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2-18 09:32

劣胜优汰之改——新旧差错六处(五上《将相和》)



磁之场 发表在 新手上路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41-1.html

劣胜优汰之改——新旧差错六处(五上《将相和》)

说明
新差错1处,本学期才发现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旧差错5处,2019学年起提出的质疑。
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渑池会”。
教材,2019—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中的“渑池会”,19页起。

一、改写应“信,达,雅”
笔者认为,把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为教材《将相和》,须持一定标准,否则无从操作及评价。这个标准简言之是“信,达,雅”,对应是“讲求真实性、语法性与逻辑性、文学性”,稍详述说见下——新编、戏说、恶搞除外:
1.信,讲求真实性。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语意)、理。
2.达,讲求语法性与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通顺、合理。
3.雅,讲求文学性。彰显作品的语言艺术。
本文指出改写中的6处疑似差错,均为不信,且或不达,或不雅,或兼有;又,均为知识性、或逻辑性、或语法性、或兼有之文字差错:计差错个数12。
6处差错若非疑似而是真家伙,则仅一篇教材,就使得整本五年级上册教材的差错率达0.7/万(12个÷165000字×10000/万),远超《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定》中“教材的编辑符合规范”提出的,除“插图”、“标点符号、汉语拼音、数字和计量单位”外,“文字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零点二五”的标准。这,应引起五年级语文教材编写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二、新差错1处
原著——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教材——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
改写之误——“左右皆靡”改成“卫士竟不敢上前”。
1.改写之不信。“左右皆靡”不是“卫士竟不敢上前”而是秦王的卫士全都后退了。“左右皆靡”之“靡”,本义为“倒下,披靡”,引申为“后退,倒退”。
《汉语大词典》——【靡】①披靡,倒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晋潘岳《闲居赋》:“训若风行,应如草靡。”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之二:“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忽兮翻飞。”也指后退,倒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十一卷787页)
《辞海》——【靡】①倒下。《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靡。”引申为倒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3027页)
“卫士竟不敢上前”,可有后退动作?没有。可见,改写后教材所述不是史实而是“史假”。
2.改写之不达。秦王生命受到威胁时,他的卫士作出上前与拔剑(刀)的反应是标配。原著“左右欲刃相如”之“欲刃”,当有上前与拔剑的动作,而非仅仅站在原地吹胡子瞪眼作愤怒状。原著既有上前,复有后退,合乎逻辑;教材并无后退,当无上前,不合事理。
3.改写之不雅。“左右皆靡”与“卫士竟不敢上前”,均反衬“相如张目叱之”之势。前者,气势如虹,有我无敌,势不可当,后者相差何止一个档次。

三、旧差错5处
1.原著——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教材——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改写之误——廉颇排在蔺相如之前但改后相反。
原著廉颇位在蔺相如前,只是渑池会后蔺相如才“位在廉颇之右”。这是实情。教材如此改写,会使人误以为此时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前,或说是此时蔺相如较廉颇更为重要。
原文照录岂非正道且省事?
愚以为,对原著应有敬畏之心,如非必要,请勿擅改其重要之人之事。
2.原著——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教材——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改写之误——秦王提出让赵王鼓瑟的时机和话语都很好而改后都不行。
让赵王鼓瑟是一个坑。原著的这个坑是秦王在“饮酒酣”时提出的,斯时现场气氛较好,赵王不好推搪或失去警惕而入彀;即使对方严词拒绝,己方也可以喝多了而混过去。而且,这个坑先把赵王高高捧起,“赵王好音”,再客客气气地“请奏瑟”(这才是真的“不好推辞”)。于是,赵王不上当都说不过去。
教材中,秦王一会面就要赵王鼓瑟,且不说任何理由。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一是秦王还未到可以强迫赵王做这做那的境地,否则也不用搞什么渑池会了;二是赵王当不会随意答应秦王的任何要求的,除非他傻了。现在会面就要鼓瑟,且毫无理由,这不是坑是什么——有什么“不好推辞”的。
教材把原著礼貌之“请”(“请奏瑟”)改为蛮横之“要”(“要赵王鼓瑟”),难道“请”与“要”是同义可互训?
原著中秦王手段高超,赵王虽上当,可能是大意所致;教材中秦王全无外交手腕,赵王更是明知是坑也要跳。改写后,秦王变楞头青,赵王变大笨蛋:两形象均大损。
再说,原著这语段情节生动,可读性强,教材变白开水了。
3.原著——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教材——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改写之误——“秦御史前书”改作“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
原著的,无须“叫”就“前书”,自动化程度甚高,主动;教材的,“叫”才“记录”,自动化程度甚低,被动。改写淡化了秦方阴谋的味道,弱化了其咄咄逼人之气势,模糊了其前恭后倨的嘴脸。
这样改写真实吗?合理吗?是在彰显原著的语言艺术吗?
于细微处见精神——说原著、说教材都适合。
4.原著——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教材——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改写之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改作“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
原著之蔺相如的动作,前,进缶,跪请;教材之蔺相如的动作,上前,要求。
改写仅“前”与“上前”同,“跪请”与“要求”异,而“进缶”无。
让秦王击缶,蔺相如可“(跪)请”但不可“要求”,这道理浅显,不赘。
原著“进缶”之意在于,一是使秦王不可以没缶在手而拒绝,二是使秦王不可以找缶为借口而拖延,三是所持之缶可作拼命时的凶器,以持械对秦王的徒手,具一定的心理优势。可见,“进缶”不可或缺之细节。
又,双方都不会让对方其他人一下子就走到离自己的“王”那么近的,这可算是警卫常识了。而原著中蔺相如因“进缶”,且“跪请”,则使走近之不可能变得可能,这较诸教材只是“上前”可信多了。
5.原著——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教材——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
改写之误——各要对方献城祝寿改作秦方“发难”,赵方“不示弱”。
原著之各要对方献城祝寿,见诸文字“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教材之秦方发难(“提出质问责难”《汉语大词典》),赵方不示弱:两者完全不等同,根本不可替代。
献城祝寿,是渑池会的第三个回合,是原著重要之事,教材之发难、不示弱是不当的删改。
原著用语言描述来呈现献城祝寿的交锋,其“具体、形象”,正是文学作品的特质;改成发难,不示弱,是为抽象,是明显的弃长用短。
原著“秦之群臣曰……”,可读出一众狼子野心,狂妄,刁钻;“蔺相如亦曰……”,可读出蔺相如针锋相对,经典式的有理有利有节:双方的较量吸睛,人物栩栩如生。教材把这些都弄丢了。
换言之,从教材的秦方发难、赵方不示弱,你能读出原著所述的献城祝寿吗?若不能,不就再证改写之谬吗?
或言之,国内外有哪些文学、史学作品提及中国春秋时期渑池会竟敢黑掉献城祝寿的?若无,不就再证改写之谬吗?

改写——劣币驱逐良币。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18 12:1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18 12:15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30 09:17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714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