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3-12-21 16:51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第65章1六勿七除身安誉至公略忠信除害治约量才表率[灌水]



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59-1.html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第65章诗解1六勿七除身安誉至公略忠信考伦除害治约量才表率人民《孔子家语》卷21入官

题文诗:

子张问入,官於孔子,子曰安身,取誉为难.

子张问故,孔子曰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搢,

已过勿发,失言勿踦,不善勿遂,行事勿留.

君子入官,能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

而政从矣.且忿数者,狱所由生;距谏者虑,

之所以塞;慢易者礼,之所以失;堕怠者时,

之所以后;奢侈者财,所以不足;专独者事,

所以不成,历者狱之,所由生也.君子入官,

除七路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是故君子,

南面临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

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而进是利,

而除是害,无求其报,民情可得.故临之无,

抗民之志,胜之而无,犯民之言,量之又无,

狡民之辞,养之无扰,於时爱之,勿宽於刑;

能若此则,身安誉至,而民自得.是故君子,

南面临官,所见迩故,明不可蔽;所求迩故,

不劳而得;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至也;

法象在内,故法不远;源泉不竭,故天下积,

而本不寡;短长各得,其量是故,治而不乱,

故六者贯,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

身安誉至,而民自得.正己正人,表率人民.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第六十五】

【原文】
子张问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也。"子张曰:"安身取誉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搢(“搢”孔子家语:怠),已过勿发,失言勿踦,不善辞(“辞”字孔子家语无此字)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注释】
[1]入官:入仕,做官。[2]已过勿发:发:再次发生。
[3]遂:行,继续做下去。旧注:"己有不善,不可遂行。"
[4]慢易:轻慢,不庄重。[5]大伦:伦常大道。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
[6]迩:近。旧注:"所见迩,谓察于微也。"
【译文】
子张问孔子要如何作官从政。孔子说:“最难的是安定自身而博取赞誉。”子张说;“怎样才可以安定自身而博取赞誉呢?”孔子说:“有好处,不要想占为己有("自己有长处不要独自拥有,教别人学习不要懈怠);教导比你差的人,不要超过他的程度;已经犯了的过错,不要重犯;讲错的话,不要找出歪理辨明;审讯诉讼时,不要让理屈的一方诳骗了(应为:不好的事不要继续做下去);处理公事时,不要推欠拖延。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要想作官从政,能以这六条去做,就自身安定而获得赞誉,政事也办成功了。

【原文】
且夫忿数者狱之所由生也,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堕怠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历者狱之所由生也。君子入官,除七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译文】
再说,忿怼不满,常去挑剔别人的过错,争执就因此而发生;不接受他人的劝说,思想就因此而闭塞;骄傲轻浮,礼节仪表就因此而丧失(况且,怨恨多了,牢狱之灾就会发生;拒绝劝谏,思虑就会受到阻塞;行为不庄重谨慎,就会失礼);息惰懒散,机会就因此而落后;奢侈华靡,财富就因此而不足;老在小事上计较,大事就因此而不能成功(做事松懈懒惰,就会丧失时机;办事奢侈,财物就不充足;专断独权,事情就办不成。);成天纷乱不安,诉讼的事就因此而形成。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要想作官从政,能扫除这七条路,就不但自身安定而赞誉也来了,政事也办成功了。

(孔子家语:原文: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子张曰:"为之如何?"
孔子曰:"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2],失言勿掎,不善勿遂[3],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且夫忿数者,官狱所由生也;拒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4]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孔子家语:译文:子张向孔子询问做官的事。孔子说:"做到官位稳固又能有好的名声很难。"子张说:"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自己有长处不要独自拥有,教别人学习不要懈怠,已出现的过错不要再次发生,说错了话不要为之辩护,不好的事不要继续做下去,正在做的事不要拖延。君子做官能做到这六点,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从而政事也会顺利。
"况且,怨恨多了,牢狱之灾就会发生;拒绝劝谏,思虑就会受到阻塞;行为不庄重谨慎,就会失礼;做事松懈懒惰,就会丧失时机;办事奢侈,财物就不充足;专断独权,事情就办不成。君子做官,去掉这六种毛病,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从而政事也会顺利。

【原文】
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而进是利,而除是害,而无求其报焉,而民情可得也。故临之无抗民之志,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狡民之辞,养之无扰於时,爱之勿宽於刑;言(应为:若此)则身安誉至,而民自得也。

【译文】

所以一个有才有德的人,居在官位、面对百姓时,要十分的真诚可靠,而且以大公无私的精神的来管理他们;要切实的培养前面所讲的六种善德,革除七种恶习,等待时机来施展治国济民的抱负;作到“大诚而公”的忠信胸怀,理解“精知而略行”的大道理,体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更进而兴利、除害,不索求百姓的报答。这样,百姓的真情便可得到了。

所以在管理百姓时,没有虐待他们的心;在说服百姓时,没有逼迫他们的话;在衡量百姓时,没有狡诈的说辞;让百姓富足无缺,得让他们有充足的生产时间,不随意去打搅;应爱护百姓,该教诲时教诲,该责罚时责罚,不过分纵容。如果能这样作,那么不但自身安定而赞誉也来了,自然也得到了百姓的心。

(孔子家语:原文:"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5],存是美恶,进是利而除是害,无求其报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临之无抗民之恶,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若此,则身安誉至而民得也。

译文:"因此君子一旦做了官,治理广大的区域,就要以公心来治理,精心地思考而简要地推行,再加上以上所讲的六点(考核忠信)忠信品德,考虑哪些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把好事和坏事合并考察,推广有利的,除去有害的,不追求别人的报答,这样就可以得到民情了。逆天虐民的恶行,自己有理也不说冒犯民众的话,处理政事没有欺骗百姓的狡诈之辞,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劳役不要违背农时,爱护百姓不能比刑法更宽。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使地位稳固声誉好,从而政事也会顺利。 )


【原文】
故君子南面临官,所见迩,故明不可弊也;所求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至也;法象在内,故不远;源泉不竭,故天下积也;而木不寡短长,人得其量,故治而不乱。故六者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则身安而誉至,而民自得也。

【译文】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居官位、面对百姓时,应近处去观察,所以他看得清楚,不被隐瞒;从近处去寻求,不须费事,就能获得;他治理百姓的办法很简单,所以用不着去役使民众,而赞誉就来了。一切的法则、榜样都是从在位者本身作起,自然是取则不远。这就像永不竭尽的泉源一般,天下的人才都聚积在他底下;就像树木不乏长短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衡量它们才能的大小而加利用。所以得以治理,而不纷乱。所以能把前头所提到的六种善行,时刻存在心中,牢记在脑子里,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举止言谈上。如果能这样作,那么不但自身安定而赞誉也来了,百姓的心自然也得到了。

(孔子家语:原文:"君子以临官,所见则迩[6],故明不可蔽也。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立。凡法象在内,故法不远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积而本不寡。短长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乱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而身安誉至民咸自治矣。

译文:"君子做官,身边的事看得清楚,就会心明眼亮不受蒙蔽。先从近处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不用费很大力气就可以得到。治理国家抓住了主要问题,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获得好名声。

凡内心存在准则、榜样,那么准则、榜样离自己不远,就如同源泉不会枯竭一样,因此天下人才汇聚而不会缺乏。根据才能的不同都得到任用,人才各得其用,政治就不会混乱。良好的德行贯穿于内心,藏在心志之中,显露在表情上,发表于言谈上,这样,官位就会稳固,好名声随之而至,民众自然就会得到治理。)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23 09:4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3-12-23 09:40
谢谢分享!




----------------------------------------------

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
看经典美图到三晋!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4911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