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岐伯故里话端午 (盐亭 刘仕龙)
|
发表时间:2024-6-9 07:22
岐伯故里话端午 (盐亭 刘仕龙)赵良田 发表在 现代诗谷|新诗 华声论坛 https://bbs.voc.com.cn/forum-10-1.html
岐伯故里过端阳,
艾叶菖蒲悬门上。 雄黄药酒防百病, 五色丝线系香囊。 驱瘟疗疾除邪魔, 男女老少得健康。 岐伯墓上香烟绕, 天师庙中钟声扬。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纪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午是仲夏月首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用数字计时体制取代干支计时体制,以“重五”取代“重午”,唐代以前“端五”、“端午”混称;因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八月初五,为避讳,后来便将“端五”改为“端午”。西汉《大戴礼记》中五月五日浴兰汤,即以兰草汤沐浴,可见端午节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以流传在岐伯故里民间的七律诗意,便道出了该地区人民群众过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岐伯家乡的乡人把端午又称端阳,自古至今相传着颇具地方色彩的端午节传统习俗。 五色丝线与香囊 五色丝,即五种颜色的丝线。端午节,人们就用五色丝线系于儿童的手臂或手腕。男左女右。或挂在孩子们的胸前,或悬于蚊帐内,俗信可以辟邪,驱除疾病,使人健康长寿,五色丝的颜色为青、红、白、黑、黄、按阴阳五行理论,分别象征东、南、西、北、中央。蕴含着五方神力、能驱除邪魔,然而由五色丝及习俗又渐渐衍生出了香囊的习俗。香囊系用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苍米、甘松、白芷、细辛、丁香、香草等配成的香料粉,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让小孩佩戴于身、可以辟邪驱魔。 端午节饮雄黄酒 雄黄酒,即以雄黄泡制的酒,成为岐伯故里盐亭人民过端午节的驱邪之物,雄黄属矿物质,含有三硫化砷成分,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说:“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又说:雄黄“主治百虫毒、蛇虺毒”,每到夏季来临,人们都要在屋内墙壁及角落洒上雄黄水以杀死或防止毒虫进入。雄黄具有杀虫祛毒作用,所以被用做端午节的辟邪之物。以雄黄酒涂于儿童额头、耳鼻、手足心以祛毒。更有《清嘉录》卷五说:研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二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怯毒虫。传统川戏《白蛇传》中有白娘子端午节饮雄黄酒现出原形的情节,即反映了民间以为端午节的雄黄酒有解蛇虺诸毒的俗信。 艾叶菖蒲防瘟疫 艾草是岐伯故里药谷的野生草药之一。艾用之治病,既可服用,也可用于热炙。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古人以为艾之治病效力极佳,能治顽症、疑难病症。《孟子》上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民间早有端午节把艾叶悬于门上以辟邪,妇女把艾叶插于头上、儿童把艾叶包带于身上以驱邪逐疫。艾叶特制的艾叶枕头被子能防治头风痛和颈椎痛等多种疾病,更是人体康养佳品。 端午节以菖蒲辟邪驱瘟,有着深远的信仰基础。《本草纲目》上说: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菖蒲是药谷的珍贵中草药,菖蒲的根茎可提炼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灯功能。由此,菖蒲被视为辟邪之物,每逢端午,人们便把菖蒲悬挂于户或门旁,《风俗通》上说:“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长年。”民间相传菖蒲开花为吉祥之兆,能给人间带来喜事。菖蒲蕴含着富贵吉祥的文化内涵,人们用它来驱除五月五日的邪气,也就顺应历史而成为了自然习俗。 岐伯故里民间有“艾蒲汤洗澡、百病都赶跑”的说法,也就是说用艾叶和菖蒲煮水,用来沐浴,可以对人体起到消毒杀菌,防疫去病、驱除毒虫、保人健康。故每逢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男女老少都用艾叶和菖蒲煮水沐浴、经过世代流传成为了消毒、防瘟、祛病、康养强身的优秀习俗文明风尚。 狮舞龙腾庆端午 岐伯故里人民过端午有舞龙耍狮的传统习俗,相传端午节有收集雨水的民俗,说这天的雨水是天龙洒向人间的圣水,有消灾除病之效。同时仲夏的气温升高,烈日爆晒,农作物也是重需要雨水的时候。最初的史前图腾社会,人们对自然界及其无知和无能为力,于是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便把龙当做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许多传统节日都融入了龙文化,当地民众过端午节有辰时拜龙的礼仪、就是把已做成的“水龙、桃子龙、蚕龙、药龙”分别排列于天师庙前的大广场,举行上香、焚烛、鸣炮、奏乐等议程,会首并恭读拜龙疏文。紧接着由四条龙的舞龙队员开始舞龙表演,先由水龙、蚕龙、药龙、桃子龙进行单舞后再合舞,白狮、青狮、黄狮、红狮也从四方舞动进场,共同展开一场龙腾狮舞的激烈而精彩的表演,舞到高潮时,把桃子龙组成龙体的仙桃献给龙王、祈求甘露、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热烈而欢乐的气氛中活动才告圆满成功。有一段相传的民谣,深动的叙述了岐伯故里人民喜庆端午、缅怀医祖的情谊。 五月五日午,天师坐艾虎。 腰系药葫芦,身背药包袱。 四乡勤奔走,疗疾除病魔。 一人尽辛劳,万民享康乐。 |