得以形成。这儿是古代地理之锁钥,山川之咽喉,成为了海陆交通枢纽。
台州府城墙民间又被称为“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城墙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保存之完整,举世罕见。中国长城学会原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给予了高誉盛赞:它是北方明清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为什么这样说呢?台州府城墙有几个独特之处,使之地位甚高。首先,在整座夯土墙两侧用砖石全面包砌,而非部分,此乃全国首创。其次,城墙外凸的“马面”造型,由传统的方正形改建为半弧形,使之能够消减洪水的咆哮之势,以及东海大潮的回溢之威。这个技术,在全国绝无仅有。最后,横跨城墙内外的“双层空心敌台”及城门门台中间如同天井的“天窗”,都是伟大的创举。前者内部空间扩大易于藏兵,后者功能尚不明晰,猜测是为了方便武器弹药运输。砖石包砌、弧形马面、空心敌台、门台天窗,这四大技术创举,使台州府城墙饮誉神州。成为北地长城的范本,尤其是“空心敌台”的运用,至今仍是北方长城的精髓所在。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之后,调任蓟镇总兵。他重修了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明长城,就是以台州府古城墙为“母本”。重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城墙全部包砖,二是将原来的实心敌台改成空心敌台,便于士兵休息、储藏粮食、补充兵械。
古人有时也蛮好玩的,投降缴械也别具一招。唐朝末期,台州降宋时,曾拆除雉堞以示诚意。城墙外侧齿状射孔叫雉堞,内侧垛口叫女墙。拆除雉堞象征拔掉一嘴牙齿,示弱输诚而已。
“江南八达岭”为何设在临海?明朝临海人、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曾说:“浙江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
凭借台州府城墙,戚继光在1559年罢所部旧兵,去义乌招募矿工,他们彪悍、勇敢、忠诚,组成了5000人的“戚家军”。同时,戚继光又创立了攻防兼备的“鸳鸯阵”。它以11人为1队,分执盾牌、标枪、腰刀协同作战。主要武器为狼筅,选用南方最常见的毛竹,竹端削尖,枝丫环列,颇似古兵器“戟”的模样。狼筅手与镗钯手相互配合,攻防转换瞬间完成。镗钯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武器,可击可御。其实“鸳鸯阵”就是矛与盾、长与短、攻与防合于一体的战法。
有人疑惑,临海与台州两地相距50公里左右,何以台州府城墙在临海呢?其实,历史上台州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临海,只是后来台州行政区划上撤地设市,开发椒江等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迁移台州。这是一次千年之大变局。从此,临海成为了台州的副中心城市。这些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了。所谓“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之说,滨海邹鲁的临海从来依附于台州,临海的台州府城墙即为明证。我在台州游玩时,当地人告诉我看台州历史文化的深厚,一看临海的台州府城墙的雄浑,二看黄岩翠屏山朱熹的樊川书院之传承。有宋一代,台州见于史志的书院竟达14座之多。可见“满街文化人”并非虚言。
台州府城墙还有一个创举,除了巡防守兵,还有专门的城墙工程维修队。这是中国护城史上的特例:壮城兵,亦称壮城营或壮城指挥。北宋时组建,定员百人。南宋时增加到150人,城墙的维护,均委力于壮城兵。府城墙形制之完备,可见一斑。
最后揭秘一下,台州府城墙为何被称为“江南八达岭”?因为前面提到的城墙上“双层空心敌台”的营造法式,最先成为了北京八达岭重建的样板。然后从八达岭到金山岭、黄崖关,一路复制改建过去,关隘烽燧如扣,紧锁中原大地的安宁。
古人有诗;“城头月近半,风景两相宜”。站在城墙上,背倚连绵不绝的群山,眼前是宽阔平缓的灵江。山水之间,城墙宛延如龙。天工之作,刀琢斧凿;兼得益彰,人间最美。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1-27 07:01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1-27 07:02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5909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