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推荐]中秋佳节漫话《蝶恋花·答李淑一》
|
发表时间:2023-9-29 14:23
[推荐]中秋佳节漫话《蝶恋花·答李淑一》LS李树身 发表在 情感酒廊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89-1.html
每当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一天,因境遇、心情的不同,中国人就都会有各自的不同感怀,并采用不同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尤其是文人墨客、文学青年,多会各显风彩地发表散文、杂文、诗词等文学体裁,迸发在中秋月圆时内心的悲欢离合情思,本老龄笔者概莫能外。
在历年中秋佳节这一天,中国人除了倍思亲、盼团圆、合家欢之外,难免思绪蹁迁,还会触景生情地联想到“月是故乡明”、“月有阴晴圆缺”这类抒情词语,以及由“广寒宫”和“桂花树”、“玉兔”、“嫦娥”、“吴刚”等集合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而笔者在2023年这个中秋佳节联想到的,是毛泽东的填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是毛泽东1957年5月11日的原创作品,也是用它来寄托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妻子杨开慧和亲密战友柳直荀所抒发的无限深情的悼念情感之作。此词的中心思想,不仅表达出了对杨开慧和柳直荀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更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美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营造出了一个奇妙优美的艺术境界。 不过最使笔者难以忘怀的,是在年轻时所最爱哼唱、而今尚能琅琅上口轻歌一曲苏州评弹《 蝶恋花·答李淑一 》。此曲早于1960年秋在上海的西藏书场首次公演,由弹词演员余红仙首唱,便一举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此曲风靡大江南北。此曲也很快便成为了苏州(包括苏皖浙沪地区)评弹曲艺创新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 但当时的国人绝大多数都不富裕,贫富差距不大,若家“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子管或晶体管收音机之家,就是众人羡慕不已的富裕之家,更是年轻人结婚前要力争购置齐全的“四大件”目标。由于家境清贫,没有收音机,所以笔者学会并迷上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那时候,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布下的有线广播网遍及城乡,高音喇叭里整天都在震耳欲聋地播放“最新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造反宣言”、“京剧革命样板戏”和许多“红歌”,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便是其中之一。笔者既是文学青年又是音乐爱好者,天天在“红色喇叭”的灌输下跟着广播里哼唱,居然也能唱得有模有样。 之所以笔者十分钟爱评弹(曲)《蝶恋花·答李淑一》,缘于它是运用苏州方言,又称“吴侬软语”声调歌唱的。尽管苏州方言(吴侬软语)很难听懂,近乎听外国语之难,但由于吴侬软语的娓娓动听,就具有磁石吸铁般的强力及魅力,吸引着无数歌迷对其难舍难分。 国人所称的“吴侬软语”,主要指的是吴方言里的苏州话。也因为听起苏州话来,就会令人产生“温婉的腔调,软糯圆润的嗓音,起承转合的韵味”美妙悦耳的感觉,既“不是唱戏而又胜似唱戏”;也就是说听苏州人说话,就像听评弹一样的好听。 所以中华民国时,在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所撰写的《兰溪:李笠翁的家乡》一文中,才会有这样精到的评说:“苏州的女人是可爱的,不独吴侬软语那么迷人,而且她们的丰韵也都是过人一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