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关闭侧栏
833个阅读者,4条回复 | 打印 | 订阅 | 收藏
隐身或者不在线

发表时间:2025-6-10 10:15

校社同心,共筑“育人共同体”



dpzx 发表在 新闻聚焦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68-1.html

  校社同心,共筑“育人共同体”
  在教育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交织的背景下,“校社同心,共筑‘育人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学校与社区的深度协同,构建起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的教育生态网络,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
  一、拓展育人阵地,凝聚育人合力。我们期待与街道社区携手,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依托街道辖区内的浮图关、重庆历史名人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共同开发“行走的思政课”;邀请社区老党员、英雄模范进校园讲述奋斗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榜样力量;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构建“校园+社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深化共建共治,激活服务效能。教育是民生之本,社区是民生之依。我们愿意与街道社区共同探索“双报到、双服务”机制,做好党员社区报到工作,开展“教师进社区”志愿服务:一方面,组织党员教师到社区报到,开展“教育惠民”行动——为双职工家庭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为社区居民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另一方面,邀请社区党员干部、能工巧匠进校园,开设非遗、劳动实践等课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依托学校心理教师资源,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咨询服务,让教育服务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三、打破资源壁垒,共筑成长生态。寒暑假期间社区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社区微更新等社会治理项目。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与社区服务的联动机制,形成“家校社”共育评价体系,让教育场景从校园延伸至社会。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也为校社合作指明了方向。“校社同心,共筑‘育人共同体’”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缩影。当学校与社区从“物理合作”走向“化学融合”,教育的边界将不断拓展,最终指向一个更加公平、有温度、充满活力的成长共同体。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在育人链条中发挥最大价值。

[本帖最后由 审核员 于 2025-06-10 10:27 编辑]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5-6-10 10:15
校社同心,共筑“育人共同体”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5-6-10 10:15
一、拓展育人阵地,凝聚育人合力。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5-6-10 10:15
二、深化共建共治,激活服务效能。

隐身或者不在线

回复时间:2025-6-10 10:15
三、打破资源壁垒,共筑成长生态。

发新帖 新投票
 回帖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你的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只要30秒)


使用个人签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版权声明
   



Processed in 0.027063 s, 8 q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